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iyui 发表于 2007-10-30 03:49

第二十一章  古史篇:早期蜀王们的登台表演----“五”这个神秘数字

“五”这个神秘数字

    在有关古蜀历史文化的文献和考古材料中,我们注意到一个奇怪的文化现象,即“五”这个数字在古蜀历史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而且有着某种神秘的、宗教式的力量,仿佛它一直是附着在古蜀人头顶上的一个咒语。这是怎么回事?一个简单的“五”字竟然渗透到了古蜀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物质文化、精神生活、政治经济、社会组织结构等等方面,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了。请看下面一组神奇的例子:

1  1998年,堰县古城遗址的腹心地带发现了一所距今约4000年的“大房子”,房屋残留的基址内依次排列着五个由卵石砌成的台。

2  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坑出土的金杖上有一组图案,人头上戴着五齿高冠;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大立人,也是头戴五齿高冠,同时出土的类似车轮的青铜太阳轮形器辐条均为五条。

3  二号坑出土的石牙璋,射部和柄部双面均阴刻两组图纹,每一组均由五幅图案构成,而且各组图案均出现五个人物形象。

4  彭县竹瓦街出土的窑藏青铜器以及抗日期间川西地区发现的青铜垒,均以五件为一组,一大四小相互叠放。

5  四川新都战国时期的蜀王木椁墓,其腰坑出土的青铜器,多数为五件一组。

6  开明九世为逝去的先祖立庙,明明已经有八代先祖死去,却只将前五世列入庙中,称“五色帝”。

7  此外文献中关于“五”的记载甚多,比如:五丁力士,蜀王妃有五妇,石有五块石,地有五丁担,墓有五丁冢。

8  整个古蜀国的历史也由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代组成。

    可以说,这么多的“五”在文献和考古材料中频繁出现,已经绝对不是偶然现象了,它一定跟古蜀人的宗教文化传统有着更深层次的联系。

    蜀人尚五观念的形成,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作为依据,但推想起来应该有很长的历史,甚至跟他们的原始宗教信仰起源有关。比如郫县古城遗址“大房子”中的五个卵石台,它的来历一定是事关古蜀人宗教祭祀和信仰的初始观念,也许在他们看来,“五”这数字是最大的、也是最吉利的,它代表了一个周天、一个轮回,是一个完整的宇宙体系或生命轮转。要不开明九世怎么在明明已经死了八个祖先的情况下,还只列前五个祖先入庙呢?个中理由只能是,剩下的三个还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宇宙体系,只有待到将来十世蜀王去世,第二个“五”才能以完整的方式出现。

    从宗教信仰层次上产生的观念,必然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它的影响力也是极其深刻、持久不衰、难于更改的,它甚至业已成为古蜀人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和行为模式,并牢牢控制着古蜀人的精神活动和社会行为。同时,古蜀人的这种尚五观念也并非蜀人自己才能感知,当时的周边国家和以后的统治者们也都心照不宣地明白这一点,并且还不止一次地利用过蜀人的尚五观念,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

    比如,当时的秦国就知道蜀人尚五观念浓厚。秦惠王两次戏弄蜀王,都是利用了蜀王对五这个数字的崇拜和依赖。第一次,秦惠王答应把秦国的五个美女嫁给蜀王,他为什么偏偏只把五个美女嫁给蜀王?而不是六个七个?因为秦惠王知道,只有把五个美女许给蜀王,蜀王才会上当受骗,因为“五”这个数字足以摧毁蜀王的中枢神经,蜀王甚至会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一听到“五”,全身都有一种舒适无比的感觉。第二次,秦惠王雕刻了五头能屙“金子”的石牛,结果蜀王又被迷住了,居然派遣五丁力士翻越千山万水,把这五头什么也不屙的死牛运回蜀中,结果开辟了一条自毁家园的“金牛道”。俗话说“打蛇打七寸”,秦惠王是真正摸到了蜀人的软肋。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他也知道蜀人对“五”比较敏感。秦始皇本来是一个喜欢把什么事情都规范化的人,例如他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统一将数字“以六为纪”,而且还把全国各地修建的道路宽度统一为六尺。但这个标准对蜀人来说,明显不起作用。秦始皇深知这一点:你把人家不喜欢的东西强加在别人头上,别人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妨碍自己施政,因此秦始皇特意把蜀地的标准给改了,算是开个特例――命令蜀地的道路都不用凿成六尺啦,就凿成五尺吧。这下子蜀人高兴了,觉得秦始皇真是个通情达理的、了不起的国君,于是把成都平原和周边的道路修得又多又好,“通为郡县”。

    接下来,李冰到四川当蜀守,新官上任肯定先要了解蜀地的民情风俗,以便今后施政顺利,管理起来不遇到阻碍,蜀人才好拥戴他,结果他也发现了蜀人尚五的秘密。因此在修筑都江堰时,他便“以五石牛以压水精”。蜀人本来对这个皇帝派来的地方官不怎么感兴趣,但见他懂得这方的习俗,而且还乐于在事关人民幸福的工程中加以利用,因此都很佩服他,抬石头、开山、挖渠都很卖力,很快就把这项举世闻名的工程给建好了。

