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7:58

1111111111111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00

11111111111111111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01

111111111111111111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01

1111111111111111111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02

111111111111111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03

111111111111111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05

666666666666666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07

44444444444444444444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09

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10

8888888888888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11

222222222222222222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12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本帖最后由 25号餐 于 2006-1-21 17:14 编辑 ]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14

多年来在影视圈里,我始终如一、单单喜欢张曼玉的原因并不是大家都说我与她长得相像,而是她那种大喜大悲的真性情,那骨子里透出的亦中亦洋的独有气质,那份一心从影决不兼顾其他的执著。张曼玉和她的演艺事业一样日臻成熟,真的就是花一样的年华。而演艺界的现实是残酷的,无论是在港台还是好莱坞,女演员的漂亮脸蛋都无法决定她艺术生命的长短,能让青春永驻的是可以把艺术演绎成沁入观众心脾的炉火纯青的演技和发人深思的内涵,正如张曼玉和她的《花样年华》。

  在香港每月可以完成一部电影的今天,《花样年华》的拍摄却整整用去了十五个月,虽然故事的结局并不尽如人意,虽然那个花一样的年华给观众留下了些许遗憾,但它的存在和价值是我们所认可的。

  张曼玉以东方女性特有的神韵演绎着《花样年华》,也演绎着渊远流长的旗袍文化。26件旗袍所传达的那个年代的讯息,让我们可以呼吸到它,仿佛只要你想靠近它,它就呼之欲出,把你定格在那个特定的氛围之中。

  看《花样年华》,有种大气不敢出的沉默,怕一张扬就坏了那份好意境。一个平凡的故事,让男女主人公信手拈来,就铸就了这部不朽的作品。故事演完了,但那哀怨凄迷的歌声却长久地留在了男女主人公和观众的心里,久久不忍散去……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17

周慕云在黑暗中笃定地握住张曼玉的手,我本来以为这世界就会多一个天长地久。

我甚至天真的认为他们会一直这么下去,直到天荒地老。可是,最后这一段让我感动的爱情,最终还是被埋在了石洞里,就在周慕云的心里,一藏就是一辈子。或许,就是这样,随风飘风飘散了。多年以后,周慕云或许会感叹,人间的烦恼都是因为记性太好,如果什么都不记得,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多好。所以他喝下了那一坛醉生梦死,对什么都是一种迷惘的眼神,偶尔想起2046几个数字,似曾相识。

我一直坚定地相信,那一个夜晚,周慕云最后还是紧紧搂住了苏丽珍地身体。没有顾虑,也没有了烦恼。把每一分钟都当作是天长地久。就如同那句,在时光流逝前,再好好依恋你一秒。就算王家卫剪去了那一段激情,就算王家卫是这个故事中的上帝,他也无法改变,苏丽珍与周慕云的一次义无反顾。我希望自己一辈子都相信,他们双手握住的力量,在那一刻没有人能过将之化解。

我深深的痛周慕云的痛,也深深的痛苏丽珍的痛。在那个昏暗的时代,用下一场雨的时间。我想要为苏丽珍守望遥远的南方,守望那个遥远的国度。我想要为周慕云扒开石洞中的泥土,让那份撕裂人心的爱随着海风,吹到苏丽珍地耳畔。
我希望,在我的笔下时间静止。你们,永远定格在小巷相拥的那一刻。
对于我来说,不知道到底是Apuellos Ojos Verdes意味着悲怆的爱情,还是那些爱情的悲剧造就了Apuellos Ojos Verdes。每每听到这首忧伤的旋律,都不禁在心底涌出了细细的有如絮状的缠绵的惆怅。

以前有个人对我说:《花样年华》表现的感情不是我欣赏的,或者说以我现在的年龄还不懂得欣赏,它的叙事手法让人觉得太抑郁了。我只是侧目。也许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理解,可是我喜欢。我喜欢那种很纯粹的爱情,甚至可以没有风花雪月,巫山云雨,也可以没有厮守到老的海誓山盟,只是彼此爱慕,只是希望在一起的时间多一秒钟的爱情。因为纯粹的缘故,所以会和道义以及责任发生几位尖刻的矛盾。爱情,因为这样的矛盾而放弃,纵然有多不舍。然而正是这样的悲剧,造就了爱情的凄美。
http://www.qqhwz.com/pp/mingxing/man/lcw/10.jpg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20

《花样年华》 随风而散


  区别于《东邪西毒》的晦涩苍凉,《重庆森林》的朦胧闪烁,《花样年华》显得通俗浅显,不知王家卫是出于对市场压力的妥协,还是对自身本性的回归。总之,这部影片不再难读,每个人都可以为这个似有似无的偷情故事给出自己的解释。

