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漫谈古代胎教
漫谈古代胎教张铮铮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总2440期
胎教,似乎是一个时髦的话题,近日闲时翻阅清朝陈梦雷先生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小儿未生胎养门”时发现,我国自古就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论述。
早在《列女传》中就有胎教论的记述:“古有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除此之外,《列女传》中还记录了一个医案:“太任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仲女也,王季娶以为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由此可见,尊德重道的中华民族为了孕育德才兼备的后代,早就开始了胎教的实践活动,并积极地进行了理论总结。从此以后,历代医家都有对胎教的阐发,使胎教学说不断完备,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名医陈自明所著的《妇人良方大全》还专立“胎教”一门,进行详细论述。
胎教学说的提出,主要是建立在“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外象而内感”的基础上的。指掌图曰:“然儿在腹中,必借母气血所养;故母热子热,母寒子寒,母惊子惊,母弱子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证。”也就是说,妇女怀胎,胎儿与母亲共为一体,休戚相关,母体的一切变化均可直接影响胎儿。广义的胎教,即是在精神、饮食、寒温、劳倦等诸方面,对母亲和胎儿实行的保健措施,以促进胎儿的智力和体格的发育。狭义地说,胎教的范围主要是使孕妇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和教育,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
1.使精神宁静、愉快
安定宁静的环境是胎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基础,这就要求孕妇要有宁静、愉快的精神状态。古人提出:“欲生子好者,必先养其气,气得其养,则生子性情和顺,无乖戾之习。”亦有医家云:“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至于“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所论述的七情过度可导致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紊乱,由母及子,影响到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癫疾这种病,是由于其母在怀胎时受大惊而造成的。在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也记述了孕妇卒受惊吓,“内动于儿脏,邪气乘其心,令心气不和”,而致小儿生后四、五岁尚不能言语。
妊娠是女性生理的一个特殊过程。孕妇不仅生理上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心理上也同样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与反应,这种心理反应的集中表现就是:孕妇情志的变化。凡怀孕的妇女,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因为孕妇的喜、怒、悲、思皆可以使血气失合而影响胎儿。我国医学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 在《增补大生要旨》中指出:“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在《科经论》中指出:子烦是由于孕母“怒气伤肝,或郁结不舒,触动血脉不安”所致。就是说怀胎后应当心境平和,不要喜怒无常,动辄大动肝火,甚至打人骂人,血气方刚,怒火中烧。经常恼怒,则气血不顺,必然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故应调情志、安心神。
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但在怀胎之时,切不可以纵情纵欲,否则气神皆伤,胎儿岂会不受影响?当然,对于情志不佳者,中医自有健脾理气的治疗方法,使之气血调和,但毕竟是靠药物来解决问题。俗语说:一副好心情,胜过十剂良药。孕妇如能自我和情调志,使得气息和平,就能养胎安胎。而家庭和睦,夫妻相敬如宾,又是孕妇情志舒畅的重要环境因素。
2.培养高尚情操
古人特别注重孕妇的道德性情修养,要求遵循一定生活准则,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王相,明末清初人,是我国著名的古代蒙学家。他在为宋人王应麟著的《三字经》所作的注中说:“妇人有妊,坐不跛倚,行不乱步,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慈善之事,往往生子聪明,才智贤德过人,此未生之胎教也。”此注中从起居坐卧、言谈视听等方面,对古代的胎教理论作了系统的阐述。
到了清代,衡阳人贺兴思又在《三字经注解备要》中,将王相的“注”总结为一个“正”字。凡母之正者,而生子自然无不正也。并提出了孕妇的生活准则: “端心正坐,清虚和一,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径,目无邪视,口无邪言,心无邪念,无妄喜怒,无得思虑。”虽然这些戒律清规过于严格且不无偏颇之处,但即使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孕妇做到心怀坦荡、言语大度、行为端庄,对自身、对胎儿都是非常有益的。
由此可见,古人已懂得从道德方面告诫孕妇应该怎样生活,教育孕妇在妊娠期间要努力注意情志调适,并应生活在十分优美而祥和的环境之中。