    再往后就到了东汉末年,有一个叫张道陵的人来到四川,在鹤鸣山上创立起中国道教。现在,道教当然是和佛教一样有名的宗教,但在当时,蜀人都不信教,上山参加张道陵道教组织的人寥寥无几,人们不相信这个蓄着长头发的糟老头子能有什么本事。这该怎么办?张道陵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办法,干脆教的名字先不忙叫“道教”,等以后组织壮大了再称“道教”,那么先称什么教呢?哦,蜀人尚五,我怎么忘了。于是张道陵就称他的教派为“五斗米道”。结果,仅仅是改了一下名字,前来要求参加的人就络绎不绝。你看,这个“五”字有多么大的魅力。

    再举一个例子,三国时期有个地方诸侯叫张鲁,他在汉中一带称王称霸长达30年,连曹操也怕他。是什么力量使得他的政权长期稳定?原来汉中一带在先秦时属于蜀国的土地,这里的人跟蜀地的风俗信仰都差不多,直到东汉,《汉书?地理志》还记载其地“与巴蜀同俗”。张鲁是个机灵的人,他很快发觉这一点,并以“五斗米道”这种宗教的形式来维系政治和军事上的凝聚力。果然,这个“五斗米道”对当地人很有吸引力,“民夷便乐
之”,说明张鲁抓住了当地人的尚五心理,使得大家都很乐意参加他的组织。

    这些史例,从民俗理论上讲,无疑具有一种文化或社会意识形态上的核心凝聚力作用,在古蜀文化中是一个十分古怪的特例。

reiyui 发表于 2007-10-30 03:50

第二十二章  古史篇:早期蜀王们的登台表演----“蜀”与四川之名的来历

“蜀”与四川之名的来历

        “蜀”是古代成都地区的一种称谓,与“巴”相对,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关于蜀的来历有多种说法:若从“蜀”字的产生来看,它应当起源于商代甲骨文,字体的形象代表一条虫;《说文》则说,蜀是葵中蚕的意思,上面的“四”代表虫的头,而下面的虫和弯钩则象征虫弯曲的身体,所谓“其身▲▲”。

    在远古时代,成都地区确实存在过一个以养蚕而闻名的部落,即以蚕丛氏为首领的那支部落,他们从岷江上游迁徙到成都平原,并栽种大片的桑树,用碧绿而宽大的桑树叶子养蚕。古蜀时期,商代统治者曾经用一种代表毒虫的字来称呼古蜀人,这无疑是对蜀人的蔑视和侮辱。《韩非子?说林上》就说:“鳝似蛇,蚕似蜀。人见蛇则惊骇,见蜀则毛起。”把蜀说成是一条人见了就会毛发倒竖的可怕虫子。

    另外,还有人认为蜀不是桑树上的虫,而应是别的动物。比如《尔雅?释畜》就说:“鸡大者,蜀。”甚至有一种新的说法,认为“蜀”字象征大象的头和弯卷的象鼻,其理由是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都出土过大量的象牙,说不定古代蜀人就有饲养大象的习俗。

    不论“蜀”字是指蚕虫、鸡还是大象,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那就是蜀在后来成为了成都地区古代部族的一种代称;只要一说到蜀,人们就知道那是特指成都平原的地域、人种或部族。如《尚书?牧誓》里面就提到西土八国中有一个蜀国;《逸周书?王会》也提到周成王的成周大会上,有蜀人带着他们的土特产“文翰”(色彩斑斓的野鸡)来献。蜀国的疆域经过杜宇和开明十二世的拓展,已经是中国西南的一个泱泱大国了,除了据有成都平原,还“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连峨▲”。

        “蜀”这个称谓的意义,也从最初的蚕等,演变为一个部族、一方土地的称谓,就像“楚”“粤”等称谓一样并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四川”这个称谓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有关四川的得名,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得名于四条江河,如清代乾隆年间李调元撰写的《蜀水经》就谈到:“川者,水也。四川者,四条水也。”但是,这四条河流究竟是指哪四条却没有定论,有人说是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川得名于四条江的说法流播很广,连最权威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以及台湾版《中文大字典》都采纳了这种说法。

    但是从历史的细节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四川得名于四条江的说法存在破绽,因而又有另一种说法。据顾炎武《日知录》卷引《四川》条说:“唐时剑南一道,止分东西两川而已,至宋则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谓之川陕四路。后遂省文,名为四川。”《四川通志》卷也说:“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曰四川路。”换句话说,四川是一种行政区划的地域概念,而与“四条江”根本无关。

    明代曹学▲的《蜀中广记》则说得更为具体形象,说四川是由两川、三川一直到四川这么演变过来的:??
    首先,在战国末年,秦国一举灭掉巴、蜀两国,而改置巴郡和蜀郡;到晋代,也只分置梁、益二州;到唐代也还只分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两节度使,治所分别在今四川三台和成都,这就是“两川”的来历。也许,我们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曾写过一篇《东西两川说》的政论文,在此,“川”是平原、平川之意,代表行政辖地的分置,而非河流。