  1961年的香港,报馆编辑周慕云邂逅美丽少妇苏丽珍,因偶然的机会发现各自的配偶正与对方有着不寻常的关系,遂在一种淡淡的感伤情绪支配下开始了一段奇特的感情游戏。

  故事的精神内核依然与王家卫以往影片中传递出的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阂一脉相承。因为故事挪到了60年代的香港,这份寂寞与无奈就多了一缕岁月久陈的熏香。在轻柔舒缓的慢三步音乐声中,电影就像一部老片子缓缓拉开了大幕,乍入眼帘的是张曼玉玲珑的腰身与千变万化的旗袍,她袅娜行走如彩翼斑斓的蝴蝶,却同蝴蝶一样的细小脆弱,从头到尾,这位心境复杂的少妇始终保持着她的美丽与从容。美丽需要距离,她和房东孙太太之间过分的客气与礼貌,都只不过在制造一种距离,一种远离人间是非的距离,可这人间是非就像突如其来的电话铃,由不得你接与不接,它总是来了。

  生活就是这样,它充满了无以言说的感性的美丽,但就像我们无法解释美丽的由来,我们同样无法说清哪里来得那么多波折阻碍,使得人间所有的美好事物都那么难以拥有和长存。冒着热气的云吞面,袅袅直上的青烟,柔软纤美的丝质拖鞋,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触手可及、百味杂陈的生活,可我们看着周围的世界总像隔着一层布满灰尘的玻璃,动静之间总有恍如隔世之感。

  钟表是王家卫十分偏爱的视觉意象,早在《阿飞正传》里它就多次出现,用钟表来象征飞逝的时光还是揭示无常的命运,在本片中我们依然颇费猜疑。在轮转的岁月里,每个人都在被迫接受命运不依不饶恩赐的祸与福,每个人又都在浑然不觉,抑或心甘情愿地重蹈他人的恩和怨。几乎片中出现的每个角色都浸泡在男女偷情这趟深水里,只是旁观他人明白,放在自己身上就不那么容易分清。影片轻灵跳荡的剪辑使叙事显得更加干净利索,稍加细看就能读懂许多丰富的潜台词。苏丽珍与老板何先生的几句简单的对话就暗示出另一对偷情者的现实,两位男女主人公各自配偶的偷情背景是在开场十分钟就昭然若揭的。真正吸引人的是他们的感情游戏,游戏奇特之处在于他们总想通过对各自配偶偷情细节的揣测和模仿,来深入到偷情者的内心深处,穷究孽情滋生的根源。可残酷的现实是人和人本就不同,你永远无法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两位潜藏在幕后的偷情者,虽没有正面出现,却始终是一副依性而为胜利者的姿态。而两位自诩心地无私、襟怀坦荡的主人公倒像是心怀鬼胎、藏头露尾,没来由地凄凄惶惶,相知日深的感情无处宣泄,他们找到了一种文学上的四手联弹方式(共同创作武侠小说),从而构建起一个理想化的任性而为、快意恩仇的世界,但一旦回到现实,他们又复归怯懦与尴尬。每次他俩去寻找对方,站在门外总是一种略具道德谴责意味的第三者姿态,在酒店中相会,两人已是一副彻头彻尾的“偷情者”模样,是与非的界线是如此模糊,及至最后两人感情日浓,在道德的藩篱前痛苦挣扎,终于发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味的困惑:“我们不会像他们那样,可我们这样又算什么?”真情与偷情、合法与违规的界线又在哪里呢?

  与之类似的情节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一声叹息》,相比于《花样年华》的含蓄优雅,《一声叹息》的诉求更加直白裸露,现代人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在欲情来临之时采取如此坚决而彻底的压制手段,但放纵欲望的结果仍是一片难以收拾的尴尬境地。《花样年华》中的苏丽珍最后自然而然地向世俗妥协,她拒绝了周慕云私奔的要求,接受了房东太太同进晚餐的邀请,看着别人打麻将度过了百无聊赖但意味深长的一晚(在此以前是绝无可能的),彻底遁入人间烟火,在真情萌动之时,她选择了逃避和压制,之后,又如何呢?六年之后的苏丽珍不过成了一个普通平常的妇人,回首往事是错失浪漫还是复归苍白?也只有她自己内心最清楚。勇于表白爱情的周慕云在道德面前作出了本能的自责,进退两难的他也只能远走他乡。影片结尾处在一片漫溢着灵光的佛教圣地,面对着慈悲善良、无所不容的神灵,他才得以将心中的秘密尽情倾诉,并小心翼翼地掩埋在树洞里。这略带忏悔的秘密或许终究无人知晓,只是那醇美温厚、荡人心魄的花样年华却永远的随风而散了。
http://www.sh.hl.cn/xtu/2979.jpg

2005-05-25 on 03:07



《花样年华》


In the Mood for Love

获奖情况:
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剧情:
六十年代的香港,报馆编辑周先生与太太搬进一幢唐楼,恰巧碰上新入住的李太太和她的丈夫。二人的配偶均要出门工作,正好让他们互建情感。起初是淡淡的君子之交,继而谈谈情,上上街。然而一个有妇之夫,一个有夫之妇,任欲念再高烧也得把它按捺下去。于是二人的感情只好在包租婆的麻雀声中悄悄滋长。其后他们发现自己的配偶跟对方的伴侣有一段同样不寻常的偷恋关系……

