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阳 发表于 2006-6-28 17:49

快了快了。。。。。。。

192837 发表于 2006-7-1 03:42

顾真说完,凝神看着孟思瑶,孟思瑶仿佛入定了一般,仍在回味着他诉说的那个离奇遭遇。良久,她才问:“顾老师,您刚经历了这番折磨,虽然安全返回,却连梳洗都没顾上,就到江京找我,告诉我这一切,我好感激。”

“我下山后,就立刻给你打电话,你的朋友说你在住院,我就又联系了小姚,找到你这儿。告诉你这些的目的,是希望你好好想想,也许有所启示。”

“启示?难道,您的意思是……”

“我这两天一直在想,怪村的村民让我所受的那些苦,说是让我‘干净’了,会不会真的是在帮我去除从悬棺洞带出的‘不干净’的东西?这听上去一点儿也不科学,但又能有什么样的解释呢?”顾真一脸严肃。

姚素云也听得呆了,这时忍不住问:“难道用那么多虫子吸您的血,也是在给您治病?”

“我在民俗考察中记录过一些民间医疗异闻,其中就有用水蛭等毒虫将人体中毒部位的毒血吸走的解毒方法,所以,那些虫子吸我的血,有可能就是一种为我解毒的方法。”

“如果是这么说,怪村的人认为您在拾夕洞中了毒,所以用虫子将您的血吸走,将毒吸走?”姚素云问。

“对,这样我就‘干净’了,然后他们用大火烧铁屋子,是不是也在‘高温消毒’呢?至于说那场‘及时雨’,小孟,我记得你曾经提到过,那个穿雨衣的老头可以准确地预测天气,会不会,怪村里的这群人,也能预测气象呢?他们等了那么多天,就是为了等一场雨,因为我记得,被关在铁屋子里的那几天,一滴雨都没有下,直到最后那个夜晚。”

孟思瑶点头说有理,更是感激顾真的热情。但他的猜测,太过缥缈。真要如他的建议般行动,怎么向这里的医生解释?难道再回到武夷山,找那些怪村的人,让他们像对付顾真那样,放虫子来吸我的血,然后再将自己关在铁房子里,知不知道我有幽闭恐惧症呢?

我为什么会有幽闭恐惧症呢?为什么会对新裳谷的一切似曾相识呢?

她想起了游书亮。

192837 发表于 2006-7-1 03:43

40.催眠



游书亮赶到江京第七医院的时候,孟思瑶正安详地躺在病床上,望着天花板想心事。她看见游书亮进来,起身道:“游大夫,我麻烦您过来,是想请您帮我,找到我幽闭恐惧症的根源,我觉得您以前说得不错,幽闭恐惧症的根源很可能和我那个恶梦有关,您看看,能不能由此着手。”

“哦…… 要知道,我以前的打算,是给你用催眠术。我在治疗过程中,一般尽量避免使用催眠术,这完全是我个人的风格。但你的情况很特殊,我感觉在你的意识里,潜伏着一个和幽闭相关的恐惧记忆,导致了幽闭恐惧症的形成和发展,所以适用催眠术,不知道你会不会对催眠术反感。”游书亮一直信奉开诚布公的真理,对所有病人都是如此,也是他成功的要素之一。

孟思瑶说:“不管您使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帮我找到根源,能治好我幽闭恐惧的病就好。”

游书亮轻叹一声道:“即便找到根源,也只能说我会尽量帮你恢复。对于疾病的治愈,需要我们两个一起努力。我这就和谢医生商量一下,借他们这里一间办公室,我们就地开始。”



催眠结束,游书亮用纸巾拭着额头上的汗。

“游大夫,怎么样?”孟思瑶还没有完全从茫然中醒来,却觉得脸上似乎有尚未完全干的泪痕。

“很难说,你的幽闭恐惧症的确和童年时的一次经历有关,当然,肯定是不愉快的经历。”

“哦,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你在被问到那次经历时,开始哭泣,呼喊着‘妈妈’。”

“妈妈?”