孕妇的性格情操,对胎儿的影响很大,为母必须品行端庄、道德高尚,处事无妒忌之心,待人无狡诈之意,宽厚诚实,则生子操行高尚。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胎儿与母一体,可谓近而又近,母亲的思想行为直接感染于胎儿,胎儿心感身受,使胎儿在母腹中就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正如前面所谈的古代文王,他之所以能成为明君,与他母亲太任的“端一诚庄,惟德之行”的胎教熏陶,不能说没有关系。
3.内视返视
这要求孕妇在整个妊娠期内守志一,持之以恒,使优美的环境、宁静的心态、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让孕妇耳濡目染、所思所为都集中到一点,凝思到胎儿身上,以期内感外应,心旷神怡,使气血和顺,胎儿调固。这是古代胎教中最重要的一环,也可以说是成败的关键。
4.饮食调理
古人十分重视孕妇的饮食调理,因为这与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中云:“世之妇人妊子,既能如列女传所云矣,又要饮食清淡,饥饱适中,自然妊娠气清,身不受病,临产易生,子疾亦少。”各代医书中不乏罗列孕妇饮食禁忌之论,主要是忌食肥甘厚味、生冷、辛辣、滑利之品。
5.慎用药物
任何药物均有偏性,即使是补益药,用之不当也危害不浅。明代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提醒说:“凡孕妇无疾不可服药,设有疾只以和胎为主,中病即已,勿过用剂也。”《妇人良方》中还特意编写了《孕妇药忌歌》,足见古代医家重视之意。
6.注意生活起居
包括慎避风寒、适度劳逸、节制性欲等。慎避风寒就是要求孕妇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适其寒温,预防疾病。早在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就提出了多种外感性疾病能“伤胎”、“损胎”,至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一书中,更列举了39种先天性病证与孕妇失于调养、疾病因素有关。适度劳逸,即不可过劳,也不可过逸。过劳则气血受伤,过逸则气血郁滞,均不利于养胎。人禀气血以生,胎赖气血以养,因而妊娠后的起居劳逸应该适量,既不可贪图安逸,终日昏睡,又不可过于劳累。古代胎教认为:孕妇太逸,则气滞;太劳,则气衰。若劳逸失宜,举止无常,攀高负重,其胎必坠,甚至导致难产。因此,妇女受胎之后,当宜行动往来,使血气通流,百脉和畅,自少难产;若好逸恶劳,贪卧养血,使气停血滞,临产多难。这是对孕妇的忠告。正确的做法大致为怀孕4个月前宜稍逸,5个月以后宜小劳。
古代胎教还指出:“慎寒温。”这里的寒温是指外感风寒六淫之侵。中医学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就成为致病的邪气,六淫就是对这些邪气的总称。怀孕后孕妇由于生理上发生了特殊的变化,很容易受到六淫之侵,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儿,“胎前感冒外邪,或染伤寒,郁热不解,往往小产堕胎,攸关性命。“故而注重胎前摄养,慎起居,适寒温,甚为紧要。
万全有“勿临高,勿临险”的忠告,亦有“多卧伤气”之论。“夫何后世风俗渐偷,鲜能悟道,男妇纵欲,无往不胜,怀孕之时,殊不加意;以致临产气血乖张,不能顺应,生儿下地,惊搐无时。”这是《古今医统·妊妇不守禁忌生子多疾论》中的述说。其实,历代医家均把节欲、绝欲当作养胎护胎的第一要务,主张孕妇与丈夫分房寝居。
纵观古代胎教说,与现代胎教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但它亦有其独特之处,如内视返视,值得我们去探索深究。 古有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孕妇6、7个月后不侧卧很难睡觉的
帖子很好,但是讲的是养生,不是胎教啊 本帖最后由 期待诗雅 于 2009-4-8 23:09 编辑
mm,养生好了胎教也好了啊;)我感觉古代文化很讲究身心灵的和谐,还有道德的中正。
是的,7,8个月时是好像是往右侧睡的。反正和平时的方向不一样。其实古人也说要卧如弓的,不知孕妇是否有特殊的讲究。 本帖最后由 ball008 于 2009-4-8 23:03 编辑
3# 期待诗雅
mm说的没错, 妈妈身体好了宝宝也好。但是我看题目(胎教)以为进来能学习一下古人如何对宝宝之乎者也,再心授宝宝如何夜观天象,运筹帷幄呢,(*^__^*)...呵呵 4# ball008
:>mm提到的这个有趣,目前没有听说过,如果哪天刚好知道了,一定又回来告诉mm。 mm真好心, 我还特别想知道古人如何胎教的。。 mm是有见识的。多像老祖宗请教一下挺好的。
以下再帖几篇,或许以前在论坛里已经帖过了。
试述中医胎养胎教
转自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02172&extra=page%3D1
转贴自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3年8月 第19卷8期(总第127期)
试述中医胎养胎教
董 陆 (浙江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7)
中医关于“胎养”、“胎教”的记载。最早见于夏商周时代。《列女传》说:“太妊者……乃见有娠,目不祝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此后,历代医学家也多有胎养胎教的论述。如北宋徐之才在《胎产书》的基础上,阐述了《逐月养胎法》。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共八门。还专立“胎教”一门。这些胎养胎教的认识。虽然由于当时医学条件的限制,有其局限性。但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及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与现代医学家倡导的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应从胎儿期开始的认识是相一致的.著名生物学家巴浦洛夫说过:“婴儿出生三天后再进行教育.就已经迟了三天”。这不能不说是对胎教的充分肯定。现将一些古代医家有关胎养胎教的部分论述,摘述如下。
1 胎养