    后列唐代宗时,才在“两川”基础上,增设剑南东道、剑南西道和山南西道来管理四川这块地方,时人简称“剑南三川”。如《新唐书?杜甫传》就说:“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再到了宋代初年,原来的“三川”被分置为益、梓、利、夔四路,治所分别在今成都、三台、汉中和奉节,简称“川陕四路”;《宋史?徽宗纪》已明白无误地称当地地方官为“四川宣抚使”“四川制置使”,这就是“四川”一词的真实来历。

reiyui 发表于 2007-10-30 03:50

第二十三章  街道篇:寻常巷陌间的人文记忆----“蜀犬吠日”与成都

蜀犬吠日与成都街道斜向布局之谜

    有一句成语叫“蜀犬吠日”,说的是古代蜀地天气潮湿多雾,晴天很少,阴天居多。太阳出来时往往都是半晌午了,而且出太阳时人们都感到很奇怪地有一股蠢蠢欲动的躁乱;连狗也惊讶,会抬起头冲着雾蒙蒙的天空中一轮并不明亮的太阳叫上几声。后来,“蜀犬吠日”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少见多怪。

    的确,上述情景可能是古代蜀地的实情,根据有的学者的研究,成都街道斜向布局也与“蜀犬吠日”这句成语有关。按照一般规律,早晨太阳出来的方向应为东方,而在成都平原,由于地理及气候条件的制约,早晨太阳初升时的情景往往无缘目睹,看见太阳时,已经是在半晌午的时候了――这时候太阳如一个金色的圆盘挂在天空的东南方。因此,古蜀人就把东南方当成了东方,在修筑城市和街道时,就按照这样的方位布局。请看下面一组例子:

    东大街的方向为东偏南约30°,西大街的方向为西偏北约30°,南大街的方向为南偏西约30°,而且旧有的成都的主要街道都是斜向的。而在中国其余地区,城市街道的布局朝向绝大多数为正东、正南、正西、正北,无论是北京、西安、广州、上海都是如此;而且考古发现,古老的街道和城市布局也是这样,比如夏王朝早期国都“阳城”的城垣街道为正向的东南西北方,楚国国都纪南城也是呈正向的东、南、西、北布局,汉魏时期的洛阳故城、扬州的唐代城址等皆为正向布局。

    而成都比较重要的考古发现,无论是城址、祭祀台、房屋遗迹等,绝大多数为斜向布局,如:成都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的主要墙基,是东偏南40°~50°方向;著名的开明王朝国家祭坛“羊子山土台”的朝向,是北偏西55°;广汉三星堆遗址内发现的房屋基址,为东西或南北向??40°??左右……这些例子,无一例外地表明,成都街道、住房和其余建筑的朝向都是很奇特的。

    过去,曾经有人认为成都街道斜向布局跟成都多东北风有关,斜向布局是为了使东北方向的来风不直接穿过街道。其实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成都平原为盆地低洼区域,风力不大,从未见有风损害城市生灵的记载;而且如果按该理论推测,那么北方主要城市是不是更应注重规避风向呢?在古代,太阳带给人们的启示无疑远远超过了风。

    远古时期,人类对太阳崇拜的事迹多如牛毛,中国神话的“十日”传说、“扶桑”传说以及成都金沙遗址出的“凤凰形金饰”,都是太阳崇拜的例子。在远古人类看来,那一轮金碧辉煌、每天从东到西轮转的“圆盘”,是万物得以生息繁衍的象征。试想太阳如果沉落,生命将归于何处?因而,早期人类对太阳的崇拜和祭祀类似于对宇宙的感恩。

    在北京,一个人向另一个人问路,对方会毫不犹豫地告诉道:往东往北或朝南朝西;而在成都得到的回答,将是向左向右或“抵拢倒拐”之类的缺乏明确方向感的话语。换句话说:北方人对方向感既能感知,又很明确,早晨太阳出现的地方就是东方;而成都人对方向则显得混沌而模糊,这倒不是因为他们记忆不好,而是因为天上常常没有太阳,即使有太阳出来时也已偏在东南方了。故久而久之,东南方成为了成都人心目中的东方,难怪生活在成都的外省人要向他们的亲戚朋友写信描述: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景象这儿是看不到的,等看到了太阳,它已是挂在东南方天空的一个红色圆盘了。

    中国人历来以“方正”和中规中矩为正统,因而几大著名古都如北京、西安、南京等城市的街道布局也遵循这一原则,呈标准的“正方向”布局。当然,成都人也以为自己的街道是“正方向”的,至少他们在参照太阳这个天然坐标时,并没有犯错,只是错在太阳出来得不是时候。

reiyui 发表于 2007-10-30 03:51

第二十四章  街道篇:寻常巷陌间的人文记忆----成都街名汇释

成都街名汇释(据1994年街道状况)

八宝街
此街乃清末成都贫民聚居区,沿街多是竹篾为墙、草席为顶的简陋棚屋,故被当地人称做“笆笆巷”。因该名有碍“雅观”,民国初年据谐音改为“八宝街”。八宝街东起老东城根街北口,西止宁夏街南口,长460米,宽20米,两旁有生长多年的梧桐树,如伞如盖。

