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10-1 09:35

【AI 智能体 * 超级个体】系列第 3 篇:别慌!找准核心价值,你能比 AI 更 “不可替代”

作者:微信文章
屏幕字太小看不清?滑到文章最下面可以听播客哟!

嗨,朋友们!前两篇我们分别探讨了 AI 做免费助手和优化工作流程,那随着 AI 的广泛应用,很多人开始担心工作会被替代。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如何缓解这种焦虑,明确我们超级个体的核心价值。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为什么知识创业者更怕被替代?先挖焦虑的根源


上个月有个做线上写作课的朋友找我吐槽:“我花一周打磨的‘新媒体开头写作’讲义,AI 10 分钟就生成了一份逻辑差不多的;连我课上常举的‘职场文怎么抓痛点’案例,AI 都能模仿我的语气写出来,以后谁还来听我上课啊?”

其实我刚开始帮知识创业者做 “学员反馈整理智能体” 时,也有过类似慌神 ——AI 能自动把几百条学员留言分类成 “课程难点”“需求建议”,那我这个 “懂知识服务的开发者” 还有啥用?后来跟几十位知识创业者聊下来才发现:我们的焦虑,本质是 “把自己的价值和‘能被标准化的事’绑在了一起”。就像我那写作课朋友,他只看到 AI 能生成讲义,却忘了自己两年里跟 300 多个学员一对一改稿,总结出的 “职场人写文最容易踩的 3 个坑”(比如 “光讲理论没落地案例”“开头绕太远抓不住注意力”),这些藏在实战里的 “细节洞察”,AI 没经历过根本复制不了。
知识创业者的 “不可替代”:找到 AI 拿不走的 3 类核心价值


想通这点后,我慢慢梳理出知识创业者独有的、AI 很难复制的核心价值,其实就 3 类,每类都藏在我们的实战里:

第一类是 “实战里磨出来的‘精准体感’”。比如做小红书 “个人成长博主” 的李姐,她最值钱的不是 “能讲时间管理方法”(AI 也能讲),而是她试过 20 多种时间管理工具后,总结出的 “宝妈专属时间法”—— 比如 “利用孩子午睡的 1 小时,拆成‘20 分钟写文案 + 30 分钟做图 + 10 分钟回复评论’”,这种结合特定人群场景的 “落地细节”,是她跟 100 多位宝妈学员聊出来的,AI 没带过娃、没试过边哄睡边赶内容,根本想不出来。

第二类是 “能接住情绪的‘深度连接’”。有个做 “职场转型咨询” 的老师,她的咨询费比同行高 2 倍还排满队,不是因为她理论更厉害,而是她自己经历过 “从大厂运营裸辞、转型失败待业 3 个月、最后靠副业翻盘” 的过程。学员跟她聊 “怕转型后养不活自己” 时,她能说 “我当时也躲在被子里算过每个月房租,后来发现可以先从周末副业试起”,这种 “我懂你的难” 的共情,AI 再怎么模仿语气,也没有真实经历撑起来的温度。

第三类是 “能迭代的‘专属方法论’”。比如做 “线上读书会” 的张哥,他的读书会不是简单带读一本书,而是自己读了 500 多本书后,总结出的 “3 步拆书法”——“先抓书中解决的核心问题,再找自己能落地的 1 个方法,最后写 100 字实践计划”,这套方法是他根据 200 多位学员的反馈改了 8 次才定下来的(比如一开始没加 “100 字实践计划”,后来发现学员光听不做,才补充进去),这种 “能跟着学员需求迭代的方法论”,AI 没参与过迭代过程,根本做不到动态调整。
深入聊:知识创业者怎么 “驾驭 AI”,让它当价值放大器?