戛纳影帝和柏林影后

  梁朝伟1962年出生于广东,后移居香港。15岁时辍学,后进入了香港无线电视广播公司(TVB)的艺员培训班,曾参与《四三○穿梭机》演出,其后出演《新札师兄》、《鹿鼎记》、《侠客行》、《大运河》、《杨家将》等剧集,为无线当家小生之一。1983年梁朝伟与梅艳芳合演《青春差馆》,1984年因主演《鹿鼎记》和随后的电视连续剧《新扎师兄》使他声名大噪。他曾以《人民英雄》及《杀手蝴喋梦》分别获香港电影金像奖第七届及第九届最佳男配角奖,更因《无间道》、《春光乍泄》、《重庆森林》等影片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等数次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奖。2000年以《花样年华》成为法国戛纳及香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张曼玉1983年获香港小姐亚军,由此进入影视界。1985年,她在《警察故事》中崭露头角。1988年,她在王家卫《旺角卡门》中的演技更大获好评。她曾与众多著名导演合作,其中包括许鞍华的《客途秋恨》、徐克的《青蛇》、尔冬升的《再见王老五》、关锦鹏的《人在纽约》和《阮玲玉》。在香港女演员中,她得奖最多,奖项包括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共四次,台湾金马奖四次奖项与及柏林影展最佳女演员奖项。她亦参与演出法国电影,如Olivier Assayas的《迷离劫》, Anne Fontaine的《功夫之王》。

一部缅怀的电影

  影片以六十年代的香港为背景,踏著往年情怀的旧梦,缅怀浮世缤纷的温馨。精美的旗袍、婉转的镜头、怀旧的场景,勾勒出一段婚外没有启齿的爱情。两个尘世中的男女因为寂寞和相同的爱好,相互抚慰着心灵的苦恼,直到他们发觉原来彼此都是受伤害者,可是他们的感情还是没有出口。多少年过去了,在吴哥窑那个男人默默的把心事埋藏在墙壁上,又仿似对着墙壁诉说一段凄美动人的故事。日常琐碎而又带有超强怀旧氛围的环境,把一段没有诉说的爱情带入到60年代。女人穿着美丽的旗袍行走在面馆、街道、楼梯之间,花样的年华就这样淡淡的过去,带着几丝伤感和怀念。

暧昧之恋

两个人默默的坐着,谁也不说出来。当他们演戏的时候,才说出了无法说出口的话。他们怎能把责备的理由再落到自己身上?爱情就这样悄悄溜走。这是一个婚外恋,但又不是。是婚外恋是因为他们彼此相爱,不是婚外恋是因为谁也没有说出口。难道爱需要说出来吗?但不说出来又怎么能算是真正的爱,毕竟他们都是有丈夫妻子的人

甜蜜蜜》中,曾经沧海的张曼玉面对曾志伟突如其来的死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她动人的明眸中莹莹地闪烁着一种难以琢磨的忧伤,似哭似笑的神情洞彻了世间一切翻云覆雨的往事,在接下来的大恸中,让所有的悲哀倾泻在一个爱过的男人身上。

  这就是张曼玉成就自己的地方,虽然称不上倾国倾城,但神情中传达的却是多少倾国倾城的美人缺少的东西。她柔媚的笑容和沉思的神情都让人有些琢磨不清,却传达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气息,幽幽地向你袭来,难以抵挡。我们不苛求一个人天资的高低,但毫不否认,张曼玉是天生的演员。在她所有的角色中,最为悲凉的一个要数阮玲玉了,住在旗袍里的她,可以花两个小时去文眉,拖沓中难掩无尽的幽怨。可以说,张曼玉是在用自己“善变”的神情传达着一个如花美眷的内心世界,回首处天然洒脱,微笑时依然故我。

  从《花样年华》中穿着旗袍迤逦在小巷中的旧式女人,到春节晚会上现代气十足的当红影星,张曼玉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故事,一个亲手打造着个人世界的成功女人,我们在她的一颦一笑中领略到的不仅仅是动人的姿容,更是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可能很平淡,但却是一个性情女人从默默无闻到名噪天下的真实写照。张曼玉出身贫寒之家,从港姐到如今的影星,她所付出的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无论是汗水还是泪水,我们都应当记住,这个女人用美丽编织着自己的梦,也用美丽和真诚感动着我们。吴清饶

[ 本帖最后由 25号餐 于 2006-1-21 17:25 编辑 ]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22

片名:甜蜜蜜
英文名:Comrades, Almost a Love Story
导演:陈可辛
主演:黎明、张曼玉、杨恭如、曾志伟

年代:1996年

  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奖
  第34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原著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造型设计奖
  第42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奖
  美国《时代》周刊1997年度十大佳片第二名

[简介]

  1986年3月1日,黎小军告别了女友小婷,一个人从无锡来到香港。他最大的理想就是等有了钱能把小婷接来成婚。在这里他认识了来自广州的李翘,两个孤独的人终于成了朋友,而且偶然地,他们发现他们都很喜欢邓丽君的歌。 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其实对方都不是自己来香港的理想所在,于是他们分手了,小婷终于成了黎太太,李翘也跟了在黑社会做事的豹哥。