关于胎养,《逐月养胎法)论述最为详细:妊娠一月,“饮食精熟。酸美受御”。“不为力事.寝必安静”;妊娠二月,“居必静处.男子勿劳”;妊娠三月,“未有定象,见物而化”,“欲子美好,敷视壁玉,欲子贤良.端正清虚”;妊娠四月,“食宜稻粳,羹宜鱼雁”。‘当静形体,和心志.节饮食”,妊娠五月。“卧必晏起。沐浴浣衣”,“其食稻麦,其羹牛羊”;妊娠六月,“身欲微劳.无得静处。出游于野,数观走犬及视走马.食宜走鸟猛兽之肉,是谓变腠理纫筋”,妊娠七月,“劳身摇肢,无使定止”,“居处必燥,饮食避寒”;妊娠八月,“和心静养。无使气极”。“无食燥物,无辄失食.无怒大起”;妊娠九月.“饮丰食甘,缓带自持”。“无处湿冷.无著炙衣”,妊娠十月.“五脏俱备,六腑齐通。纳天地气于丹田.故使关节入神皆备,但俟时而生”。北宋徐之才的以上论述。对妇女妊娠期的生活起居、饮食、活动和情志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放到今天。在围产期的保健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节饮食——注意饮食宜忌的调摄。《逐月养胎法》说:“无大饥,无甚饱,节饮食,调五味”。《女科集略》说:“受妊之后,……须内远七情,外薄五味,大冷大热之物,皆在所禁,……
务谨节饮食”。《便产须知》说:“勿过饮酒,……食毋太饱,……《产科心法》说:“饮食只可家常饭菜”等等。
慎起居——注意生活劳逸的适度.《产孕集》说:“凡妊娠,起居饮食,惟以和平为上,不可太逸。逸则气滞;不可太劳,劳则气衰”。《便产须知》“勿举重、登高、涉险.心有大惊。犯之难产,子必癫痫.勿多睡卧,时时行步,勿劳力过伤,使肾气不足,生子颅,脑破不全.衣毋太温,食毋太饱,若脾胃不合,荣卫虚怯。子必赢瘦多病。”《产科心法》说:“……行路不宜急,下步不宜重,勿攀高拾物.勿轻狂负重”。
审药治——注意孕期药治的宜忌。《便产须知》说:“勿乱服药.……勿妄针灸.”关于孕妇的用药原则,《素问》提出:“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衰其大半而止……”。
2 胎教
古人在胎教方面。特别强调精神和心理状态的调摄。《叶氏女科证治》说:‘胎前静养.乃第一妙法、不较是非,则气不伤矣。不争得失,则神不劳矣.心不嫉妒,则血自亢矣.情无淫荡,則精自足矣。安闲宁静,即是胎教.”《竹林女科》:“宁静即是胎教……盖气周则胎安.气逆则胎病。恼怒则气衰不顺,肝气上冲则呕吐衄血.脾肺受伤,肝气下注,则血崩带下,滑胎小产。欲生女子者.必须先养其气,气得其养。则生于性情和顺,…….”《产科心法》说:‘总之孕妇宜清静,宜小劳,宜买物放生。不宜看戏,勿观异物,勿致动怒,勿戏谑,勿妄想.……知字者常观经书则生子自然聪明清秀而多寿”。《巢氏病源》:“妊娠三月名胎始。当此之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敢于端正庄严,常口谈正言.身行正事……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凡此种种.不一而述。
以上这些通过调养精神,通过谈正言、行正事、佩白玉、读诗书等方法,培养孕母的高尚情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使未来的胎儿智力高。性格好的认识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当今时代,我们对怀孕期的母亲,也提倡她们在妊娠期多接触美好的事物,诸如听优美的音乐,欣赏优雅的风景,观赏高雅的艺术作品,阅读清新流畅的刊物等.从而陶冶性情、开阔胸怀。使“气血和顺”、“阴阳子和”,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一定会有好的影响。 圣王胎教之今析
转自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01980&extra=page%3D8
能有健康、聪慧、仁义的孩子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除了后天的教导外,先天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中国自古就重视胎教,将胎教的方法写于玉板上,藏于金柜中以作为后世的训导。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受孕妇言行的感化,故孕妇须谨守礼仪,从全方位给胎儿良好影响。《列女传》记载了享国800余年的周朝王妃太任的“贤行胎教法”:“太任之性,端壹诚庄,维德之行。及其有身(身孕),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周文王是历史上著名的笃行仁义、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具圣智慈理的君王。古时的胎教远比我们现代人要全面、严谨得多。
下面我们就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将古人的教诲进行诠释,以供欲培育优秀下一代的家庭参考:
妇女从受孕的第一天开始,按古文的记载,要“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还要做到所谓“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即从身体、言语、意念三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静;另外在饮食上也有“割不正不食,不时不食”的宝贵经验。
1.行住坐卧礼貌端庄
“寝不侧”就是睡觉要端正,不随便睡;
“坐不边”就是坐的姿势要端正,不要坐一侧或坐歪了;
“立不跛”《弟子规》有“不跛倚”,就是站立时要站好。
用现代话来讲,你的行住坐卧都要礼貌端庄,都不可以随便。
2.慎选视听
“非礼勿视”:是指凡是不好的,不应该看的,作为一个准妈妈就不能看。现在电视、网络、杂志甚至广告牌等传播媒体,非常普遍,看到不健康的画面、暴力的镜头相当的容易。准妈妈要慎选所视。为什么这些不能看?因为会影响孕妇的情绪。母亲的情绪不稳定,体内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当然会影响腹中的胎儿。
“非礼勿听”:耳朵所听到的都是好的,善良的,正确的。对于不好的、不堪入耳的声音,包括不良的音乐也都要避免听闻到。
3.言语、行为端正谨慎,保持清静、安稳和愉悦的心境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自己讲话时,好的才讲,不好的不讲。作为一个准妈妈对于自己的言语造作,和内在的起心动念都要非常地注意。因为这些都会影响自己胎儿将来的性情。胎儿的性情完全受母亲怀胎时候的情绪影响,母亲的情绪安稳,胎儿就安定。性情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禀赋!