千祥街
清代后期,因街东侧耸立一座特殊建筑――成都县监狱的围墙,故名“监墙街”。后因该名称不雅,据谐音改为“千祥街”,意为万千吉祥,与原来的“监墙街”形成强烈对照。此街北起江汉路,南止署前街西口接青龙巷,全长156米,宽6.4米,沥青路面,两侧多小型平房院落民居。

小北街
此街光绪末年称“守经下街”,后因街道南面为“满城”的北城墙,西口又是满城小北门开口处,故名“小北街”。此街东起灯笼街南口接守经街,西止宁夏街南段,全长163米,宽5.7米,沥青路面,沿街多破旧的老式成都民居。

北较场后街
此街原为北较场后面紧贴老城墙的一条人行小道,十分逼仄,但因“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至1958年,拆毁成都老城墙,拓展城市路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街道。因新街无名,故以“北较场后街”名之。此街东起人民中路三段,西止王爷庙,全长1094米,宽5.5米,沥青路面,两侧多为驻军直属单位及其宿舍。

宁夏街
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天津总兵盛瑛之子盛九功率领西北宁夏骑兵入川,以加强边防和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因盛九功的公馆和家眷居于此,故最初名“盛家口”街,后改名“宁夏街”。此街南起西大街东口,北止通锦桥路,全长430米,宽11米,沿街以民居平房为主。

西大街
清代成都城的西门名曰“清远门”,因而大街最初又名“清远胡同”。至民国初年,因此街为西门入城之通衢大道,故更名“西大街”。此街东起宁夏街南口,西止老西门接西月城街,全长499米,宽21米,沿街多梧桐,商家店铺、橱窗招牌鳞次栉比。

守经街
此街街北,明代时有一座寺庙,名曰“双佛寺”,内藏珍贵佛经多部。后因大火,寺庙和经楼皆毁于一旦。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旗人驻防成都,乃倡议捐资重建,改寺庙名为“真武宫”,又多方搜求佛经秘典藏于宫中;因怕发生以前大火焚寺焚经的悲剧,乃派僧徒日夜守护,故得名“守经街”。此街东南接青龙街、八宝街,西连灯笼街南口,全长311米,宽6.6米,沥青路面,两侧皆为平房。

青龙街
在未形成街道以前,此处原有一口大池塘,名曰“龙堤池”。至唐代,有人在池边建起一座龙女祠,香火遂旺。宋代此祠改建后,更名“龙女堂”;左边有一座桥,名“青龙桥”,后因人口聚集形成街道,故名“青龙街”。此街东起人民中路,西止老东城根街北口,全长346米,宽20米,沿街多梧桐,商业繁华,店铺林立。

署前街
此街因北端旧为明清两代成都县署遗址而得名,东起铁箍井街、西府北街交汇处,西止千祥街南口,全长179米,宽9米,沥青路面,两侧多民房。

树德里
此街因1929年国民革命军29军副军长孙德操出资在此创办“树德小学”(后改为树德中学)而得名,东起宁夏街,西止树德中学大门,全长150米,宽7.6米。

落酱园巷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一代状元骆成骧居住在文庙西街,该巷因距骆状元住处较近,故取名“骆状元巷”;但成都人以口相传,传来传去就传讹了,变成通俗而形象的“落酱园巷”。到底是什么东西落到酱园里了?谁也不清楚。此街北起文庙西街,南段无出口,全长35米,宽约2米,泥石碎渣路面,东侧为围墙,西侧为民房院落。

石室巷
原名“何公巷”,因巷内石室中学有明代府学教授何忠夫妇墓得名。何忠是贵州遵义人,明代覆亡之际,夫妇二人上吊自尽以殉国,双双埋葬于此。20世纪50年代,“何公巷”改名“石室巷”。此巷南起文庙前街、文庙西街交汇处,北止文庙后街、下汪家拐街交叉口,全长227米,宽6.5米,两侧尽植夹竹桃。

陕西街
陕西街原名“芙蓉街”,因街中曾有一棵芙蓉树而得名。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移民四川的陕西同乡在此修筑会馆,故将街名更为“陕西街”。此街东起人民南路一段,西止横陕西街北口。街上多缝纫摊点、临街商业店铺、农贸市场,两旁植常绿树木。

君平街
相传此街原为西汉时期的大相学家严君平卜筮所在地,因为他在这儿摆摊占卜算卦多年,故又名“君平街”。此街东起横陕西街北口,西止小南街南口,全长420米,宽5米,街旁遍植泡桐树和女贞树,小街蜿蜒,古貌犹存。

汪家拐街
据传清朝康熙年间,年羹尧被封四川总督,其部将汪守备居此,因汪家人多眷众势大,且在此街建有家祠,加之这条街的形状像拐杖一样中间弯曲,故得名“汪家拐街”;且又分成“上汪家拐街”和“下汪家拐街”,上汪家拐街全长224米,宽5.6米,沥青路面,两侧多绿树。