  日子仿佛就应该这样继续,可是他们也终于发现自己一直爱着对方。紧接着的一场变故使两人再次相遇时已是1995年5月8日,他们在纽约唐人街一家商店的橱窗前, 一起听着邓丽君去世的消息,当四目相对,耳畔传来的又是那首他们在香港时唱过的《甜蜜蜜》。


于开始处结束——《甜蜜蜜》


  “黎小军同志呀?我来香港的目的不是为了你,你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我。”
  ——李翘。《甜蜜蜜》

  人生是为了什么呢?每个人都会问自己的。但是,有答案吗!
  柯西曾经说过:宗教,是瞬间的永恒。我说:爱情,也是瞬间的永恒。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爱情的本质,也是自由的。现实就是现实。而人是易变的,爱情呢?

  影片一开始,黎小军坐在赴港的火车上,叫醒背后的一位乘客,然后独自离开车站。

  “亲爱的小婷,明天就是发工资的日子,我会买件礼物送给你,而且,我还要去一个无锡人都没去过的地方。”初到香港的黎小军十分怀念在大陆青梅竹马的女友小婷,但他不知道他明日要去的地方会改变他的,她的和她的一生。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

  也许,是两个孤独的人容易接近;也许,是对邓丽君的共同爱好让他们感到亲切,一个为了赚钱接女友出来结婚的男人和一个为了赚钱给妈妈和自己买房子的女人相爱了。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人,总是用一个个的目标来不断鞭策自己。

  “我的理想跟你不一样,我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
  “我来香港的目的不是为了你,你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我。”
  “请你跟机主说:Bye-Bye。”

现代人大都生活在一种迷茫的状态中。快速的都市节奏和简单的生活目标冲击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人们艰难地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找到一个长久的平衡点。

  “这个世界上最冒险的,是一个人怎样跟另一个人永远不变的相处下去。”--《冒险王》。 其实,在本片中,我最同情的是小婷,在“亲爱的小婷--”的一封封信中,她满心希望小军能再次骑单车带着她在香港到处玩。在香港的婚礼上,她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她是对的,在那一刻。

  一次偶然的相遇,一声偶然的汽笛,唤回了小军和李翘深埋心底的激情。

  其实,在爱情的世界里,并没有对与错,只有过去和现在。
  在“Good-Bye my love,我的爱人,再见。”的歌声中,小军找到了他现在的爱人。

  幸福总是来之不易。也就是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命运让他们(小军和李翘)再次分开。

  “哀,莫大于心死。”爱人走了,小军也要走了。
  “我不敢要你原谅我,我只是想,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走过的路这么长,小婷,我也难过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异国的土地,陌生的环境,不会触景伤情。忙碌的工作让心躲在闭风的港湾。
  看完了影片,很奇怪,我没有哭,没有流泪。一滴也没有。只有一种无奈的感觉,一种沧桑的感觉。黎小军没有错,李翘也没有错,小婷更没有错。难道,是我错了?

  小婷说:“如果你没有来香港,就什么都不会发生了。对吗?但是,你到底来了香港,然后她也来了,最后,我也来了。”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其实,让我感动的不是小婷与小军的分手,不是小军与李翘的邂逅,而是生活本身让我心动。 想着想着,年少的我不禁感到一阵的心酸,突然,我发现自己流泪了,但不是在脸上,而是流在心中。

  在影片的最后,同大多数其他影片一样,陈可辛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尾巴,一个希望。让我们在失望的世界中躲避一阵。

  实际上呢?在惊世之作《暗花》中,游达志在压抑了我们的神经八十几分钟之后,又用一粒子弹彻底击毁了我们最后的希望。从而让《暗花》从头到尾弥漫着一种绝望的味道,绝望的味道。

  在影片的最后一幕,镜头又回到黎小军最初乘车到香港的情景。他叫醒了背后的乘客,然后独自离开车站。那位乘客之后也独自离开车站,回首一望,正是初到香港的李翘。

  于开始处结束,一切尽在缘分!

[ 本帖最后由 25号餐 于 2006-1-21 17:26 编辑 ]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22

当黎小军(黎明)结婚以后,他下李翘(张曼玉)的车走后,李翘心灰意冷趴在方向盘上,却碰响了车喇叭.这时黎小军回头,起初以为是什么事,后来他回到车旁,从车窗将头伸进去与李翘接吻,这时镜头一直拉到上空极高处,于繁华的闹市之中,府看这一切,所有的行人车辆都从他们车旁绕过,只是这两个人如在无人之境,久久不再分开,那大都市的人间喧哗中的孤寂,忙忙碌碌的人们心中涌动的激情,尽在不言中.这是你会悟在香港这样极繁华,极拥挤,极忙碌的地方,人被困在高楼林中,但他仍会有他的哪怕片刻的"走神"一股仿佛突如其来的慨叹,这便是会有这样的电影,而且我们能看懂这样的电影的原因.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23