“到底发生了什么?你会突然想到让我来给你做催眠治疗?要知道,你现在更应该注意休息。”

“我好像知道,为什么会做那样的梦了,为什么会有幽闭恐惧症了。只是感觉,大概还需要点时间。”

章云昆从江京第二医科大学的图书馆里出来,因为大量的阅读,眼睛发胀,但感觉收获不大。两个小时内,病毒学、流行病学、病理学方面的专业性杂志都有所涉猎,但还是没有很明显的进展。从孟思瑶和常婉身上发现的病毒属于经常和心肌炎挂钩的柯萨奇类B组病毒,这组柯萨奇病毒共有六种分型,但病理教研室和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的专家经过仔细分析,得出的结论却骇世惊俗:孟思瑶和常婉体内分离出的病毒不属于六种分型的任何一种!受柯萨奇病毒感染的人很大一部分是隐性感染,并没有临床症状出现,但看来这种新病毒的特色还在于长短不一的潜伏期——从拾夕洞回来的年轻人,都是经过至少两个月,才陆续开始发病死亡。

经过仔细的检索,又阅读了数百篇医学和兽医学文摘和论文(柯萨奇病毒经常源于动物体),章云昆没有发现任何有关新型柯萨奇病毒的记载,更不用说任何流行病疫情。真是匪夷所思,难道从这个案例上,真的发现了柯萨奇病毒的新分型?医学微生物学的专家们群情激动,但他认为,还要慎重,多做研究。

章云昆回到家中,已过了晚饭时间。已有了身孕的妻子欧阳倩靠在沙发上休息,见他拖着沉重的脚步,便问他进展得怎么样了——欧阳倩是个心头永远带着问号的人,任何事都想知道个究竟,章云昆没少了和她探讨,他知道自己一直在医学基础教学和科研的领域,身为医生的欧阳倩在临床经验上远甚于自己。章云昆说:“从结构上,几乎可以肯定,这是种没有被报告过的病毒。”

“这也不至于让你愁成这样啊?医学界对病毒的真正认识,也就是从上个世纪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仪器不行,也是在隔山震虎,多有限哪,直到现在,不断有新的病毒被报告出来。即便被证实的病毒,本身也一直在变异变种,你们正巧有了新发现而已,和成千上万在你们之前发现了别的病毒品种的学者没什么区别呀?”

“我想,我的顾虑,是在于这种新病毒的发现和那个案子的联系,怎么会这么巧,这些孩子们去了那个山谷,就染上了这种从来没有被报告过的新病毒,据说,还有那么个神秘的雨衣人在其中穿针引线。一句话说,我的顾虑,是这类病毒的繁衍和传播,我怕有人为的因素。”

欧阳倩微微一震,这的确是个可怕的“可能性”。她想了想说:“你想过没有,这病毒,会不会是人造的?”

192837 发表于 2006-7-1 03:44

“人造病毒?的确是没有听说过。你说的不是计算机病毒吧?”章云昆知道,只有欧阳倩能有这样出人意料的想法。
“国内外基因重组的技术越来越进步,病毒学的研究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分子水平上有了不少突破,所谓‘造’病毒,我当然只是设想:既然可以在基因上做手脚,为什么没有可能,因为同一种病毒的不同分型,就是基因链上的细小差异,但病毒的病理作用却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别。”
“有点道理。”
“想听更多道理吗?我们平时做临床,不能完全确诊的病不多,但也并非绝无仅有,搞流行病学的也一样,有些疾病暴发,但从来没有查出原因。我建议你找一下流行病方面的资料,或者请教一下流行病学的专家,看看是否有这样可疑的疾病暴发,说不定能因此找到些线索。”
“可是,我国从五十年代就开始发展流行病学,地广人多,这半个世纪的资料,只怕要浩如烟海,又怎么能在短时间找到相应的案例?”
欧阳倩酷爱推理,想了想说:“来来来,咱们从后往前想,如果按照你们的检查结果和推测,这些不幸去世的学生都是因为去了那个山谷和悬棺洞而感染上了致命的病毒,如果排除人为因素,那么类似的流行病暴发,最有可能会是在哪里?”
“当然是那个山区附近。”
“这下你知道了吧,你可以试着找一下武夷山地区的疫情资料。”
章云昆说了声:“太太高见!”立刻起身,饭都没顾上吃,就准备往电脑前跑。
“你吃个饭的时间总有吧?”欧阳倩笑着看着丈夫。
章云昆这才感觉到腹中饥饿,便径直走向厨房,谁知一个突然到来的电话使他没能吃成这个晚饭。