文庙街
原名“文翁坊”,因旧时立有纪念文翁的牌坊而得名。汉景帝时,文翁被任命为蜀郡太守,他在成都大兴学堂,并于此地创设周公礼殿和“石室”。到了唐代,后人又在此基础上(原址为战火焚毁)兴建祭祀孔子的文庙,故此街现名“文庙街”。文庙街又分成文庙前、后、西三街。文庙前街全长352米,宽13米,临街多单位及宿舍楼。

马镇街
宋代成都设茶马交易管理之专门机构,此街为“马政”管理机构所在地;明代又称“马务街”;清代之马政司官衙即设在原蓥华寺西侧,故名“马镇街”。此街东起成都五中,西止石马巷北口,全长142米,宽9.4米,两侧多旧式平房,间有少量商业店铺。

太升北路
此路是于1989年10月13日取消四条旧街道后更名合并称为“太升北路”。四条旧街道分别为:横通顺街、北通顺街、喇嘛寺街及北巷子。此街长770米,宽25米。

方正街
明代,蜀王朱椿邀请著名学者方孝孺来成都讲学――方是宁海人,推崇宋代朱熹哲学,以“辟异端”为己任,其书室就名“正学斋”,他本人也被人称做“正学先生”,“方正”之名由此而来。此街即因方孝孺寓此,而名“方正街”。但这个以“方正”知名的大学者,后来却因不肯为明成祖朱棣起草登基诏书而被杀。方正街东起福德街、石马巷交汇处,西止帘官公所街、狮子巷交汇口,全长196米,宽8.4米,沥青路面,街旁多民居住宅。

玉泉街
民国时,此街由女儿碑街和老关庙街合二为一,因街内69号为玉泉古刹而得名。玉泉古刹又称“老关庙”,是为纪念三国名将关羽而兴建的。相传关羽死后,曾在湖北玉泉山显圣,所以各地老关庙又习称“玉泉古刹”。1929年,川军旅长蔡海珊以慈善为名,将老关庙拆除兴办学校。此街东起太升北路,西止鼓楼北街,全长350米,宽9.2米,沥青路面,沿街多平房。

育婴堂街
清代雍正年间,成都有名的慈善机构“慈惠堂”在此兴办“女婴教养公所”,此街由此得名。它南起玉沙路,北止方正街,全长180米,宽9.2米,东侧为宿舍楼,西侧为居民平房院落。

帘官公所街
清代咸丰年间,成都举办乡试,政府便从各州县挑选一批文理优胜者前来省城参加乡试的阅卷和监考等工作。阅卷者称“内帘官”,管理考场事务者称“外帘官”。由于这些“帘官”都被统一安排住在这条街上,门口垂帘,门外有士兵把守,帘官深居简出,以杜绝弊端和人情,所以成都人即将此街命名为“帘官公所街”。此街南起玉沙路,北止方正街、兴禅寺街交汇处,全长192米,宽20米。

蓥华寺街
相传彭州市蓥华山有一个学佛的人,心地尤其慈悲,他每次骑驴赶路都舍不得用鞭子抽打驴子,任由它慢吞吞地行走。这个慈悲为怀的人修成正果后,成都的善男信女们便在此街为他修了个“蓥华祖师庙”,以示纪念和崇拜,街因寺得名。此街全长120米,宽13米,东起红星路,西止成都五中及马镇街,两侧多为临街旧式民居。

仁寿里
民国初年,仁寿人、川军师长牛锡光在此购房建院。地点虽然在省城,但他还是把此街购置和修筑的16个独院命名为“仁寿里”,可谓是“直把杭州作汴州”。此街因此而得名。整街全长134米,宽仅3米,南起玉沙路,北口不通,环境幽静。

东马道街
“马道”为清军练习骑马射箭的场所,当时成都东门、北门、南门外都各有马道两条,以后也相继形成街道。东马道街因在北门东侧,故名。过去成都以“马道”命名街道的例子不少,如南北“马道街”及“西马道街”,东门“北马道街”及“南马道街”等,今多已不存。东马道街东起太升北路,西止北大街,全长570米,宽4米,沥青路面,中部较为弯曲狭窄。

草市街
?ゴ私志晌?“草市”而得名,原分上、下草市街,后统称为“草市街”。过去杂乱寒酸的“草市”今已成成都著名的服装一条街,昭示着岁月流变,世事沧桑。此街南起文武路,北止酱园公所街,全长400米,宽21米,沿街梧桐成荫,商贸繁华。

酱园公所街
?デ宄?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成都的酱园行业老板捐资在此修筑了一个聚会、联络的场所,即类似于“商会”的休闲处所,酱园行的人可以在此集会,商讨行业内部问题或休闲。据说,当时在成都酱园业中颇有名声的卓家是文渊阁大学士卓秉恬的后代,“公所”之名,也显其世系豪华。此街东起草市街,西止白云寺街,全长199米,宽8米,两侧皆为旧式临街铺面。

文武路
“文武路”是于上世纪50年代将三条旧街道合并而成的新街名。三条旧街道为武圣街、文圣街和文庙街东段。所谓“武圣街”即是因此街有关帝庙而得名;所谓“文圣街”,即因此街有成都县文庙而得名。合并以后,文武双全,故称“文武路”。文武路东起草市街,西止人民中路,全长665米,宽34.9米,沥青路面,梧桐成荫,是横贯城区北部的主干道之一部分。

