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入局、国内巨头逐鹿:“十五五”背景下AI音乐的产业重构与创作者进化
作者:微信文章
近日,OpenAI被曝出与世界顶级艺术院校茱莉亚学院合作,计划研发AI音乐模型。这意味着,生成式AI的浪潮从文本、图像、视频,席卷至音乐市场。这场变局,不仅是技术版图的又一次扩张,更是对创意产业的一次根本性重塑。当AI能够一键生成高品质音乐时,音乐创作者该何去何从?
/ / /完善创作链/ / /
OpenAI此次进军音乐领域,绝非心血来潮。
早在2019年和2020年,OpenAI就曾发布MuseNet和Jukebox模型,就乐器演奏和人声生成分别进行了探索,但受限于当时的成本与技术,并未激起太大水花。
如今,时机终于成熟。
OpenAI的野心,可不是一款音乐工具,而是一个集成化的“内容自动化工厂”。
图源:网络
一方面,这是OpenAI构建内容创作全链条的必经之路。从ChatGPT的文本、Sora的视频,到Realtime API的实时语音,OpenAI正试图打通内容生产的全链条。
音乐,特别是与视频伴生的BGM和配乐,是这个闭环中不可或缺的最后一块拼图。可以预见,未来的Sora 2用户将可以一键生成“画面+音效+配乐”的完整视频,这将彻底颠覆广告、短视频等内容制作流程。
另一方面,Suno等初创公司以惊人的商业表现,验证了AI音乐市场的可行性与盈利空间。音频模型相对更“轻”的特性,使其成为一个高付费意愿、高毛利的理想市场。
OpenAI试图通过与茱莉亚学院等顶级艺术院校合作,获取高质量的训练数据,直接瞄准广告、短视频、游戏等对可控、高效配乐有巨大需求的To B市场。
/ / /生态竞合/ / /
OpenAI激进的扩张之举,是全球AI市场白热化竞争的缩影。将视线转回国内,可以看到这场新质生产力的竞逐中,我国已将人工智能(AI)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
近日,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首次将“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与“数字经济”提升至国家战略核心,标志着科技自立自强不再只是技术突破,而是系统性生态的重塑。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我国将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在此背景下,AI音乐不仅是科技巨头间的排面之争,更是“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的核心工程,是企业必须抢占的战略高地。与OpenAI试图构建“大一统”的思路不同,国内科技巨头们在AI音乐领域的布局呈现出“百花齐放、快速迭代、深耕应用”的鲜明特征。
昆仑万维 (Mureka O1):国内AI音乐的垂类玩家中昆仑万维一定是榜上有名的,其发布的Mureka O1模型曾在多项指标上对标Suno V4并实现超越,展现出中国企业在核心算法上的追赶能力。
字节跳动 (Seed-Music):依托抖音、西瓜视频等庞大的内容生态,字节跳动豆包团队推出的Seed-Music系列模型,其核心优势在于“灵活控制”。这精准命中了短视频BGM的核心痛点——音乐不仅要好听,更要配合画面的节奏、情绪和转场,是典型的“场景驱动”型研发。
阿里巴巴 (InspireMusic):阿里通义实验室则选择了“开源”路线,其InspireMusic模型致力于打造集音乐生成、歌曲生成、音频生成能力为一体的开源AIGC工具包。这种赋能思维,旨在构建开发者生态,让更多中小企业和创作者能参与到AI音乐的制作中。
腾讯(SongGeneration):腾讯AI Lab同样选择开源其SongGeneration大模型,研发重点主要聚焦于音质、音乐性和生成速度这三大行业共性难题。背靠TME(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的海量版权库和QQ音乐等分发平台,在数据合规性与产业链下游整合上拥有天然优势。
当“十五五”规划的宏大蓝图步入现实,这场由AI驱动的变革,正对音乐乃至整个创意产业进行深度重构。
/ / /塔猴观点/ / /
风口已来,AI即将从“工具选项”变为“时代标配”,深度融入千行百业。未来,这场变革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将会以天为单位进行迭代,结构性的变化会影响到无数人。
“十五五”规划中强调,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同时要求人工智能领域要“加强治理”、“健全机制”。这意味着,如何安全、合规地利用海量音乐数据训练模型,如何建立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将成为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数据、场景与合规性的整合能力,或将成为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的护城河。如OpenAI合作茱莉亚学院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模式,也会成为相关艺术院校变现的新模式。
而AI行业的日益成熟,首先颠覆的就是成本结构。未来,广告公司不再需要为一条30秒的TVC支付数万元的作曲费用,而是通过API调用,几分钟内生成数十条候选配乐,按次付费。
在此模式下,传统音乐创作者“按需定制类”的市场空间将会被进一步压缩,但创作者可以将自己的音乐风格“投喂”给AI模型,打造专属的“数字作曲分身”,通过授权使用或订阅服务实现持续收益。
AI技术的普及,让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从动手执行转向策略性决策。
一方面,创作者需通过对需求场景、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进行深度拆解,向AI工具输入结构化、高颗粒度的创作指令,确保生成内容的方向性与适配性。
另一方面,则需在AI产出的海量素材中,凭借专业审美与行业经验完成优质内容的精准遴选,实现内容的价值升华。
因此,创作者亟需完成从“单一技能持有者”向“复合型超级个体”进化,他们不仅要懂AI的运作逻辑,更要懂音乐的语言、行业的规则与用户的需求。唯有构建起贯通技术、艺术与商业的复合型认知框架,才能在AI时代真正掌握创作的主导权。
合成器没有消灭作曲家,DAW(数字音频工作站)没有让录音师失业,纵观历史,每一次的技术革命淘汰的从来不是“创作者”,而是“创作方式”。
或许,未来真正的赢家,就藏在那些能够驾驭AI工具的普通人中。
AI 音乐的本质不是艺术的自动化,而是扩大艺术表达的可及性。
END
往期回顾:
行业观察 | AI工具普及率超95%,倒逼行业重构,两极分化加剧
行业观察 | 当AI成为电商新基建,中小电商企业的“生存战”与“新机遇”
行业观察 | 当AI造出“完美演员”,又一个行业饭碗不稳
行业观察 | 当ChatGPT无缝接管一切,AI正在重塑你的工作流
行业观察 | Sora2颠覆的不止短视频行业,还有普通人的新机遇
行业观察 | AI重塑组织:从"管人"到"管智能"的管理革命
行业观察 | 谷歌发布“Learn Your Way”计划,“AI+教育”加速因材施教落地
行业观察 | ChatGPT王座不稳?谷歌和Grok正在赶上!
行业观察 | 当增长进入无人区,ChatGPT会是下一个流量金矿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