影片的开头,镜头从车厢里推到黎明的脸上,看见他身后那个女人的辫子,我疑心是张曼玉。

  以为就是这样了,两个人逃避感情的追问,一个人又躲不过寂寞的敲打,抬眼看看窗外,一片肃立的楼宇。

  疑心是秋天到了。

  走到楼下,脑子里全是黎明的傻笑,黎明的傻笑,是真傻笑,笑不出别的样子来,不过说回来,其实两个人在电影里都痴痴傻傻,转瞬间10年过去,就这么茫然的走过来,都是这么的认命,波澜阵阵,容颜已改,让你心里酸酸,哭不出,也笑不出;我以为生活中的我们就是这样的状态,不知不觉,一点温情,一个机会,就会拥抱在一起;一首歌,一场大雨,一次轻轻的触碰,就成了一辈子的痴缠,用迈克的话说,串起来,就成了一生。

  所以说什么人间理想,说什么为了梦想付出多少,笑你们都来不及。你看他们俩,来到香港找寻出路,一个要赚钱成为香港人,一个要赚钱接女朋友来香港结婚,所以张曼玉说:我来香港的目的不是你,你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我。看到这里顿足,天下最傻的爱莫过于明明爱了,却不知道自己爱着,非要等下一个10年再来,等下一场巧遇再来,而人有几个10年,机会又能等几个10年。

  再宏伟的人间理想,也湮灭不了身体里的情感,你以为就这样了,你以为天空辽远,不过一场浮光掠影的来回,其实只要那一刻你的身体还有温度,只要那一刻你闭上眼睛就可以感到今年的秋风其实就是去年的那一场,只要一个契机,也许就是张曼玉碰到了喇叭的那一声响,你遗忘了多少年,或许绷紧了多少年,一转身,就变的不堪一击,那一刻的慌张,痛苦,幸福,也许有一点点的侥幸,吹弹即破。

  人生苦短,不能尽欢,所谓命运使然,所谓天意造化,不过是美丽的借口,时间纵然伤情流走,就算说一声珍重再会,也是对生命的主动。真的是那时不能接受,或者无力追求?其实该来的来了,是自己没有勇气面对,是自己捂住悄悄闪烁的双眼,如此罢了。



  影片的结尾,镜头从车厢里推到黎明的脸上,又再推过去,看见张曼玉,果然是张曼玉,疑心导演的功力不够,包袱抖的不纯,怎的让我早早觉了出来,静心一想,不禁笑出来——不是正应了《甜蜜蜜》的歌词: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隐隐约约,在记忆与遗忘之间,真的是高手可以拿捏的尺度。

  可是我终究不喜欢这句歌词,万里长空,浮光掠影,爱人就在眼前,即便心中有梦,即便人生茫茫,我知道我的耳边响起的,一定还会是后来的那一句:

  嘿,是你,是你,梦见的就是你。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27

111111111111111111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29

阮玲玉的十年或者七十年

十年生死两茫茫,电影《阮玲玉》已经十年。七十年呢,纯真少年不是死了也是老的快死了。阮玲玉死了七十年了。1935年3月7日深夜,她和着八宝粥,吞下了整整两凭安眠药。

她进入最安静的梦魇。剩下的,只有让人怀念的份。后来有人去拍阮玲玉,找了别人来演。

张曼玉重复了阿阮在《新女性》中做过的,呼喊,我要活啊救救我啊我要活啊。我要活。带着眼泪,导演喊停,她把头埋在被子里,哭泣。扮演蔡楚生的梁家辉怔住了。这一时刻,到底是张曼玉,又或者是阿阮。

徐帆在舞台上数着不尽的眼泪。虽然她是那样家常市俗的样子,可是在舞台上,她就是阮玲玉。旗袍边缝隐约的露出膝盖,脸上的悲哀已经升华了,最终她是不想活的。还能怎样去。

黄杏秀那么漂亮的,甚至阮玲玉都没她那样灵秀的味道,阮玲玉是广东人,生就骨骼就是颇粗糙的。而且,黄杏秀穿的也太华丽了些。若阿阮真是那样生命华丽的人,何必要死得那样凄惨。碟片封面上的黄杏秀,嘴唇红红,眼神中有点聪慧过人的影子,皮草适当的搭在肩脖上。倒是像李香兰多些。

吴倩莲也要演阮玲玉,那是一个电视剧。吴倩莲年纪大了一些,阮玲玉死的时候因为不过才25岁。可她有那一分旧时代的委屈。而且,《半生缘》中的曼桢本来就是有点阿阮的味道的。只是,剧照中显示出吴倩莲掩饰不住的疲惫的眼袋和浅浅的皱纹时,还是有不忍看之感。

敢于去死的人都是有真勇气的。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跳井的女子,说跳井的女子比打仗的男人更有勇气,打仗不一定死的说不准还能捞个一官半爵,而跳井的女子,很难不死的。只是人们不把这个写进贞节牌坊中,怕写了之后,家里的媳妇都去跳井了。