4.合理饮食
母亲如果喜欢随便吃这吃那,也会影响胎儿。尤其有些孕妇在怀孕的时候,难免身体有些不适,吃东西就没有节制。古人认为饮食方面也应该有所节制。就是所谓“割不正不食,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是指这个时节不应该吃的食物,就不能吃或者说切割得不恰当,太大,很难咀嚼,作孕妇的也不能吃,以防影响消化。以应季的、切割适宜的食物为好。
“不时不食”:是指不应该吃东西的时间,作为一个准妈妈也不要嘴馋,不能想到爱吃什么就随便吃,除了三餐之外,加餐也要定时定量。
在孩子还没有生出之前,要好好保护儿女的本性,防止在胎儿期受不好的影响。因而作为一个准妈妈要完全很恭敬地为培育这个孩子着想,为他们实施上述理念,赋予孩子最好的先天秉赋。中国古人的这一理念近来也从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研究中得到佐证,水结晶的形态会受外界不同信息的影响而呈现相应的美好与丑陋的变化,更何况是正处在活跃生长阶段的胎儿?
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从怀孕的第一天开始就全方位地实行人之初的善导教育。 本帖最后由 期待诗雅 于 2009-4-9 20:43 编辑
以下的文章是王财贵博士论胎教。这和古人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现在论坛里有个别人度君子之腹,不仅反感看到他的名字,说我们搞个人崇拜,还诽谤他的名声。这种言论或许还真影响到大家了。这个帖可绝对不敢为她们转,而是为楼上的mm和其他兼听则明心胸开达的人。请大家不要人云亦云,而用内心的理性来指导,看看有什么不可借鉴的。我只是把我知道的资料都帖在这里,给大家参考,以后有其他人的好文章都添加,哪有搞个人崇拜。
王财贵博士谈经典胎教
摘自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01977&extra=page%3D6
中国古人一直提倡胎教,一直到最近我们说:中国人讲的话都不可信。如果中国古人讲的话都不可信,那么现在好了,最近二三十年来,西方的脑神经医学非常发达,从脑神经医学也可以证明胎儿是可以接受教育的,那你总该相信了吧?西方的生理学是从科学的角度,从脑神经发展的角度,来说明胎儿的脑神经已经在开始发达,开始接受我们的教育。东方,尤其是中国,他们是从心灵的角度以直觉的方式来建立我们要给胎儿做良好的性情品德的教育。所以东西方这些胎教的理论合起来,就可以让一个人头脑聪明、性情平和、理想高远、才华卓越。要从最可能的地方做起,要从最根本的地方做起。你每错过一步,你将来就麻烦多一分。
那么胎教应该怎么做呢?应该用哪些教材呢?要用哪一种教法呢?我们认为天下的事都很简单,如果太困难,我们不做也不会对不起我们的孩子。所以假如胎教是很困难的,你就不要做。假如它是很简单的,你就应该做。
我们做可以做的吧,那么什么可以做的呢?至少依照西方脑神经医学的研究,这个人类的脑神经细胞大概有140亿个,每个脑神经细胞是各个独立的。但是他在接受到世界的信息的时候,这个细胞会长树突,就像树木长树枝一样的突出来。因为细胞与细胞之间虽然独立但是距离很近,所以隔壁如果也长树突就会变成突触,就是树突相接触,突触就变成将来信息沟通的管道。而且如果这个讯息反复刺激,刺激二十遍到三十遍以上,这个管道就建构的非常巩固乃至于一辈子都可以用。所以你的信息刺激如果少,他突触就少。讯息刺激如果反复的次数不够,它就比较虚弱。而如果完全不刺激,他就完全不长,或是长得少的,将来他就容易被淘汰,所以只有长得多以及非常巩固的,这些路线可以留下来作为一生你思考运作的基础,就是聪明的基础。有的脑神经细胞长一两根突触,刺激丰富的可以长到两万根到三万根突触,长两根跟长两万根的这个头脑将来他们的聪明就相差一万倍。那我们怎么给他长这个树突呢?就是讯息的刺激。
一个胎儿怎么得到讯息呢?我们人类得到信息的管道只有五种:眼耳鼻舌身。眼睛在胎儿当中是没有什么教育作用的,看不到光线。鼻子闻不到气味,嘴巴尝不到食物。这个身体,皮肤接触不到外界的物体。所以“眼鼻舌身”大概比较难以教育,现在剩下一个耳朵,声音的教育。所以胎儿在三到五个月就有了听觉,有了听觉你就可以从声音给他教育,要用什么声音给他教育呢?这个教材是什么呢?我们要考虑了,丰富的声音总是比粗浅的声音好,因为丰富的声音刺激他丰富的成长,还有优雅的声音总是比污染的声音好,因为可以调和他的性情,这是东西方胎教总和起来可以判断出来丰富而优雅的声音(比较有益的)。
