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传统节日
要是所有节日都放假多好啊!!祝大家端午节(5月31日)快乐!!
主要节日(15个):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正月
---------------
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2006.01.29
立春节(于立春日)2006.02.04
初七:人日节 2006.02.04
初八:谷日节 2006.02.05
初九:天日节 2006.02.06
初十:地日节 2006.02.07
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2006.02.12
二十:天穿节 2006.02.17
廿五:填仓节 2006.02.22
晦日:正月晦 2006.02.27
元旦
旧称春节,指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故又称“元旦”、“岁旦”、“岁首”、或称“三元”(年、月、日之始)、“四始”(年、月、日、时之始)。古代由于历法不同,历代岁首日期不尽一致,夏朝为正月初一,商朝在十二月初一,周朝为十一月初一,秦和汉初为十月初一。汉武帝太初元年行《太初历》改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后为历代沿用,南北朝时始有元旦之称,直至清末。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使用公历,把正月初一改作春节,把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自古春节元旦就有庆丰收,酬神明,祭祖先和拜年、宴饮、游乐等习俗。详见“春节”。
春 节
旧时称为元旦,俗称过年,时间从初一至十五日。初一零时起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辞旧迎新。天刚破晓,乡间妇女到井(河)边“抢新水”。这一天,一般不走亲访友,不杀生,有的人吃斋。城乡都有贴春联、贴门神的习惯。人们出门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从年初一开始,城内就开展舞龙舞狮活动。舞龙的标名“祥龙”;舞狮的叫“瑞狮”。龙狮出发前就给各商号、大店送帖,通知有龙狮队来拜年。龙狮队一到门前,店主先在旁边放一串鞭炮,待大狮靠后,小狮子上前时,便燃放鞭炮向小狮子掷去,俗称“烧狮”。烧完狮后,武术队上前表演武术,接着户主在高楼窗口伸出一条竹杆,挂着一个大“利是”连同一棵生菜,让舞狮的人边舞边爬着自带的大竹篙,或叠成人梯,到顶上由狮子衔取,俗称“抢青”。取下“利是”,又燃放一串鞭炮,以示送行。也有入屋舞狮的,名曰“扫荡”,意为把污晦邪气扫掉。每年舞狮舞龙活动持续到元宵节。乡村中的青年男女多结伴到外游玩,观看舞春牛和其他娱乐活动。年初二,各家各户清早起来杀鸡热粽供神,叫做接财神,乡间称为祭,即“开年”。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拜年。一般是晚辈携带礼品到长辈家里拜年。出嫁的女子也在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娘家贺年,所携带的礼品须有大阉鸡。外家也备粽子、年糕、米花糖、油糍粑等食品回送,名曰“送年茶”。如果女儿未生小孩,娘家须送慈菇,并且祝贺说:“今年添个慈菇蒂”(即生男孩)。如果是新娘回来,还要加上两条甘蔗,意为祝他们夫妇生活从头甜到尾。初七是人日,老人说这是众人的生日。这天早上,各家各户煎年糕、炒粉利、热粽子吃;晚上还杀鸡饮宴。乡间在十二日、十三日这两天,欢聚在庙里观看演春傩和师公戏。十五日元宵节,乡间杀鸡备肉祭祖先,合家饮宴。城里闹花灯。白天有“偷青”之俗,即到别家的菜园里偷摘青菜,特别喜偷葱、蒜或芹菜,认为吃了会聪明伶俐和勤恳。据说如果偷青时被人发现叫骂,那么身上的晦气就转到那骂人的身上了,所以园主就是看见了也不吱声。
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元宵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古代把这一天叫“上元节”,“宵”是夜晚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元宵节”这个名称。元宵节是农历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惯。民间俗语说:“三十儿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
元宵节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这个节日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元宵节赏灯始于1900多年前的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从此元宵节就有了赏灯活动。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据记载有的灯轮高20丈,上面挂着5万盏灯。唐代赏灯活动要进行3天。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
自古至今,每到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就纷纷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放焰火、放鞭炮,尽情欢乐。街上的彩灯多极了,有宫灯、走马灯、花卉灯、飞禽走兽灯、历史人物灯、神话故事灯……彩灯群集,争奇斗艳,非常好看。近年来,东北等寒冷地区出现了一种冰灯,每逢元宵节都要举行冰灯制作比赛。
元宵节,中国很多地方有耍龙灯的习俗。龙灯又叫龙舞,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玩耍时,许多人手举一条纸龙或布龙,在锣鼓乐曲中集体起舞。在这欢乐的夜晚,民间还常常有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娱乐活动。
元宵节,家家户户要吃“元宵”。元宵是一种外面是米粉,里面夹有糖馅儿或肉馅儿的圆形食物,可以用水煮,也可以用油炸。起初,人仅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台湾民歌《卖汤圆》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汤圆是在元宵节吃,所以后来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了。现在,“元宵”这个词有两个意思,它既是一个节日的名称,又是一种食物的名称。
要是所有节日都放假多好啊!!