  关锦鹏十年前拍了《阮玲玉》,现在又把目光对准了旧日风情,拍《长恨歌》。王安忆的那本小说是我非常喜欢的,我还记得她在中间亦写到了阮玲玉。王琦瑶去片场的时候,有人夸她像阮玲玉,想趁着人们对阿阮的怀念把她也捧成一个明星。等她到了镜头前,大家就知道不行,王琦瑶的美是家常的是小家气是实在的,放在戏剧背景前就太空荡了些。

  王琦瑶的结局和阿阮相差不多也不少,碧落黄泉,可是毕竟活到一定的岁月。而且,她纵然有故事,也只是凡人罢了。而阮玲玉,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了。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30

她比烟花寂寞

  没有什么比这个标题更适合用在《阮玲玉》这部电影上了。亦舒在《她比烟花寂寞》里面写姚晶,香肩窄窄,给人卿何薄命的感觉,张曼玉在关锦鹏充满怜爱的镜头中,是如此,阮玲玉在蔡楚生的《神女》里,也是如此。当阮玲玉从逼仄的弄堂里的人群中间穿过时,我知道有的女人天生孤寂而高贵,这样的女人不会让虚化的人群知道她已经心碎,已经决心求死,而且就算死,也是姿态美丽的死亡。

  电影的一大特色是把摄影机和导演从黑暗中暴露了出来,戏里戏外,历史现实。昏黄的灯光下,大队人马和机器围着白色被单下哭泣的阮玲玉,和旁边安静的看着她的蔡楚生。这个镜头里,现实和影像在这个地方相遇,但是舞台中间色彩分明,那些侵入这个场景,或者说让这个场景来到我们面前的人和机器却依然是黑白的。现实总是黑白,而回忆里的东西却亦真亦幻,关锦鹏的凄婉伤感让人动容。

阮玲玉只活了25岁,她生命中似乎离不开男人,那时候的女人被男人教育要独立,要自强,这样等女人真正要求他们而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们好有借口来责怪女人不独立。“新女性”也是男人的一个幻想,阮玲玉在男人的幻想中成为明星。可是她自己仍然是亦舒爱怜的写到的那种对男人无限依靠的女子,无比凄惶,无比温柔。旧式女子在那样一个时候,那样一个地方,总是不能生猛的狡猾的果断的保护自己,每次寻找到的都不是可依靠的人,而自己的姿态是要漂亮的,所以阮玲玉只好去死了。

  她很仔细的描自己的眉毛,是眉飞入鬓的细细的那种,在北平要画一个小时,在哈尔滨要画两个小时,高贵的女子在别人面前总是完美的。可是当她决心要演出一个进步女性的时候,她只用一张纸就擦掉了嘴上的口红。不得而知,她后来的角色和生活的巨大分裂有没有让她痛苦。不停有人告诉她要坚强,要独立,要做新女性,而她的生活似乎又非如此不可,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她太善良,不会让别人难过,到最后只好自己离开。想起张曼玉的眉毛,从《玫瑰的故事》到《阿飞正传》到《阮玲玉》再到《花样年华》,越来越细,一个女人就是在眉毛的尺寸变化之间从青涩到成熟,到完美得臻了化境。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31

似乎她是个实际的人,实际到世俗,最后也不忘记账,而在那些男人眼里,她不过和钱有关,和面子有关。张达民说爱她,也不过是从她那里支取赌资,而唐季珊想的不过是怎么把她的价钱讲下去,倒在地上,也不忘记说这就是我唐季珊的女人——不过是个女人。蔡楚生似乎是她的希望,可是他一样犹豫。我可以想像得到她那样的女子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向男人求婚,那是伤到最深的时候,是绝望的时候,因为已经不害怕之后会被拒绝的结果,在无边的海洋里寻找最后一个栖身的岛屿,先休息一下再说。可是连这个岛屿,也不过是雾气里的幻影,在咖啡厅里,她的背影依然骄傲,姿态是要好看的。

  “我死了,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好快乐。”阮玲玉在遗书中,对唐季珊说。我想我已经不了解这种惨烈的爱情了,那么多的物质,那么多的流言,可能她只是累了,但是从来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休息的地方。在关锦鹏的影片里,每个男人都有让她动心的瞬间,可是瞬间加起来从来都不是完整的人生。现在的女人经的起风雨,老皮老肉,跌倒了爬起来,但是她不行。想起来比莉·荷丽蒂,这个女人也一生被留言和男人缠绕,也一样高贵,但是最后死状凄惨。有的女人,一生需要有人保护,可是遇见的人从来都不对。

  影片的摄影值得一提,似乎总是能找到最柔和的光来照到张曼玉身上,而且她永远在光线之下,从来无处躲藏,就算是最柔和的光,一样把她暴露在别人的视线之中。这种交织了怜爱与无情的追光般的光线,把导演的意图变得暧昧,在冷酷的介入和温柔的怜爱之间摇摆。也许柔软如阮玲玉那样的女子,不该出来让别人看的,不光人言可畏,目光也杀人。