江医又死了一名学生!
章云昆嘴里还嚼着饼干,在解剖楼外遇见了早已守候着的江医保卫科科长于自勇。于自勇的脸色十分凝重。如果说去年的“新405谋杀案”让江医校园继十年前“405谋杀案”以来头一次再起波澜(详情请阅拙著《碎脸》及《伤心至死•万劫》),进入新年后的这一起死亡又将学校各级行政领导的心揪了起来。
“这次,更不像是谋杀——死者孙燕,今天下午在期末考试的教室里突然趴在桌子上晕倒过去,被送往一附院抢救无效死亡。”于自勇跟着章云昆进入解剖楼。
“医院的诊断是什么?”
“心传导阻滞引起的猝死,具体病因不明,他们已经取了样,在做各种实验室的检查,校方很重视,立刻和医院、以及死者的家长进行协商,争得了病理解剖的同意,因为你在上回的尸检中有重大发现,校方立刻让我找你,今晚就做解剖、取样,这样对大家都好有个交待。”
说话间,章云昆已经在研究生的帮助下穿戴齐整,先拿着放大镜去看尸体的脚踝。于自勇忙说:“我已经看过了,什么印记都没有。我也问过她的同学和家长,她在暑假期间并没有去武夷山旅游。当然,有一点,我想还是很重要的线索,记不记得去年死亡的五个学生中,有一个名叫霍志雄?他是在校外租房,煤气中毒身亡,而孙燕正是他生前的女友。”
“哦?那你一定询问过别的学生,他们是否有过性行为?”
“孙燕曾住在霍志雄校外租的房子里。”

192837 发表于 2006-7-1 03:45

这是一份1980年从福建省发来的疫情简报,综合了当时该省的流行病疫情,其中的一则如下:
“自春季以来,崇安县华西镇附近的一个无名村落发生了多起人畜死亡。据调查,患者和患畜都是猝死,死因不明。死者中有多对夫妻甚至全家老小先后死亡,防疫人员初步认定为传染性疾病流行。对该病暴发的调查出现了实际困难。当防疫人员进驻疾病暴发所在的村落,却没能遇见一个村民,好像整个村的人突然离开了家园。卫生防疫人员在一些村民的家中发现了丢弃的尸体,试图将尸体运回进一步检验,但没能成功。”
崇安县就是今天武夷山市的前身。
那段简报的作者是唐礼中。
好熟悉的名字。
章云昆想了一阵,想不起这个名字在哪里听到过,便用资料室里的电脑上网搜索。
唐礼中是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著名流行病学专家。