祝大家端午节(5月31日)快乐!!
●二月
---------------
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2006.02.28
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土地会、春社日/属春秋两社日之一)2006.03.01
十二: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2006.03.11
十五:扑蝶会 2006.03.14
十九:观音诞 2006.03.18
春分节(于春分日)2006.03.21
中和节
吴自收《梦梁录》载这一天“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子,互相遗送,为献生子……百官进在书,以示务本。”
人们互相赠送瓜果种子,用以预祝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土地诞节(二月初二)
二月初二,乡间汉族杀鸡杀鸭去祭田头和到福德祠(即土地庙)拜土地爷。上饶一带汉人在这一天,把土地公神位安立于村前溪水出口处拜祭,以保佑村中财气不外流。城市里一般都在自家门前脚下用红纸写上“门官土地之神位”,作为土地爷来供奉。
花朝节(花神节)
根据农历二月气候特点,我国南方群众认为是开展种花养花活动的良好时机。民间认为二月十五日(又说二十五日或二月二)为百花生日,俗称"花朝节"。民间在养花种花的关键时刻形成花的节日,借以提高人们种花、养花和爱花的情趣.花的生日,自然要热烈的庆贺一番。花朝节这天,人们用红布条或红纸条系于庭院中一切已开和未开的花枝上,或用木棒插在花盆里,也有用彩色纸糊成篮形悬于各花树枝上,称为替花"挂红着彩",用以表示祝贺百花诞辰,企求良辰美景,花木繁盛。苏州地区旧有闺中女郎于花朝节剪五色彩笺贴于花根的习俗,叫做"赏红"。
民间传说,为花挂红的习俗起源于初唐的武则天。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看见宫庭中的腊梅盛开,突然奇兴大发,立即写了一首催花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并下旨命令花卉都要依时开放。果然各种花果都承旨遵命。次日,武则天去御花园赏花时,气候变得特别暖和,池中冰块都已融化,陡然变成初春光景。武则天眷见林苑青翠,花开满园,万紫千红,十分高兴,立即命令宫人给这些花木挂以红绸并悬以金牌表示奖励。在百花丛中,唯有壮丹花迟迟不肯开放。武后大为震怒,命宫人燃炭火烧炙枝梗,牡丹方才怒开。武则天气愤不息,下令将御苑中几千株仕丹逐出长安,移植东都洛阳,以示惩罚。洛阳固此成为壮丹之乡。百花生日,春花盛开,群芳争艳,南方许多地方常于此间举办花节、花市,供人观赏。繁花似锦的成都"蓉城",每年二月十五日开始举行的花会,是典型的花朝节的遗风。有的地区尚有母亲用五彩线给女儿穿耳孔的习俗,以为长大成人后如花枝招展。也有一些地方于"此日成群结队去郊外春游娱乐,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时光。浙江省湖州一带,人们在花朝节这天,在花盆中插一三角小彩旗,以祝贺花的生日。当地人认为此日种花.嫁接,最容易成活。故人们多在此日下种、移栽、嫁接。二月二日过节的地方,男女青年有于此日吃露天饭的习俗。四川成都以农历二月十五为花朝,广州、上海、武汉、昆明、重庆等大中城市,春节往往都要举办迎春花会(花展)。 ●三月
---------------
初三:上巳节(女儿节)2006.03.31
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2006.04.04
清明节(于清明日)2006.04.05
上巳节(又名三月三)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一) 高禖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来自腜。,最初的高禖,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事实上,远古时期一些裸体的妇女像有着非常发达的大腿和胸部,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肚子,这是生殖的象征。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还与婴儿连在一起。辽宁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后来高禖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河南淮阳人祖庙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权制下的高禖神。同时还出现了性具崇拜,先女阴后男根崇拜。起初上巳节是一个巫教活动,通过祭高禖、祓禊和会男女等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从这种意义上说,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汉代以后,上巳节虽然仍旧是全民求子的宗教节日,并且传说三月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但已经是贵族炫耀财富和游春娱乐的盛会。
(二) 祓禊