丰富而优雅的声音在哪里呢?首先是自然的声音,风声雨声、虫鸣鸟叫,无限的神秘、无限的丰富。但是我们已经渐渐的远离自然,还好有人为的智慧的声音,这个人为的智慧的声音,就是天才的音乐作品。什么叫做天才,西方人说上帝在一个人心中发出声音,这个人把上帝的声音记录下来,这就是流传不朽的音乐经典之作,因为人性是一样的,而他是从人性的深处发出来的天地之声,这种声音就是天才的声音。中国古人也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生难得几回闻”。
一个胎儿刚从天地而来,他其实是最接近而且是最能够领受这个天才之声,每一个孩子应该都是天才,或者说我们应该要给予每一个孩子天才的教育。让他在天才的环境中长大,就比较容易成为天才,他不成为天才都很难。假如你用蠢才的方式教他,他要成为天才就非常的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应该用最好的东西给他,在这么小的时候你怎么给他?非常简单!因为声音只不过空气的音波振动,音波振动只不过你放出声音来,现在科技非常的发达,你可以选择古今中外所有好的音乐作品了,什么叫做好的音乐作品呢?就是那些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必定能流传千古成为古典。所以古典不是只有古老的意思,古老只是古董不是古典。因此你的胎儿应该接受古典的音乐教育,既丰富又优雅,让这个孩子头脑既聪明性情又平和,从孩子到世界来你已经给他一种一辈子幸福的基础了。
你的孩子如果出生了,请你也不要太过当心,0到3岁他还有60%到80%的机会,我们人类的头脑发展就好像水泥一样,水泥刚泡好的时候,是柔软的,你怎么捏它,它就成什么形状,你留下记号他就抹灭不掉。但是这个水泥会越来越艰硬,等到他完全艰硬以后,你捏也捏不动,你要留下记号,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应该在他越小的时候给他越良好的教育,让他留下良好的印象,给他良好的刺激,所以0岁到3岁是人类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时候应该给他听尽世界名曲,古今中外都可以,我们让他听音乐的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其实什么音乐都可以听,什么时候都可以听。所谓这个教学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你按下CD的“播放”,再按下CD的“重复 ”,从早听到晚,从晚听到早,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他都是可以听的。因为这么小的时候他其实睡觉跟不睡觉都差不多,在半睡半醒之间,那时他的接受力是最强大的,我们大人如果跟他一起听,我们可以有一个方法,把声音调小一点,大声的时候听的到,小声的时候几乎听不到,你不要认为听不到就没有效果。因为所有的音波都在刺激一个孩子的脑神经,而且依照台湾高雄有一个陈功雄博士的研究,人类普通在工作读书的时候是用左脑,而这个音乐的刺激可以开发右脑,所以你也可以作为你读书工作的背景音乐,会让你左右脑同时平衡的开发,工作比较不会疲惫,效果比较大。
所以其实每一个家庭都应该从今以后听古典音乐,尤其有小孩子的家庭,千万拜托你把这个流行歌的CD全部收起来,帮你的孩子听音乐,你忍心受苦也都要听。为什么呢?为什么说你忍心受苦呢?因为我们大人如果从前没有受过这种教育,你认为流行歌比较好听,你认为这些古典音乐比较难听,你勿以美为丑,所以我要说是忍心受苦为的孩子,等到孩子长大以后,才再把你这些流行歌拿出来,反正你听也没有关系,你已经没救了。我们小孩子还有救,0-3岁是人类听觉奠定良好基础的时候,所有音乐家都告诉我们,要养成一个人的绝对音感要在3岁之内。什么叫做绝对音感?空气中的任何的音波振动的频度,他一听就能够分辩出来他的高低标准音,而且十个手指头弹钢琴,他可以分辨十个音符,清清楚楚,七八种乐器一起演奏,他可以听辩七八种乐器各别的声音,它位置强弱大小全部非常的明白,像这样子的耳朵叫做绝对音感。