“唐站长,我叫章云昆,是江京第二医科大学的解剖学的一名副教授,我在一份1980年的疫情简报里发现了您写的一段报告,说的是发生在崇安县的一起离奇的流行病暴发……”章云昆在电话里介绍了自己致电的用意。
“你是江医的?”
“是啊。”章云昆觉得这句话问得有些古怪。
唐礼中沉默了片刻,仿佛在艰难地挖着一个陈年的记忆,终于缓缓说:“我从事防疫工作三十年,写过的疫情简报不计其数,你说的这个又是那么久远的案例,我哪里还会记得?”
章云昆一时无辞,但他能听出来,唐礼中很可能只是在推搪?为什么?他脑海中仍盘旋着那天听来的顾真的遭遇。
“唐主任,我之所以问您,是因为一件人命关天的事。我相信您不会忘记那个没有结论的恶性疫情,也一定在注意了解监控基层的疫情暴发的动态,不希望看到类似的疫情再次出现。这么多年过去,您也一定逐渐安下心来,因为的确再没有类似事件发生。但您也许不知道,不就前,几乎完全一样的疫情又暴发在了同一个村子里,而且这次,远在千里之外的江京和其他几个省市,可能已经有十几个年轻人死于同样的疾病。”
“什么?既然发生在我省,我怎么没收到任何疫情报告?”
“也许,那同样的村子,更注重与世隔绝呢?”
唐礼中又沉默了,这次,他很快就开了口:“那段简报的确是我写的,我还记得,那次调查,我几乎送了命!”
“哦?您能具体谈谈吗?那段简报写得很扼要,很好,但我有一点特别不明白。您说防疫人员试图将村子里的尸体带回去检验,却没成功,为什么没成功?”
“其实所谓的防疫人员,就只有我和另一位老师傅。我们坐着一辆电瓶三轮车,从华西镇出发,沿途看到了不少被露天搁置的尸骨,还有一些无字的石碑。进了那个村,村里的人似乎在转眼间从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了几具尸体。我们立刻想到,应该带回至少一具尸体,让公安和防疫部门认真检查,总算也没有白跑一趟。
“我们返回时,天色已经黑下来。三轮往华西镇开,还要经过那段如坟场的路,当然,那段路和坟场的唯一不同就是比坟场更恐怖,尤其我们的车上还装了一具尸体。和我同行的老师傅,一生中听过许多鬼故事,坐在车里紧闭着双眼,感觉上在默默祷告。我是坚决不信鬼神的,但心里还是一阵阵发毛。
“忽然,三轮车大概被地上的什么东西阻挡了一下,猛地颠簸起来,我们在半开的车斗里翻滚成一团,终于,车熄了火。司机咒骂着跳下车,看是否能将车修好,我坐在车里,越来越觉得不妙。四周很静,就是风吹树的声音。所以当司机‘啊’的惊叫起来,我们都觉得一定是他见了鬼。连我也是这么想的。
“我们将头探出车斗,也都惊呆了,只见我们的小三轮已经被黑压压的一群人团团围住,仔细看,那些人都穿着灰色的长雨衣,用雨帽子兜住头,看不清脸。他们很安静,感觉就像是刚从地下冒出来的鬼。你也许认为这是我那晚所见最恐怖的情景,事实上,更恐怖的还在后面……”

章云昆心头一动:“唐主任,原谅我打断您的话。能否让我大致说一下您之后的经历,如果我说得对,您也不用再费时间告诉我了,您毕竟是个日理万机的领导干部。”于是他将顾真的遭遇扼要地叙述了一遍。
唐礼中粗重的呼吸声从电话那头传来,他颤声说:“没错,几乎一点都没错!吸血的虫,铁房子,大火,我现在想起来,还常做恶梦……”
“您为什么说是‘几乎一点都没错’?”和欧阳倩处得久了,章云昆细心了许多。
唐礼中顿了顿,说:“我们受那些折磨的时候,那群村民中,一直有个反对的声音,说那样无济于事,那人的普通话很好,口音很少,感觉受过相当不错的教育,但他的意见根本没有被听进去。后来一场大雨将大火浇灭,进来给我们松绑、带我们下山的,都是这个年轻人。交谈中,他对村子里的事一概不提,但我明显听出他受过相当系统的医学教育,便追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见无法掩盖,便告诉我,他其实是当时江京第二医学院的一名年轻教师。他的名字,我以为三十年过去,肯定已经忘掉,但显然那段记忆留得很深……他叫窦焕之。
“特别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说,他正在日以继夜地研究治疗那种怪病的方法,而且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192837 发表于 2006-7-1 03:47