上巳节还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动。沐浴是为了去灾。史前人类认为生育是由图腾入居妇女体内的结果。进入父权制时代之后,人们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无论是图腾感生的观念,还是夫妻交媾导致生育的认识,都承认妇女是生育的体现者,子女是由母亲孕育的。然而,并不是每个妇女都能正常生育的,由于疾病原因,往往使某些妇女不孕育。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云南初春流传的洗脚大会,就是古代祓禊的遗风。
(三) 曲水流觞
在上巳节中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在上述三种水上活动中,以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不过,这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孕育巫术。曲水流觞和临水饮宴则是这种巫术的演变,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两湖地区还形成了“三月三,地(荠)菜煮鸡蛋”的传统。
(四) 会男女
在上巳节中有一种奇特的风俗,即“会男女”。这种节日中的野合,由来已久,本来自氏族时期的季节性婚配——野合群婚,后来也有残存,如广西左江崖画、成都汉墓画像砖上都有男女野合图。后来的记载也多见此俗。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有不少会男女的风俗,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抛绣球等等。踏青也是此类遗风。江苏武进地区在初三游南山,民谣曰:“三月三,穿件单布衫;大蒜炒马兰,吃了游南山。”
寒食节
又称“禁烟节”、“冷节”,为冬至后105天,即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与介子推流亡列国,介割股肉供重耳充饥,重耳回国为晋文公,介不求利禄,与其母隐居绵山,文公焚山以求其归,介与母共亡,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把其殉难的这天定为寒食节。是日多以甜饧(麦芽糖)和冷粥干饼一起食用。唐代开始盛行寒食节扫墓,悼念故去的先辈。后来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禁火冷食不传,而扫墓的习俗却一直保存至今。
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之五,每年农历二月间,公历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名。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民间忙于春耕春种、植树、插柳。江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清明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自古就有插柳、植树、扫墓、踏青之俗。或于门口,檐上插柳,以柳枝青焦验晴雨;或于头上戴柳条圈,或插柳于鬓,有驱毒、明眼、祈年之义,江南民谚:“清明不戴杨柳,红颜变皓首。”自唐以来,清明又为祭祖日,家家祭扫坟墓,追忆先人。“官员士庶,俱出郭省坟,以尽思时之敬。”又于扫墓之时出城踏青,到野外作春日之游,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抵暮而归,形成了遍及全国南北的踏青之俗,故又称“踏青节。”各族人民踏青时多有射柳、拔河、蹴鞠、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斗鸡,荡秋千等娱乐活动。明清以来,民间尚有“吃清明团”、“送百虫”、“水嬉”等风俗。因“清明”谐音“聪明”,故亦称“聪明节。”今清明节各地因袭传统,有祭祖、扫墓、植树、踏青吃青团子等俗,更增祭扫烈士墓的活动。 ●四月
---------------
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2006.05.05
立夏节(于立夏日)2006.05.06
十八:碧霞元君节 2006.05.15
药王节(糍粑节)
四月初八(有的四月十八),邕州官话有句民谚:四月八,吃“腊萨”(即垃圾)。相传此日又为神农药王诞期,神农氏尝百药,治百病。所以一些妇女在这一天到近郊采摘臭藤、白头翁、野艾之类的植物,以糖及大米粉制油糍粑,名曰吃“腊萨”,说是可以治百病。河北安国每年夏历四月十八日前后举行祭祀“药王”邳彤的盛大庙会。相传邳彤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二十八宿卫之一,能文善武并精通药理,给人看病,药到病除,故被称为神医。死后葬于安国县城南关。后来在西厢房增塑秦越人、张仲景、张子和、华佗、朱丹溪、孙思邈、刘河间、李东恒、李时珍、王肯堂等十大名医像陪祀。旧时庙会期间,有抬药王像游行的活动,许多久病不愈者的家属前往烧香求药。近代安国已成为全国著名的药材集散地。 ●五月
---------------
初五:端午节(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2006.05.31
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2006.06.08
二十:分龙节 2006.06.15
夏至节(朝节,于夏至日)2006.06.21
端午节