我们大人都以为我们还听到声音,其实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是非常的混淆不清,那你要培养这种强大的听力,在三岁之内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假如你在三岁之内没有的好好培养,大概很难有这种听力了,这是人生的大不幸了!日本有一个音乐家叫做铃木镇一先生,他注意到日本有许多的大人欧依桑、欧巴桑唱卡拉OK唱的不标准,叫做“音痴、音盲”的人他唱的特别的大声,他就觉得很奇怪:这些人明明唱得这么难听,为什么还唱得那么大声、那么勇敢呢?他根据考查结果,并不是因为他们嘴巴唱不标准,而是他们耳朵就听不标准。他们自以为他们唱得跟刘德华一样标准,所以就唱得非常的尽兴,非常的大声。他又去深入考查调查,为什么这些人声音会听不标准呢?哦,原来是他们在三岁之前是听老祖母唱不标准的儿歌长大的,所以一辈子的耳朵就坏掉了。那有没有改善的方法了?据说有,就拿每一个标准的音,让他听一千遍到三千遍,这个大人大概就可以稍微的纠正过来。你在他耳朵神经发展的时候,为什么不用最良好的声音来教他?为什么等到长大以后才用一千遍到两千遍的这种纠正、这种方式?谁还有这些精神、谁还有这些力气呢?所以好教的时候尽快教,不要等不好教的时候,你才来受苦,你才来尽力,这些努力都是白费的。
假如你孩子超过三岁了呢?也不要太担心,三岁到六岁还有20%的机会。幼儿园一定要天天用古典音乐来做学习的背景,一般人说幼儿园怎么听得懂古典音乐呢?这么高深的音乐!其实幼儿园他们自己唱歌跳舞是用儿歌,因为这是属于技术,人类的技术发展是慢慢的由浅到深的,但是人类听声音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所以现在很多教育的学者他混淆了这两种教育的理论层次,一种是供他用的,这叫做实用主义下的教育理论,他现在能够了解什么他现在要用什么,这是越小的时候用的越简单,但是并不代表他所听到的声音都要听简单的,所以很多家长认为儿童应该给他听卡通,应该给他听非常浅陋的音乐,你就混淆了两种理论,所以我们一定要分清理论的层次,该简单的地方简单,你不可以教一个三岁小孩唱歌剧,你不可能的,但是他一定可以听歌剧,他还可以听交响乐,所以千万不要糊涂了。
那你的孩子如果超过六岁了呢?还有机会,6岁到13岁人类的脑神经还有10%发展的机会。而且照中国人来讲,三岁虽然看大,七岁看老,但是大家都知道 13 岁之前的孩子总是心灵比较纯净的,或者说他的接受力是比较强的,6岁到13岁还有最后的10%的机会,那你一定会非常遗憾,如果你孩子在小学,你说10% 那我的孩子不是完了吗?人类的脑神经只要开发5%以上就是天才,据说爱因斯坦的头脑只开发了7%。所以你如果能够把这10%全部开发出来,那你的孩子就是两个爱因斯坦的聪明。
附录一:听十个月《论语》的胎儿
(见王财贵200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有一个在八年前我刚推广的时候,就来听我演讲。这个人是学西洋、学牙医的。一辈子都只读西洋的东西,但他听了之后,他自己觉得:小孩子要读,我也要读。……他从那时就开始读《论语》,后来他结婚了,他叫他太太也来听我演讲。他们两夫妻,每天早晨起来,先做功课:读半个小时《论语》,你一句我一句,感情好得很。然后他的太太怀孕了,照常这样读。这个胎儿就在肚子里面听十个月的《论语》。出生以后,相貌不凡,而且非常好带,几乎不费父母任何的烦恼。晚上从来不会哭,不是笨到不会哭,而是聪明得不需要哭。十个月的《论语》教育嘛。出生以后,父母亲照样读《论语》,这个婴儿就在旁边听。我刚才讲过,醒着可以,睡着也没关系,反正照听《论语》。等到这个孩子,一周岁会讲话的时候,他就会背《论语》了。1岁半就认识很多字,2岁就开始读书,……等到经过七年多,这小孩子5岁半了。他又见到我,他说:“我的小孩子使我很烦恼,因为他太喜欢读书了。”他现在读什么呢?读世界名著。5岁半,字太小,父亲不让他读。他就偷偷地读书,所以这个孩子读书的时候很紧张,听到父亲的脚步声,就把书藏在床下,说:“我在玩。”他爸爸说:“玩好,你赶快玩。”各位,如果天下的家庭,都是如此,我告诉你呀,天下太平了。
附录二:一定要替你的婴儿听古典音乐
(见王财贵2001年在深圳沙井镇演讲)
依照医学家研究,一个胎儿三个月~五个月就有听觉,这个时候他的听觉神经已经在成长,我们应该用最丰富的声音来使他的神经成长得更好,带动一切神经的成长,还有他的心灵最纯洁,所以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开始做音乐教育。