42.渊源

“郭子放先生?”
“请说话。”郭子放这些天为春晚内外的“花絮”忙得焦头烂额,又时刻惦记着孟思瑶的病情,焦躁的情绪竟从手机里透了出来。
章云昆皱了下眉头,但还是耐心地说:“我叫章云昆,是江医的一名教授。”
“哦……章教授啊,我听瑶瑶说起过你,夸你人特好。”郭子放暗骂自己怠慢。
“是谢医生给了我你的电话——你是孟思瑶的家庭联系人——但我不准备和你谈孟思瑶的事儿,而是想请你帮忙查个人,或者说,两个人。”
“您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我不但能查,瑶瑶的另外两个会玩电脑的朋友,也是找人高手。”
“其实还是和孟思瑶相关的……我最近也做了些调查,发现有个人很可能掌握了治疗小孟那种病的方法。”
“天哪,太好了,我就是被炒鱿鱼,也先得把这个人找到。”
“这人原先也是江医的一名教师,可奇怪的是,江医的老档案馆里竟然没有他的人事档案。我也去他以前所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问过,打听到,他在八十年代初,生活中有了巨大的波动,离开了学校。他的户口仍在江京,人却再无音信。他以前的同事多是老中医,大多去世,即便在世的,也记不清他究竟出了什么事,去了哪里。幸亏有位老技术员,翻了她几十年的家当,发现了一份婚礼请柬——他是结了婚的,妻子的名字也在那请柬上。要找的这人名字叫窦焕之,他的妻子名叫杜若。”
郭子放记下了这两个名字,说道:“好,我哪怕丢了采访春晚的机会,也把这二老给您找到。”

事在人为,尤其做记者这行,有些事一辈子没人说得清,再调查也没用,但找两个名字的下落,在这个信息时代已经不是那么难于上青天。
第二天的郭子放,却希望自己不应该找到这两个名字的下落。
窦焕之,1981年被户口所在的派出所定为失踪。
杜若,2004年病逝,享年仅51岁,尚留有一女在世,名叫孟思瑶。
通过三向电话,郭子放将结果同时告诉章云昆和游书亮,很久,没有人说一句话。
最后,还是游书亮打破了沉默:“小郭你应该知道,小孟在江京还有个大姨,但好像和小孟的关系并不好,不过,她很可能会知道一些内情。”
“把她老人家交给我来对付吧。”郭子放自告奋勇。
“我有感觉,这其中一定有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小郭,要不,让我试试?”游书亮说。
“瞧,我光顾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忘了您是这方面的专家了,就交给您,我会请那两位电脑高手帮忙,继续找失踪者的下落。”
“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暂时不要让小孟知道这些情况,谢医生对她的病程进展很不乐观——抗心律失常药的效果刚开始用时还可以,但这两天在逐渐减退,小孟本人的感觉也很不好,病毒引起的炎症反应很难控制,在这个阶段,医生几乎只能‘坐山观虎斗’,希望小孟自身的免疫力能最终占上风。所以这个时候,过大的情绪波动,对心律失常的症状和免疫力都有不良的影响。”

“我以为,你再也不会来见我了。”孟思瑶冷冷地说。
“为什么?你还在厌恶我?”钟霖润的傲气没有减半分,但在孟思瑶面前,他愿意乞求她的爱。
“哪敢,我这里既没有厌恶,也没有喜爱,一切都是中性的。”
“怎么会这样?”
“我只是尽量保持冷静,避免情绪波动而已。”孟思瑶看着钟霖润一脸迷茫,忍不住有点想笑。
“我知道,我没有这个福气,也不值得你再为我情绪波动。是我不好,一直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一直生活在欺骗里,我若换作你,也会对我失去信任,所以,我请求你的原谅。”钟霖润低下了头。
其实,这些天里,孟思瑶的心头已经逐渐澄明,钟霖润是真正爱她的人,在关键的时刻,和他邪恶的父亲决裂。虽然他隐瞒身份良久,但他无法选择出身,注定了万难的局面。他一定为此饱受煎熬,才会频频光顾精神分析专家的门诊。更何况,他的确出生入死地救过自己,为此,一定也成了随时会“伤心至死”的人,这样的深情,无以为报。
“告诉我,去看过医生了吗?”孟思瑶温声问道。
“看了,一切正常,医生还给我提了建议,说只要能做到,保管永远不会发病。”
“哦?有这样的好事?什么样的预防措施?”
“就是每天来看你。”

心阳 发表于 2006-7-1 12:15

.........................