五月初五,亦称“端阳”、“端午”、“端五”。这一天,各家用苇叶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又名凉粽或三角粽。人们还用艾绒制成猴状或三角符状的香囊,挂在小孩胸前以防病;有的用红绒丝织成的小网兜装着一颗臭珠(即臭丸);有的则用雄黄、臭黄、朱砂等中药包在一只小布袋里,袋里用红绿绒绣以各种动物图案和吉祥字样,称为香包。小孩胸前挂着香包,由长者带去河边观看龙舟竞赛。此外还有端午祭祀,源于祭龙之俗,屈子事后亦有内容的增加,龙舟、投粽,都有祭祀之意。历代也修建了屈子祠等祭祀建筑,除此之外,端午节民间还有祭祀瘟神,迎鬼船等活动。江南有些地方因为水浅,不能进行龙舟竞渡,所以在五月初五这天,用纸扎成旱船,带着去登高、游街,称为“迎鬼船”。南宁有童谣:“团团转,菊花园,阿妈背我睇(看)龙船……”晚饭后,各户就用当天从街上买回来的香蒲草、艾叶枝、酒饼果叶、路边青等草药来煮水洗澡,说是可以治皮肤病及去邪气,还饮雄黄酒,说是可以解毒;或以朱砂粉点于小孩额中,说是可以防生疮痱。另外的端午节食品还有咸蛋、五毒饼和时令鲜果,不过,远不如粽子的知名度遍及大江南北。五毒饼是印有“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图案的饼,民间认为,吃了五毒饼,可驱五毒。
端午溯源与传说
1.上古夏至节
闻一多考证,端午之源应该是华夏上古的“夏至节”。而夏至之节是殷历的新年。殷人以“大火(火星)星昏见南中”的夏历五月为岁首,正是种黍和收麦之月。殷历一月即相当于夏历(今又叫农历、阴历)五月。上古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的两大节日。可见这个日子的隆重了。
西周至汉代,从周历、太初历到三统历,历法运算日益精密,夏至不再确定于五月初五,夏至遂与端午分为两个节日。但直到晋代,五月五日仍称“地祗节”。《道藏•岁书》:“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2.华夏祭龙日
华夏民族是龙图腾的崇拜者,闻一多云:“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端午本是祭龙的日子。古时五月江河涨水,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操纵水的龙的身上,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和行舟安全。据闻一多考证,当初有5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一起择定吉日,以五月的第五个日子为祭祀日。华夏民族的数字崇拜为“1、3、5、7、9”,且叠日为吉日,如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总之,祭龙习俗为这一典型华夏传统佳节中最早且不可或缺的信仰成分。
3.贤孝投江传说
端午节的投江传说有三个。
广为人知的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故事。楚怀王三十年(西元前299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后扣其为质,使之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不愿屈服的屈原再次被逐,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郢都,屈原悲愤难当,遂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身殉自己的政治理想。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馆长刘石林认为,屈原选择这一天投江,其一是因为端午是古代水乡的祭龙节日,是楚人最看重的一个吉日。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盂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为自己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的吉日而自豪,最终也选择—个吉日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去吊唁。渔夫们划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人们将饭团、鸡蛋等丢进江里,让鱼龙虾蟹吃饱而不去啮咬屈大夫的身体。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便用楝树叶包裹,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而划船江面则发展成为龙舟竞渡。
第二个传说则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西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其弃楚投吴,助吴伐楚,子胥掘墓鞭尸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之子夫差继位后,对其忠言骨鲠颇有厌恶,直至最后信谗而将其赐死。子胥在死前请邻人在其死后将其双目挖出悬于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遂自刎。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其尸裹以革,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传说子胥含冤而死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是为端午节。