五岳宫街
此街因旧有“五岳宫”庙宇一座而得名,东起白云寺街,西止文殊院巷,全长120米,宽7.6米,沥青路面,多平房饮食店铺。

文殊院街
街名源于文殊院。“文殊”乃梵语音译,意为妙吉祥。成都文殊院在唐代已很繁华,明代毁于兵火后,又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建,改原名“信相院”为“文殊院”,是成都市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佛教寺庙。文殊院街东起文殊巷,西止人民中路,全长327米,宽7.5米,街内多出售香烛纸钱的小店铺。

玉带桥街
明清时,此街西口有一条横贯的小河,形如飘带,当地人在河上建石桥,以通车马,名“玉带桥”,街因桥名,故有此街。玉带桥街东北起锣锅巷,西止上西顺城街,全长140米,宽28.9米,沿街多家具商店。

正府街
此街因自宋代起历为成都府衙署所在地而得名,东起线香街,西越人民中路,全长500米,宽7.7米,沥青路面,街道弯曲。

东打铜街
清代,此街为成都铜器行业作坊集中地,按走向得此街名。虽然后来打铜作坊大多迁至祠堂街开业,但街名却按原来的习惯保留下来。此街东起锣锅巷,西止线香街北口,全长270米,宽9米。

白云寺街
因街东72号旧有白云寺一座而得名,南起楞伽庵街,北止五岳宫街,全长189米,宽8米,两侧多常青树。

白家塘街
明代时,此街南面有一口大池塘,塘后耸立一座白姓官吏的住宅,池塘因名“白家塘”,街以池名,延续至今。此街东接红石柱街,西止人民中路,全长207米,宽7??9米,街两旁多为居民区。

西玉龙街
相传明末战乱平息之后,附近清扫的瓦砾垃圾堆积于此,状如小山。冬天下雪,远望山上玉龙横卧,再加向西的方位,故取名“西玉龙街”。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条名为“玉溪”的小河流经此地,河水清澈如玉,蜿蜒如龙,故名。此街东起上西顺城街,西止“未来号”天桥连羊市街,全长487米,宽24米,两旁梧桐成荫,高楼林立。

金马街
相传,西汉时孟州刺史率部来到云南大姚县一带,只见同愚山上露天铜及碧石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远望如活动着一群金色马、碧色鸡。当地人也盛传山上有金马、碧鸡之神。宣帝知道这件事以后,想把山上的神请回来,便派遣王褒前往祭祀,哪知王褒还没走到云南,就死在半途。当时成都的官员、百姓对这个传说非常在意,修筑了不少以金马、碧鸡为名的“坊”,此街便因旧有“金马坊”而得名。金马街南起楞伽庵街西口,北止文殊院街,全长187米,宽5.1米,沥青路面,多低矮平房。

大福建营巷
清代初年,政府为巩固边防,从福建调集大批军队驻扎成都,此街因旧有大、小两个福建驻军营地,故名。大福建营巷南起西玉龙街,北连天成街,全长122米,宽4.5米。

骡马市
此街得名是因清代官府在此设立专门买卖骡马的市场;此外,根据成都旧俗,凡是养马的人,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必须乘马到此一游,方可保养马顺利不生灾殃。有人认为,“骡马市”的得名跟这个习俗也有关系。骡马市现为成都著名的商业区。

上升街
相传清代此街为成都旅店相对集中的一条街,每至科举开考季节,外县来蓉的士子便成群结队来此住店、下榻,头巾飘飘,书声朗朗,士子们一个个意气风发。店主为祝愿考生中第,自己财源滚滚,遂以“上升(▲)”这样的吉利语来命名此街道。上升街东起上西顺城街,西止人民中路,全长469米,宽4米。

西华门街
明代成都皇城的外城筑有东、西两道过门,东面的称“东华门”,西面的称“西华门”。“华”是取《卿云歌》中“日月光复,旦复且兮”之意,意即光明普照、千秋不灭。此街即因此处为西华门旧址而得名。西华门街北起金家坝街,南止人民西路,全长156米,宽18.6米,水泥路面,沿街皆为新建宿舍楼。

西御河沿街
御河,是明代在成都修筑蜀王府(皇城)时,大量取土所形成的一条河道。这条河道外通金河,内连摩诃池,河面甚宽。河道形成以后,修建皇城的所需原料,可以由船只通过此河运抵;皇城修好以后,此河又可作为运送生活必需品的水上黄金通道。但是后来,河道淤塞,不能行船。“西御河沿街”,即因靠近御河沿岸而得名。此街东起人民中路,西止平安桥街,全长290米,宽6.6米。

羊市街
此街地理位置因处于清代皇城后门,为成都回族的主要聚居地,设有羊市,因而得名。此街东起人民中路,西止东城根街,全长474米,宽30.5米,沥青路面,街旁植有许多香樟树。

金家坝街
清末,此街住有一姓金的大户人家,屋前有一个巨大院坝,因而得名“金家坝街”。此街东起西华门街、马道街交汇处,西止东城根上街,全长156米,宽7.2米,两侧多新建居民住宅楼。