  在影片中穿插的采访,当年的那些风流人物,虽然老的优雅,可是毕竟老了,而阮玲玉死在最美的时候。就象maggie开始说的那样,她是个传奇了,看传奇的人唏吁了,而传奇里的人呢?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31

《阮玲玉》与张曼玉


《阮玲玉》这个戏其实不是关于阮玲玉的我想,它首先是关于张曼玉的,其次才是关于阮玲玉的。这根本就是一个张曼玉的戏,她光彩动人、美丽妖娆、难以言表——只是那柔弱,那是只属于过去了的阮玲玉的,现时已不多有,因为根本不容多有,其实是很珍贵、很堪怜惜欣赏、很有文艺之美的——如果她活得不是太久。单从这一点说,阮玲玉也是有价值的。

张曼玉却是不柔弱的。这大概是她们至大的区别。不过我有一种感觉,拍这部戏的时候她不快乐。她脸上有迟疑,有苦的痕迹……模拟着那几十年前自杀身亡的女明星的戏,戏停了她还不能停,收不住眼泪——不,这不是戏,她太像在演她自己,她心里有愤懑。1992年的张曼玉还没有现时的风轻云淡。是和第几任男人分手?还被公开了情书?这太八卦了,我简直也跟戏中小报记者一样了,但这是真的,白纸黑字,2000年末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问:你自己对主演的电影哪一部最满意?答:应该是《阮玲玉》,因为那段时期我很困难,但没想到在那么难的时候能拍出最好的效果。……




至于阮玲玉,不知是不是因为这戏本身的编排,是有点现代和实验味道的,好像还有些隐喻,总之,作为“阮玲玉的故事”,倒有些模糊了。尤其后面部分,她自杀,这是大事,也是终结,这戏的解释,好像不很通。从女人的角度,断不会为一个没了感情只余麻烦的旧情人自杀,舆论怕什么?上法庭怕什么?纵恨自己瞎了眼,女人的韧性是大的,生命力顽强,怎么都可以活下去,只要那爱的心爱的梦不死不灭……除非那爱的心爱的梦死了,灭了,她的生命——在有的女人,是部分或大部分生命,在她,是全部生命——也就死了,灭了。

是谁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就在今年三月,有最新发现的资料,说阮玲玉的著名的“人言可畏”遗书竟非她亲出,而是当时与她同居的商人唐某,谋使他新交好另一女星姐妹伪造,他是体面富贵人,他要对社会有个交待——其实他不交待,也不须负什么责任,像高晓松先生说的,无论是法律的还是道德的责任;有钱人的世故圆通,是普通人所不能想的,也好,他总不成像一身轻松的高才子一样到处跟人对骂去——如果阮玲玉地下有知,会不会像她曾演过的女主角一样挣扎着爬起来呼喊:我要活、我要报复?你看看,我们还要编什么戏,写什么小说,我们再怎么创意、想象,竟也越不过生活本身,这样的叫人目瞪口呆、心惊肉跳!亦可见现世的欢乐幸福,若抓不住,就可能是永远的沉沦,真相被曲解淹没,连伸诉的机会都没有。……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32

正派之士这样告诫女人:傍有钱人,没什么好结果,很惨。其实这话应该这样说:傍有钱人,要是没什么好结果,那才惨——有好结果另当别论,从被挑拣的菜筐子里一下子飞上去,高高的尊贵又稳当,就是修成正果,回头是岸,这要靠造化,也要靠手段;但要是没什么好结果,平头小夫妻还能对打对骂分分锅碗,而这,只能听凭鱼肉,失败了,还是因为“不正当”的念头和方式而失败,就是双倍的下贱,就要双倍的被踩。

我怀疑阮玲玉其实是不堪这一关的。这曾给过她安全感与温暖生活的男人……这一场感情,就像那《葬心》的主题歌里唱的——是贪一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就为这一点儿留恋,一点儿软弱,竟把自己葬掉了?

我想到我写这些文字是不是也太过软弱了。我应该像那聪明风趣的女作家:阮玲玉咸丰年间的事又被挖出来了……然后就是剥皮拆骨般的分析。我记得徐帆也是演过阮玲玉的,也是十年前,人艺的话剧,我没看,只看到徐帆在电视上谈心得体会(大意):人应该知道自己要什么……说得真好,阮玲玉就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在男人间兜兜转转,轻率的纨绔子弟,世故的中年商人,怯弱的进步导演(有网友建议我改成“阳萎的进步导演”),她的结局是失望。徐帆大约是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从她身上可以看到,从她的大腕导演的丈夫及其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只不过,我不太喜欢她的语气,人应该知道自己要什么,一个女演员这样的说另一个女演员,而张曼玉,她说:“阮玲玉这个角色的形象气质都适合我。”——这个角色是注定了归她的。然而她还说:“许多年后,即使人们想到我,那也一定和想到阮玲玉不一样。”——那当然,因为她是张曼玉。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33