用什么音乐来做教材呢?用人间最丰富的声音、最优美和谐的旋律。最丰富的声音、最优美和谐的旋律合起来,我们可以说:“在哪里?”“在古典音乐上”,因为我们不懂音乐,我们只好用音乐家已经筛选过的、留下来的、最好的音乐来当作我们的教材。这些所谓的古典音乐,都是天才的作品,而且都是演奏家的演奏,这在古代只有皇宫贵族才听得到这种音乐。现在我们的社会这么发达,我们家里只要有一部录音机,都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接受贵族式的教育,接受这种优雅的绅士的教育。所以,怀孕的母亲,我拜托你,你一定要替你的婴儿听古典音乐,虽然你已经听不懂,你没救了,你的胎儿还有救。
你的胎儿如果来不及听,出生以后还有机会,而且机会更好。0~3岁人类的听觉神经发展60%~80%,也就是说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声音让他偶尔听到了,他的神经就长出突出,就长出等于是路线来应付这个声音,也来吸收这个声音。因此,如果有十种乐器一起演奏,他的头脑神经就长出应付十种乐器的神经,于是他的神经日加紧密。这个神经一长,不是只有听觉,乃是带动其他神经的成长。成长60%~80%,人类一生所要用的头脑,大概在0岁~3岁就已经几乎定型了。这个时候你不能够用什么其它教育,其它教育很麻烦。但是,人类的耳朵非常灵敏,二十四小时开放,最好是用音乐教育。音乐能够直接深入到他的心灵当中,而且开发他的头脑神经,所以中国古人非常注重音乐教育。两千多年前的《礼记》,他就有一句话说:“音乐感人最深。”音乐感动人,直接深入到他的心灵深处。还有《孝经》又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你要改变风俗,就是要让人心变得优雅,用音乐去教育最好。那用什么音乐呢?当然用优美的音乐,才能够移风易俗,因为所有的声音,都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心性的发展,成为他心性的背景。所以,假如你用优美的音乐,耳濡目染的结果,他的心情就优雅;假如你用不良的音乐,它也会影响他的心性。你不要说这个孩子现在虽然没有好的音乐教育,他还是那么可爱、那么乖巧啊!你要知道,他现在接受靡靡之音、暴戾之气,以后就变成他生命的背景,现在没有发作,到十八岁他就发作给你看。所以到十八岁,非理性控制不了自己,那一种暴躁的年轻人,都是他的父母亲0岁~3岁没有给他优雅的教育。
附录四:【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胎教相关问答】求教关于孕妇读经胎教问题
http://www.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24&topic=139&show=100
发帖人:blwgwi
我老婆怀孕已有五个月,从第三个月开始接触到读经教育理念,非常认同,立即买来相关资料并开始实践。目前我们已诵读老子50遍(每天一遍大约40分钟,计划在出生前读一百遍,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嘛),一个礼拜前开始转读论语,开始时读起来比较坳口,相信会越读越顺的(和老子一样)我们计划论语20章每三到四天读一遍,大约每天四十分钟左右(晚上睡觉前),请问我们这种读经胎教方式方法合理吗?每天四十分钟的时间足够吗?盼复!谢谢!
【黄奕回复】
我讲我的经验:
自己诵读的时间不多
但用 cd player听读经与古典乐的时间倒是很长
王财贵先生说,可以两台机器一起放
可以一试
我也喜欢录自己的声音给小婴儿听
在读经声音熏陶下的孩子真的很幸福
性情平和,脑部的刺激也够
而且非常简易方便
希望这样的意见对您有帮助!
【王财贵博士回复】
胎教是具有高度效能的教育,是影响一生的教育。以读经做胎教,是我认为最简易最有效的胎教。
在读经界,读经胎教所生的孩子,称为「读经宝宝」。
据我近几年所听说,读经宝宝有几个特色:
一,胎动平和,
二,出生后,性情平顺,母亲坐月子,孩子不哭闹,一觉到天亮。
三,相貌堂皇,眼睛明亮,手脚灵活。
四,见人就笑,人人爱抱,不怕生。
五,提早爬,提早走,提早说话。
六,专注力强,学习力好。
至于如何实施读经胎教呢?