鹦哥巷
此街原名“慈幼堂巷”(因清代巷内设有慈幼堂一座),后因巷内生长着两株鹦哥花树十分醒目,故改为鹦哥巷。此巷南起羊市街,北止成都卫生学校大门,全长60米,宽4.5米,为一短狭小巷。

琴台路
此街为成都近年来新修街道,取司马相如曾在此街南端东侧筑有一抚琴台,以琴声、鲜花、美酒与文君共同生活的故事命名。此街南起青羊正街东口,北止通惠门路,全长620米,宽24米,路面采用彩色混凝土浇铸,形成仿红砂石菱形图案。人行道用淡红色方砖铺排。两侧花台形状各异,古色古香,确有相如故宅的趣味。街旁栽有多种名贵花木,沿街仿古店铺檐下皆高悬彩色仿古宫灯,北端入口处伫立一座高大牌楼,题名“琴台故径”。

太升南路
一端原名“太平街”,因附近有明代蜀藩所建太平寺而得名。1989年10月13日,政府将太平街以下的四条街道(玉石街、会府南街、忠烈祠北街、升平街),合为太升南路,取“太平街”到“升平街”一头一尾街名而成。此街南起提督街,北止玉沙路,全长905米,宽23米,沥青路面,梧桐成荫,为成都著名的电信一条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白丝街
清初,此街西口北侧建有一座清真北寺,当地居民以讹传讹,谐音“北寺”为“北丝”,遂得名。此街东起鼓楼北街,西止锣锅巷,全长167米,宽7.8米,沥青路面,沿街以平房住宅为主。

红庙子街
“红庙子”是成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因上世纪90年代初自发的股票市场在此形成而名噪一时。此街得名于清代,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在此建立一座名叫“准提庵”的寺庵,其围墙皆涂红色,外观十分醒目,习称“红庙子”。此街东起鼓楼北街,西止锣锅巷,全长60米,宽7.8米,沥青路面,两旁绿化得很好。

忠烈祠坝街
明清两代,此街为会府所在地。明代称“都会府”;清代称“会府”,又名“万寿宫”。会府的意思就是指全城文武官员朝拜聚会及举行大典之所在,万寿宫内陈列有皇帝万岁牌,故此街初名“会府街”。但是民国以后,会府旧址被改为“忠烈祠”,以纪念在辛亥革命保路运动中死难的先烈。原会府门前有一空旷大坝,为文武百官前往聚会朝拜的停轿下马之所,故又称“忠烈祠坝”。此街东起太升南路,西连忠烈祠西街,全长114米,宽7.6米,楼房平房各半,且多旧货市场。

康庄街
相传明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分封他的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但当时朱椿年幼,仍留在南京的后宫中。朱元璋事先派遣太监康泰宁先期抵达成都,先为朱椿营造一座豪华气派的行宫,待朱椿年龄稍长后好来就任。这个康公公为了讨得皇上和蜀王欢心,不惜花费巨资,大兴土木,为朱椿在成都修了一座雄伟的宫殿。哪知好心没有好报,户部因康公公所用银两太多,致使国库都空虚了,乃上书朱元璋,说康公公贪污挪用、中饱私囊。朱元璋虽然平时宠幸康公公,但这时候还是不得不拿出国法,赐其自尽。康公公有苦难言,只能含冤饮下皇上赐与的毒酒。康公公死后,朱椿到成都就任蜀王,当他走近藩府一看,只见康公公为他修的王府是既富丽又堂皇,耗费巨资势所难免。朱椿心里很难过,就命令手下修了一座“康公庙”来纪念这个含冤而死的太监。此街遂取名“康公庙街”。民国时,政府新建街道,又把“康公庙街”改名为“康庄街”,喻此街为“康庄大道”之意也。此街东起冻青树街、拐枣树街交汇处,西止太升南路,全长165米,宽5.8米,两侧多民房。

童子街
此街旧为成都县主持童生应试的学署所在地。据《明史》记载:“士子未入学者,通谓之童生。”因此童生应试被称做“童子试”,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升初中。童子街南起太升南路,西止马王庙街,全长165米,宽12米,沥青路面的两侧绿树婆娑。

锣锅巷
此街为旧日成都锣锅业集中之地。锣锅不是指今天家庭造饭用的铝锅,而是专指铜锅,属于“军工”用品。古代军队使用铜锅有几大好处,白天可以烧饭,晚上可用之报更、报警。尤其是清代成都满城建立旗人驻军以后,这里的铜锅制造业得到飞速发展,街的两边都摆满了黄亮亮的大小铜锅,直至清末,这里仍有不少铜锅作坊。此街南起玉带桥街,北至德盛路、文武路交汇处,全长330米,宽19.6米,为成都著名的“家具一条街”。