《会稽典录》则记浙人之俗,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为救父而投江:“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沂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浙人为纪念曹娥,乃称端午为“女儿节”。
4. 石榴悬门避屠夫黄巢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杀人放火,百姓闻之逃难。五月间,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路遇一妇人携子疾走。见她怀抱一个大点的男孩,牵着的却是幼小的。黄巢很奇怪,遂下马询问。妇人答:黄巢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惟一的命脉,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孩子,保全叔叔的骨肉。结果这还有一丝天良的寇盗听后颇为感动,就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石榴花。为了遵守承诺黄巢只得领兵离去,全城得以幸免。此后端午,门上悬挂石榴花的习俗也流传下来。
综上所述,端午节起源于上古的“夏至节”,殷商之岁首日。端午食粽的风俗,来源于上古于新年日以新麦、新黍祭祀祖神;龙舟竞渡与龙图腾崇拜祭祀有关。后来随历史之变迁,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事迹因都死于“五月五日”而有所增附,逐渐丰富了这个古老的华夏传统节日。
雨节(关公磨刀日)
端午节过后几天就是雨节。在夏历的五月十三。雨节又叫关公诞、关公磨刀日,这是怎么回事呢。众所周知,我国民间关公崇拜的现象非常普遍,关羽被附会成了各种神,这是民俗学者们很感兴趣的民间信仰文化现象。关公和下雨联系了起来,使他具有了一定的“雨水神”的属性。
雨节前后,雨季即将来临,干旱也时常发生。民谚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有一种说法是,这天下雨的机率高达百分之90%以上。是否具有气象学的依据,不得而知,不过,作为一个旱涝频发的国家,对雨水的期盼和纪念,有其必然性,雨节的意义即在于此。
雨节与关公的联系,说法很多。有的说,此日为关公生日;有的说,这是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有的说,此日关公磨刀,磨刀需要雨水,这天所下的雨为磨刀雨;还有的更绘声绘色,“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但是倘不雨又如何呢。民间求之关帝,必验。传说宋真宗时,旱魃作怪,竭盐池之水。真宗求助于张天师,天师则派关羽降妖伏魔。关羽苦战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为“义勇武安王”。后来民间多于是日举办关帝庙会,祈求关帝显灵,逐魔消灾,普降甘霖。
磨刀雨的说法非常有趣,据说五月十三天空必雷声隆隆降下大雨,这雷声就是关老爷磨刀的声音。民间最著名的信仰神真是威力无穷,他那口大刀不知演绎出了多少神奇的故事。
与之相联的还有个叫卓刀泉的地方,在武汉伏虎山麓,传说东汉末年,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戳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来人们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 ●六月
---------------
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2006.07.01
十九:观音会 2006.07.14
廿四:观莲节(莲花生日)2006.07.19
天贶节(六月六、姑姑节)
【天贶节的由来】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贶:赐赠之意)节。
该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
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天贶节这一天翻检曝晒。
【天贶节的习俗】天贶节,又称“六月六”、“回娘家节”、“虫王节”等。“六月六”是一个小节,节日活动较少,主要是藏水、晒衣和晒经书,妇女回娘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动。
回娘家
汉族有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卿孤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有一年晋国遭受灾害,孤偃出京城放粮,女婿想乘孤偃过生日之时,为父亲报仇,杀死孤偃。女儿知道后,星夜赶回娘家报信,让父亲有个准备。孤偃放粮回城,深知自己办了坏事,悔恨不已。他不仅不怪女婿,还改正了自己的毛病。事后,每年六月六日,孤偃都把女婿、女儿接回家里,合家团聚。后来传到民间,逐渐成了妇女回娘家的节日,还称为姑姑节。