其实对我们知识创业者来说,AI 不是 “对手”,而是能把核心价值放大 10 倍的 “工具”。但关键不是 “随便用 AI”,而是 “先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再让 AI 扛走‘非核心的杂活’”,我总结了 4 个具体步骤,都是实战过的:

第一步:先 “拆” 自己的工作,把 “核心” 和 “杂活” 分开。比如做线上 Excel 课的王老师,先列自己的日常工作:“1. 写课程讲义 2. 批改学员作业 3. 整理学员问的高频问题 4. 做课程 PPT 5. 跟学员聊作业里的个性化问题”。然后标注 “核心”(2 和 5,因为需要判断学员的具体问题、给个性化建议)和 “杂活”(1、3、4,能标准化),这样就知道哪些活可以交给 AI。

第二步:让 AI 把 “杂活” 做到 “80 分”,自己补到 “100 分”。王老师现在会用 AI 做 3 件事:一是生成讲义初稿(告诉 AI“按‘Excel 函数实战’主题,结合职场场景写,加 1 个基础案例”),自己再补充 “学员常错的函数使用场景”(比如 “VLOOKUP 函数最容易漏选‘精确匹配’”);二是让 AI 把 50 条学员问题自动分类成 “函数问题”“操作问题”“需求建议”,自己再重点看 “需求建议”(比如 “希望加一节‘Excel 做工资表’的课”);三是让 AI 生成 PPT 初稿,自己再把 “学员作业里的错误案例” 贴进去,这样既省了 3 小时 / 天,又没丢自己的核心价值。

第三步:用 AI 帮你 “放大” 核心价值的影响范围。比如做 “写作变现课” 的刘哥,以前每天只能改 10 份学员作业,现在用 AI 先做 “基础批改”(标出错别字、逻辑问题),自己只改 “个性化问题”(比如 “这篇文案的受众是宝妈,你可以加一句‘我家娃也试过这个方法’”),每天能改 25 份作业,还能抽出 1 小时做 “作业里的共性问题直播”,学员复购率涨了 30%—— 相当于 AI 帮他把 “改作业” 这个核心价值,覆盖了更多人。

第四步:靠 AI 分析用户数据,精准击中需求,反哺自己的核心服务。我自己就靠这个思路,帮很多朋友解决了 “学了 AI 用不起来” 的问题。之前我把和 100 多位朋友、潜在用户的聊天记录,批量发给 “用户咨询智能体” 分析,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共性痛点:大家大多接触过 AI,甚至花过几千块学工具用法,但学完还是用不到工作里 —— 比如有人会用 AI 绘画工具,却做不出带自己公司 logo、符合产品调性的宣传海报;有人能让 AI 写文案,却生成不了符合公司格式的调研报告。

我立刻意识到:不是他们学习能力差,而是缺 “贴合自己工作场景的定制化工具”。这时候我二十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就派上了用场 —— 我懂职场里 “格式规范”“品牌调性” 这些实际需求有多重要,也知道智能体能怎么适配。比如针对 “做海报” 的需求,我建议他用智能体搭建 “品牌海报生成模块”,先上传公司 logo、品牌色卡、过往海报案例到知识库,再设置 “生成规则”:“必须包含 logo,色调匹配品牌色,风格跟知识库案例一致”;针对 “写调研报告” 的需求,就让智能体按公司模板,预设 “标题、目录、数据图表位置” 等格式。后来有个做职场培训的朋友按这个建议搭了智能体,现在生成一份符合公司格式的学员分析报告,从原来的 2 小时缩到 20 分钟,还完全不用改格式 —— 而我能精准给出这些建议,正是因为 AI 帮我快速提炼了用户痛点,再结合我的实战经验,让 “定制智能体” 这个服务更落地,这就是 AI 帮我放大核心价值的过程。

总之,面对 AI 的发展,我们找准自身核心价值就能从容应对。下一次,我会为大家分享解决 AI 落地痛点的实用方案。要是你对智能体定制或者相关课程有疑问,欢迎留言,咱们一起交流,让 AI 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注:本文中案例人员姓名均用了姓氏替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 智能体 * 超级个体】系列第 3 篇:别慌!找准核心价值,你能比 AI 更 “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