小南街
此街因清代满城之小南门(即通阜门)在此而得名,南起君平街,北止金河路、少城路交汇处,全长380米,宽8米,沥青路面,沿街多民房少店铺。

方池街
原名“钟灵胡同”(因街之东南有钟灵坊一座)。上世纪30年代时,街上出现一个人工改建挖出的方形池塘,街名随之改为“方池胡同”(又名“大坑沿儿”);民国后,始称“方池街”。此街东起小南街,西端向北弯曲通金河路,全长480米,宽10米,道旁多女贞树。

西御街
私忠虻卮γ魇裢醺?前御道西侧,故名“西御街”,与之对应的,还有一条东御街。此街东起人民南路一段,西止东城根南街、半边桥北街交汇处,全长444米,宽25米,两旁树阴如伞,商业繁华。

将军街
私智宕?为满城的“永安胡同”,亦名“正蓝旗蒙古胡同”,因为街上住的都是大清国蒙古族驻军及家属;民国时,改名“猫猫巷”――因街口有一根粗大的虎头石柱,成都人爱称虎为猫,故名。1925年,四川军务督理杨森入住此街,官场应酬,说起贵寓何处均嫌不雅,于是根据此街西端接近原满城之将军衙门,故将猫猫巷改名“将军街”。大权在握的军务督理住在将军街,意为多么天时地利人和。此街东起东城根上街,西止长顺上街南口,全长427米,宽10米。

祠堂街
为满城的喇嘛胡同,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满城的旗人驻军曾为年羹尧建生祠于此,故名“祠堂街”。此街上世纪30~40年代是中共南方局地下党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车耀先开设的“努力餐”,即位于此街,在当时,这是成都著名的“文化街”“革命街”。此街现东起东城根南街、半边桥北街交汇处,西止人民公园,全长210米,宽29米,街的两旁遍植梧桐。

蜀华街
私智宕?为满城的翠柏胡同,民国时改为“厅子街”。1932年,因蜀华中学建于此,故有现名。蜀华街东起小南街,西至西较场,全长608米,宽7.5米,西段街面狭窄,多民房院落;东段一侧为围墙,一侧为宿舍楼。

包家巷
此巷为满城之永明胡同,因有一个蒙古将领巴岳特氏住在这里,所以成都人误将“巴”字讹传为“包”,取名“包家巷”。此巷东起小南街,西至西较场,全长650米,宽8米,沥青路面,中段曲折,两旁多错落民居。

同仁路
初年,政府为解决满城八旗子弟生计艰难、游手好闲等诸多弊端,特开办工厂,收纳这些满蒙子弟入厂学艺,使之能自谋生路而不致为社会所淘汰,采取汉人与满蒙子弟“一视同仁”的办法招工;工厂同仁工厂也位于此街上,故街名取为“同仁路”。此街北起北大街,南止西马棚街西口,全长400米,宽14米,沿街多平房及女贞树。

长发街
说此街原有一尼姑庵,庵内有一个长发尼姑。尼姑按佛法戒律都应剃成光头,而这个尼姑何以留一头披肩长发?原来此尼蓄发是为了征兆百姓庄稼似长发般茂盛生长,不是追求奇异,而是用心良苦;且其长发还能驱邪治病。此街因有此长发心善之女尼而名。长发街东起商业后街,西止长顺中街,全长351米,宽11.7米,街旁女贞树茂盛。

东马棚街
名为“仁德胡同”,是满城清军养马的地方,街的两旁皆布满帐篷似的马棚,棚内养着肥膘大马。因此地又位于长顺下街东侧,故民国初年改街名为“东马棚街”。此街东起东城根下街,西止长顺街,全长420米,宽13米,街内夹竹桃四季开放。

过街楼街
名“集贤胡同”(又名“永兴胡同”),居住在这里的群贤们异想天开修筑了一座木质结构形似天桥的跨街楼房,远远望去如廊桥横跨,故民国初年改街名为“过街楼街”。此街全长350米,宽10米,沥青路面,街两旁女贞树如河岸垂柳。

黄瓦街
驻防满人称此为“松柏胡同”,后来有两个军营里的侯爷家业破败了,为达“冲喜”的目的,竟然用建庙宇的红砖石砌墙、黄瓦(琉璃瓦)盖顶。民国后,入迁此街的成都本地汉人逐渐增多,因不习惯“胡同”两字,便以街上醒目的黄瓦为街名,遂呼“黄瓦街”。此街东起商业后街,西止长顺中街,全长142米,宽7米,沥青路面,人行道上栽种梧桐。

红墙巷
为满城之普安胡同(又名“吉祥胡同”),因临街有一堵高大红墙,民国时改名“红墙巷”。此巷东起东城根下街,西止长顺下街,全长380米,宽9.5米,巷的两侧多银杏树和女贞树,成都著名小吃“担担面”原在此巷东头。

reiyui 发表于 2007-10-30 04:03

**********THE END**********

大家无聊的时候看哈消遣还是多休闲的哈,还可以了解点历史
在人家的地盘上过人家的节日总是让我觉得还是有点不爽
尽管欧洲历史文化也很有韵味
但是还是想家
噢,对了,我觉得还是太生北路上有家铺盖面最好吃
另外还有家3中门口的冒菜,想起都流口水:mad: :mad: :mad:

灰色小三 发表于 2007-10-30 21:30

好贴一定要顶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地上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