上述传说乍看颇有道理,实际并非如此。女儿回娘家是经常性的,但是什么时候能回,要看夫家能否离开,如农忙时节、节日期间,女儿要在丈夫家生活。而农历六月农闲期间,才为女儿回娘家提供了方便条件,民谚说“六月六,请姑姑”,因此,妇女回娘家是天贶节的重要内容。此时,小孩也要跟随母亲去姥姥家,归来时,在前额上印有红记,作为避邪求福的标记。河南妇女回娘家时,要包饺子,敬祖先。妇女要在祖坟旁边挖四个坑,每个坑中都放饺子,作为扫墓供品。另外,甘肃榆中在六月六庙会上,求育妇女要跪在太白泉边,从水中捞石,用红布包好,祈求得子。
晒书
关于天贶节的来历,认为是道教元始天尊赐书于人间。在民间,传说玄女赐给宋江一部天书,使他替天行道,扶危济贫。正因为有六月六降天书的传说,又传说当天是龙晒鳞的日子,天晴日朗,当时又处于盛夏,多雨易霉,这种多雨天对书籍、衣物都十分不利,因此只要遇到晴天就要进行曝晒。河南有首民谚:“六月六晒龙衣,龙衣晒不干,连阴带晴四十五天。”此时从佛寺、道观乃至群众家里,都有晒衣物、器具、书籍的风俗。妇女在此日多洗头,把小狗、小猫等宠物轰下水洗澡。在六月六还有一种藏井水的风俗。这种藏水、晒衣是讲究夏季卫生的良好民风。
求平安
一年四季,对老弱病残者最有威胁的季节有两个:一是盛夏,二是腊月。此时死亡率高,发病者也多,因此在六月六特别注意人畜的安全。山东临朐地区在六月六祭山神,祈求“男人走路不害怕,女人走路不见邪”。大象是历代最受欢迎的观赏动物,也用于杂技,六月六必为大象沐浴。在民间吉祥图案中也常以大象为吉利的象征。除洗象外,也洗其他牲畜。广西壮族以六月六为牛魂节,此期间为牛洗澡,让牛休息,喂各种好饲料。另一种方式是施用巫术。在大雨将至之际,如天气连阴不止,闺中儿女,剪纸人悬挂在门的左边,称“扫晴娘”。这是一种比拟巫术,企图利用扫晴娘把阴云驱散,以期迎来阳光充足的晴天。这种巫术剪纸在中国北方广为流传,如陇东地区称为扫天婆、扫天娃娃、驱云婆婆等等。这些人皆为妇女形象,伸展两臂,两手各持一把扫帚或树枝,作驱云赶雨的姿势。 ●七月
---------------
初七:七夕节(乞巧节)2006.07.31
十四:秋日拔禊 2006.08.07
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2006.08.08
廿九:地葬节 2006.08.22
七夕节(乞巧节)
亦称“乞巧节”、“少女节”、“女节”。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是在每年夏历七月七日夜。起源于古代神话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系由牛郎、织女二星名衍变而来。故事最早出现于汉代,《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淮南子》所载又有了“乌鸦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传说,民间已有七夕看织女星和穿针、曝衣之俗。到南北朝时有向织女乞巧之俗,“是夕,各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京楚岁时记》)宋以后乞巧活动愈多,每逢“七夕”,设“乞巧市”专卖乞巧物。明•沈榜《宛署杂记》:“七月七日民间有女家,各以碗水暴日下,令女自投小针泛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槌,因以卜女之巧。”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街市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咸为乞巧。”江南一带民间有将五彩绳扔到屋顶,让喜鹊衔上天去搭桥的习俗。两广七夕又称双七,俗兴贮双七水,用以洗浴,可免生病。山东民间有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讲话,台湾省则有七夕祭、乞巧会等风俗。
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
亦称“盂兰盆节”、“鬼节”。旧时,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夏历七月十五日,故俗称“七月半”。原为宗教节日,一说始于道教,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日,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是日道观作斋醮荐福。一说始于佛教,传经说,释迦牟尼弟子目莲曾设百味果,供养十方僧众,救母于倒悬之中,佛教于是兴起“盂兰盆会”。后演变为民间祭祖日,家家追荐祖先亡灵,并且放河灯等活动,意为超度亡魂野鬼,遂称“鬼节”。清代中元节祭扫,尤胜清明,庵观寺院,设盂兰会,街巷搭起高台,鬼王棚座,诵念经文,演出《目莲救母》剧,做水陆道场,施放焰口,俗谓“济孤魂”。还用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还点燃河灯,俗谓“慈航普渡”。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两岸观者数以千计,都中小儿亦于是夕执长柄荷叶,燃烛于内,又以青蒿缚香数百燃之,谓星星灯,结伴呼群,游乐于月下,更尽乃归。其夜,民间各家以纸钱在路旁焚烧,谓“祀孤魂”,今汉族七月半仍有祭祖活动。 ●八月
---------------
初一:天灸日(天医节)2006.09.22
十五:中秋节 2006.10.06
天灸日