阮玲玉
 
  类型:剧情片
  编剧:关锦鹏
  导演:关锦鹏
  主演:张曼玉 刘嘉玲 叶童 梁家辉
  出品年代:1992年
  出品公司:香港嘉禾娱乐事业有限


  剧情:二、三十年代中国上海,电影界、社交圈,女明星阮玲玉因情事成为小报头条新闻主角……香港,电影《阮玲玉》摄制组在工作,时空交叠,一个摩登女性的人生,一个女演员的……


  刚才用日本AV做比喻《阮玲玉》的戏中戏结构耐人解读,似乎有些低俗了,高雅的例子不是没有,比如过去理论家们最喜欢拿来高谈阔论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了特吕弗的《戏中戏》了,但是我不想多说,其实越好看的电影越简单的,《阮玲玉》的结构层面并不复杂,当然看不懂《黑客帝国》的人难免要被搞晕--这个就没办法了,对有一定影龄的人来说,关锦鹏的叙述是简洁明快的,几个层面包括:阮玲玉生平资料;相关人物访谈;扮演阮玲玉的演员张曼玉的片场纪实;多元空间的组合联系密切,戏中有戏产生的间断和隔离感使观众对银幕上的客观事物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

  最动人的一段是摄制组人员离开后,阮玲玉蜷缩在被单里哭泣,蔡楚生走近病床,俯身看着她。 此时镜头后拉,出现蔡楚生剧组的摄影机,再拉,出现关锦鹏剧组的摄影机,关锦鹏的声音:家辉,你忘了掀开被单看看Maggie Cheung (张曼玉英文名)了!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无意区分谁是主角,因为戏里戏外都是戏--除了电影,还有哪一种艺术可以这样让时空与情感水乳交融?

  《阮玲玉》中的张曼玉,是个好演员。


《阿飞正传》中的苏丽珍(与《花样年华》女主人公同名)、《宋家皇朝》中的宋庆龄、《甜蜜蜜》中的李翘,每个成功的艺术形象,都在证明张曼玉不再是昔日胡乱接戏的所谓“红星"。在《阮玲玉》中,伴着惆怅伤感的小资音乐,张曼玉跳着自编的舞蹈,沉醉,她不想和别的红男绿女一样千篇一律地跳舞。这个瞬间打动了观众甚至打动了导演(给了很长久注视),自在舞蹈,新女性的独立、自由精神就在这时发扬,永远被我们怀念。此时,人们忽然会强烈地感到,阮玲玉这个角色非张曼玉莫属。因为只有她才能和这个角色融为一体--只有演员才能演好演员。

  《阮玲玉》让张曼玉到处得奖屡获殊荣:获1991年度香港艺术家年奖、1992年赢得柏林国际电影节之“最佳女主角"银熊奖 、第28届芝加哥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1993年获日本影评人大奖之“最佳外国女主角" 奖以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还有一点值得肯定,《阮玲玉》的唯美风格港片第一。相比之下,旧上海的氛围做得好的第一是黎大卫的《天与地》、第二就是关锦鹏的《阮玲玉》。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34

《阮玲玉》
  1992年,香港导演关锦鹏来到上海实地取景、采访当年影人,拍摄完成由张曼玉主演的传记影片《阮玲玉》,本片一举夺得当年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第28届台湾地区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等多个奖项。

  影片以戏中戏的结构方式,真实再现了阮玲玉从成名到自杀的全部过程,深入剖析了阮玲玉的情感世界和心路历程,并以点带面,勾勒出30年代早期上海电影界生机勃勃的景象和左翼文化运动的风云激荡,叙写出一个人和她存在的一个时代。

  ●导、演:与其说是在拍摄一部人物传记片,倒不如说导演关锦鹏是在以导演的方式向电影致敬,他用戏中戏、影人采访的方式,将历史和现实组合在一个空间里,表达出中国电影人的热情和智慧。影片勾勒最出色的当然是阮玲玉,而同时,黎民伟、聂耳、黎莉莉、王人美、金焰、卜万苍、费穆、孙瑜等一大批中国早期电影人都在片中以个性的面目出现,给观众以强烈的历史感受,再加上对30年代上海的成功描摹,影片绝对是中国人物传记影片的一大经典。

  扮演阮玲玉,令张曼玉将自己与阮玲玉融合在一起,戏中人,人如戏,让人感叹身为一个知名女性的不易,和所谓红颜薄命、谣言杀人。同时的《新龙门客栈》,让张曼玉完成了从花瓶到女演员的转变,而《阮玲玉》,则让她完成了从女演员到演技派女星的飞跃。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35

222222222222222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36

电影《阮玲玉》的插曲歌词:

《葬心》

蝴蝶儿飞去 心亦不在
凄清长夜谁来 拭泪满腮
是贪点儿依赖 贪一点儿爱
旧缘该了难了 换满心哀

怎受的住 这头猜那边怪
人言汇成愁海 辛酸难捱

天给的苦给的灾 都不怪
千不该万不该 芳华怕孤单

林花儿谢了 连心也埋
他日春燕归来 身何在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39

hahaaaaaaaaaaaaaaa

25号餐 发表于 2006-1-21 18:41

马上要过年了啊。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楼外楼出品◆ --张曼玉之花样人生~ by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