192837 发表于 2006-7-3 07:15

43.伤心死

他早知道,他不会被这个城市所容,或者说,他不会被这个“外面的世界”所容。
他是个山里来的孩子,但他经历的一切,不是“乡下孩子迷失于都市”那种陈词滥调,对他来说,都市和乡村,远非问题的关键。是人性,是从盘古女娲亚当夏娃以来就复杂而扭曲的人性,造成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剧,他,只是这一幕幕悲剧中的一个小角色。
可惜,这个道理,他知道得终究还是太晚,大错已铸就,覆水难收。
他是个从不言后悔的人,自己做出的选择,错也是自己的,再给一百次机会,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虽然村里的长者,一遍遍地说,流传在他们胡梢的故事:出了山到外面闯荡的少年,无不伤心至死。
全村几百人,没有一个会相信,他这个全村最聪明的孩子,居然会犯同样的错误,尤其在那么多伤心至死的故事之后。
好学不辍的他,十四五岁就认为已将村里长者的医术学到了家,离开在父母双亡后,一手将他抚养大、和他相依为命的姐姐,偷跑出村,在崇安县里一个远近闻名的中医门下学徒。二十出头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也已经远近闻名。
但他的求知欲也在膨胀,中医药学博大精深,但他知道西医西药也有神奇之处。他抓住了一个工农兵保送上大学的机会,进入了全国闻名的江京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又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被留校任教,并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室里最年轻的科研人员。不久,他又和一名貌美得难以描摹的姑娘成了家。
直到那时,他都固执地认为,所谓出了山的人都会伤心至死,无非是一种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悲苦故事的集合,更难听点说,只是一种宿命论的迷信。
但伤心至死,比他更固执地出现了。
这是一个被保藏得很深的秘密。故老相传,每隔二十多年,他所在的村子就会有一种奇怪的瘟疫流行,造成人和牲畜大量地猝死。没有人能说得清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瘟疫的发生,更说不清为什么会这般有规律地发生,甚至,连死因都说不清。据说,往往是家中的一个人先死,然后配偶因为伤心不已,不久也同样地猝死。所以长久以来,村里称这种瘟疫为“伤心死”。每次瘟疫发作,出现死亡,村里人会先耐心观察一阵,不去接触尸体,甚至不去埋葬尸体,只是让家人或接触过死者的人离开,到村里预先设好的临时房中居住,并采用一种特殊的程序为这些可疑的患者“消毒”。如果同样的死亡在一个月内出现了五次以上,举村就将穿上长雨衣,他们历代相传的孝服,迁往山的更深处,离开这个已经被玷污的村址。而旧的村址,将会被烧毁。等瘟疫过去,村里人会给在瘟疫中死去的村民立上一个无字的碑。因为他们同样固执地认为,这些人莫名其妙地身死,是一种不得善终,一种上天的惩罚。
这是为什么,村子每隔二十多年,就会迁徙一次。村里的长者执意往深山里走,因为他们认为,整个村子其实就是被咒的,注定要反复遭受瘟疫的侵袭。离人世越远,就越能避免外界的百姓受到传染。
