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工科教授比较适合我们的口味,很多都是比较Aktuell的知识和生产工艺。
有的教授的课真的去不去都无所谓的,记不下来这么多,考试前和德国同学Treffen一下就好了。
读博啊,感觉有点赌博的味道 ...
老的教授,有时候上课会讲一些题外话,这些题外话中往往包含着更多的经验,信息,多听也有益。
在德国,课是一定要上的。很多眼界,思想,经验,都装在他们的脑袋里,而不是写在纸上。 原帖由 剑非凡 于 2007-2-23 14:04 发表
这个不是一概而论的, 去双语论坛看看我的看法吧。 起薪高是不错, 可是人家不要你的可能也高。
说穿了, 这是个人价值观的问题。 在我看来, 一个人觉得到MASTER为止自己的思维训练还不够, 就应该继续 ...
$支持$ $支持$ $支持$
回复 #13 剑非凡 的帖子
我觉得说的太片面了,好像说的好像其他国家的人情操多高似的,其实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中国毕竟经济相对落后,正处于发展期,这种时候人心比较浮躁也不奇怪,谁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换来比较好的经济回报,投身研究,可能意味着暂时差一些的待遇和经济生活条件,在德国虽然也是如此,但是毕竟生活水平的基准高,就是研究工作相对会收入少一点,但是依然有不错的待遇,边际效用递减这谁都知道,在能保持相当高生活水准的时候,如果本身有投身研究工作的热情的人,受到经济利益驱使的诱因就变小了,毕竟人都是在兴趣和利益之间选择的,而在中国很多时候投身研究工作,在出成果之前就意味着相对清贫的生活,选择的时候完全是不一样的情况,而且相对于兴趣和经济利益之间的选择,时刻存在,无可厚非。就算在发达国家,经济利益的考虑也绝对是很重要的因素,反正听在美国斯坦福的华人教授说过,美国最牛的人基本上是不会留在学校的,原因当时是经济利益,我想德国也基本如此,企业届的明星人物也是大家瞩目的焦点,就算是在学校的教授不也一样在想法子挣钱。
至于教育制度呢,其实我觉得中国的所谓应试教育,其实在世界各地都是普遍存在的,在德国,对于考试,其应试教育的程度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一些讨论,实验之类的课程之外,所有的讲义都有的卖,在中国,我可没听说过,只是中国的教育制度确实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实践性太低,跟社会之间相对太封闭,不过对于考试,熟能生巧的道理好像并没有错,放之四海皆准,只不过考试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更重要而以,所以才如此地受到关怀。 phd student in tum, researching in biogas utilization. 原帖由 雨蝶 于 2007-2-27 20:49 发表
我只是听说,而且这个事情是真事,但我可没有说当事人是中国人啊,也没有说这个钱一定是学校给的,恐怕你误解了吧,况且,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对吧,德国人也不真的是死板的。
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我 ...
哈哈,这个故事我也听说过,MM在哪啊,没准我们认识呢 PhD student in combustion, Uni. Heidelberg 读不读博士兴趣是第一决定因素。到了读博士的年纪对于人生,事业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了。如果继续读下去自己都不觉得开心,就没有必要读。如果真的是对学术充满热情,就应该读。哲学博士不也一大堆呢。
发财赚钱真的不能和学历学位联系起来。个人想法,机遇,性格是最重要的因素。性格决定命运,这是比学位要硬的硬道理!
个人意见! 教授的课题组就像是一个手工业小作坊,大学是小作坊的联合会。
在德国读博就像当学徒。师傅太重要啦! 原帖由 雨蝶 于 2007-2-23 16:45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不同意你的观点,中国出不了顶尖科学家或者大师是因为有太多你这样的人了。
不管读什么,背后的利益一样要考虑,你说为了学术,那么做研究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全人类的进步?恐怕更多的还是为了兴趣 ...
你没有把“利益”这个词定义清楚,目标理想与急功近利是两回事, 他指的是急功近利的人,你说的利益是宏观上的个人满足层次。
不要太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