天灸日,亦称“天医节”。是日,以草尖露水磨墨点小儿额或腹部,未能却百病。汉时已有此俗。南北朝时,民间有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风俗。至清代,此俗 仍行。关于“天医节”的称谓,据民间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皇帝曾询问歧伯,自此,民间始有医书。后奉歧伯为神,民间祭之,故称。是日民间忌雨,谚有:“八 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正中而得名。在古代,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被列为三大节日。中秋节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节日,“月到中秋分外明”,这一天的晚上,往往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和水果,话说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在民间,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优美神话,其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远古时怒射九日的羿得到一种“长生不死药”,没想到药被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吃过药后,嫦娥就身不由己地飘了起来,穿过云霄直向月亮飞去。嫦娥住进了月亮上的一座美丽的宫殿广寒宫,成了广寒宫的主人。传说在月亮中陪伴嫦蛾的还有一只玉兔。中秋之夜,天空晴朗,月亮又圆又亮,此时观赏月亮,会看到那只兔子在一棵桂树下正给嫦娥捣药的情景。中秋节历史十分悠久,据古书记载,周代就有拜月的活动,这种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祈求农业丰收的仪式。后来.中国的皇帝也在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祭月拜月,表达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在祭月的同时也就产生了赏月的风俗,后来就渐渐成为民间的节目了。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早在唐代就有,到了明代和清代就遍及全国了。月饼是仿照圆月的形状制作的,里面有馅,又甜又香,非常好吃。圆圆的月饼也有“团圆”的意思。现在月饼的品种很多,上面模印的花纹也非常精美,月饼是中国人十分喜爱的传统糕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亮是美好、团圆的象征。“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有多少远离家乡的游子在中秋之夜对月吟诵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的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更喜爱宋代诗人苏轼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九月
---------------
初九:重阳节 2006.10.30
十九:观音会 2006.11.09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叫“重九节”。这一天,人们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惯,有的地方还要吃“重阳糕”。重阳节也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传说,东汉时有人在九月九日带上茱萸(一种有香味的植物)和菊花酒登高山,因此免除了灾难。这大概就是重阳节的来历。王维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佳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吃重阳糕,喝菊花酒,是会叫人心旷神仙的。现在,重阳节已成为中国的“老人节”。 ●十月
---------------
初一: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2005.11.02 (本表于2005年10月底编制,故以此起算)
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节)2005.11.16
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
十月一日,为送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春夏秋冬往复循环,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
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
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下元节(下元水官节)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又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