为什么会是个诅咒?他想,如果真有,那一定是因为村里千年流传下来的一种延年养生的习俗。村里无论男女老少,每年都要“换一次血”。所谓“换血”,是让蜈蚣、水蛭、蝎子等嗜血的毒虫,吸取人身上的血,偶有外来人看见,以为是在做“蛊”,其实和“蛊”有天壤之别。蛊是利用毒虫本身的毒性制毒,而“换血”只是让毒虫吸走血里积攒的毒素——村里对人体生理的理解,人生在世,劳动、饮食、休息,无时不刻不在积攒对人体没用的废物,这是为什么要有排泄器官。但为什么还会时不时有各类疾病,还会最终因各类疾病老死?因为血里的“毒”没有排干净,如果“毒”没有在血里积攒,人可以活到百岁千岁,就像古书里说的那些圣人,村里的一位长者甚至向他引用《圣经》,说洋人的先祖也能活成百上千岁。“换血”后,因为被毒虫咬啮,村民有时出现中毒症状,村里有特制的草药和药膏解毒。这种古怪的“换血”法,在外人眼里,就是一种近乎邪恶的行为。
也正是因为所有人都相信这是本村受了诅咒,明朝的一次瘟疫暴发后,官府派出一支部队,血洗了整个村子,只有两户人家因为在外狩猎,幸免于难,保存下了村脉,保存下了传统。也许,这是村里长者坚持远离繁华最重要的原因。
同时,另有一个更悠久更神秘的传说,是关于十几里外山中的一个悬棺洞,据说那洞里有咒,最去不得,进去过的人,半年之内一定会死。村里那个教他念了很多书的先生,不听劝,曾进去过一次,回村后,三个月内就死了,死在睡梦之中。教书先生的新婚妻子,哭得死去活来,不久也死了,死的时候,仍满面泪水。
村里长者认为,悬棺洞里的咒,悬棺洞里的毒,和本村冥冥中联成一脉,是导致疫起的根本原因。
他不会忘记,那是1980年,远在江京的他接到了姐姐从华西镇寄来的一封信。信里,姐姐说,村里的鸡死了两只,猪死了一头,很奇怪的死法,没有伤口,没有发瘟打蔫儿的过程,倒头就死,村里的长者说,大概是“伤心死”又开始了。在信的最后,姐姐终于告诉他,自己很怕,怕不久也会“伤心死”。
因为姐夫被好奇心驱使,在两个月前进过那个悬棺洞。
他和姐姐的感情,不是仅仅用“手足”可以形容。他们的父母,就是死于上一次的“伤心至死”暴发。父母死后,姐姐省吃俭用、辛苦劳作,将他养得大到可以逃离她身边。他记得,姐姐在最青春如花的年纪,总是穿着一件缀满补丁的衬衫。姐姐出嫁的那天,才第一次穿上了新衣。
如果那些传说都是真的,他要不顾一切,挽留住姐姐的生命。
他赶回村,村里已经出现了第一个死去的村民。他在深夜,潜入那个被遗弃的民居,为那个死者进行了解剖——多年的医学学习和实践使他不可能再相信村里的那些旧俗,他知道,既然是瘟疫,那么一定有病毒或者细菌的作孽,调查死因,寻找病原,是治疗和预防的唯一途径。
死者的心脏明显变大,心肌竟呈现断裂。
他采集了死者血液和其他体液的样本,以及心肌组织的样本,返回江医。经过研究、求教、实验,他可以断定,这是因心肌炎引发的猝死。不久,病毒也分离出来,属柯萨奇病毒。他凭着历史和直觉,认为这种病毒在通过体液传播,才会出现夫妻相继死亡的现象。而“换血”的陋习使毒虫得以携带病毒在村民间传播。
从流行病学看,病毒感染引起的暴发常有周期性和季节性,这大概是为什么每二十多年暴发一次。

[ 本帖最后由 192837 于 2006-7-3 08:16 编辑 ]

心阳 发表于 2006-7-3 18:58

.....................................

sonicyouthd 发表于 2006-7-3 19:41

还没有连载完,挺住,等写完再看,要不会急死滴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查看完整版本: 鬼古女 新作:伤心至死--轮回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