黄奕最近刚生了读经宝宝。是较能知道方法的。但看其贴文,并没有讲得很详尽(是不是故意留一手,待查 )。
我近一两年演讲,几乎每场都说得很清楚,其实很简单,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培养天才,其法如下:
准备两架CD机,一架放古典音乐,一架放经典朗读。声音小小就好,以大声能听到,小声几乎听不到为准。
如家人要做思考之事,则关掉经典,但古典音乐不必关。
但经典胎教最最重要的要点是:二十四小时播放。当然,如家长意愿有闲暇,经典可由父母亲自读,不但父母长进,更可能增进亲子关系。如父母无闲,请多利用科技。
有人是用三架CD,一架音乐,一架中文经典,一架外文经典。
三种声音,会不会太多?可知道:我们的耳朵一时之间听到一千种声音吗?
读经胎教,是我们基金会成立以后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一直这样认为:那一个国家先普遍推行读经胎教,那一个国家将人才辈出而领导世界。如果世界每一个孩子都由经典中出生,吾人可预见这个世界的光辉太平。
但如今,只有有福气的孩子的父母先知道而实践了。
希望大家转知亲友。
附录五:【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胎教相关问答】再问读经胎教细节问题
http://www.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24&topic=143&show=100
发帖人blwgwi
尊敬的王财贵先生,谢谢您给我的指导,只是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想请教,也欢迎黄奕女士同我一起分享经验
1. 为何24小时播放?我和我爱人白天基本不在家的,难道不在家时也播放?2.另外,“以大聲能聽到,小聲幾乎聽不到為準”,是不是说声音小到只有凑近喇叭才
能听到的音量?我想如果声音再大点,时间长了会心生厌倦。而且,如果声音小了,这个房间勉强能听到,其它房间肯定就听不到了,会不会影响效果?音箱最好放
在哪个房间?
3.我用的是电脑音箱,有两个输入端口,能否一个CD机和一个MP3机同时输入这个音箱,叠加播放,或者用电脑的音频编辑软件将两者进行叠加输出成一个MP3文件(这样就可只用一个MP3播放机来播放了)?
4.古典音乐应包括中国古典和外国古典音乐吧,以前买过一张佛教的大悲咒唱诵音乐,旋律很优美,不知能否作为胎教音乐?会不会和儒家、道家经典相冲突?
给您添麻烦了,谢谢!
【王财贵博士回复】
敬答如下:
一,凡是教育,教人的教育,教的是生命(教的不是机器),则没有那么一定,只是把握一个方向即是。
二,所谓二十四小时,也是个尽量。如能在工作场中也播放,睡觉也播放,不几乎二十四小时了吗?
三,声音之大小,也不是一定的,大概以不吵到大人为准。
四,放那个房间,也不必一定,如不移动,则放在常在的那个房间,离开了时,听不到,也就算了。胎儿是很灵敏的,只要给予一点点的教育,就已经很好了。总比不听的好多了,比专门听流行歌的好多了,就好了。
五,当然,如能设备为每个房间都有音箱更好。
六,声音可能分开播比较好,但不得已时,也可以混音来听。记住:总比不听好,就好了。
七,你认为好的声音就是了,胎儿是不分国家民族的,当然,什么教也都是大人的虚妄分别而已。请务必记住:胎儿是聪明而灵动的,不像大人那么笨那么执着。(也唯有因为胎儿总是灵活的,我们人类才继续有希望。但切勿又把它给耽误了!想想,我们也都曾经是胎儿呢!)
【Kevin老师回复】
补充一点:儒家与道家经典与佛家经典也不是相互冲突的。每一家看世界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以至于学说产生歧义。一个学者应该兼容并包的态度去学习,以海纳百川的态度去学习。对于中国学问如此,对于世界的学问也应如此。中西学问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融的。所以对于婴儿的教育,不应拘泥于某家某派。 也先说明一下, 我又一次的只是就事论事.
不论西方还是东方, 目前的医学研究数据表明, 胎教不是把胎儿当作个体教育, 而是通过调节孕妇的情绪,再把这种快乐传递给胎儿,是胎儿健康的成长. 和古人讲的也是如此,不是教育胎儿, 而是教育孕妇.
每个妈妈都有这种经验, 如果孕期情绪上不稳定, 或者沮丧或者生气, 孩子很容易就减少或者干脆没有了胎动.
并不是每个妈妈都喜欢听经典朗诵, 喜欢听歌剧, 古曲, 高雅音乐. 硬逼着一个喜欢二人转的妈妈去24小时听古琴, 造成这个妈妈心理烦躁, 对胎儿百害无一利. 关键不是胎教的资料,而是通过胎教,妈妈的情绪如何.
所有的胎教有声资料不是超生波和宇宙波, 孩子可以听听就如何如何, 这也是那个陈教授的胎教理论最胡说八道之处.
流行歌曲怎么就不能听, 今天的昆曲是高雅了,放解放前那是下九流干的,再早些,就是淫词野曲儿. 从前的莫扎特就是在贵族聚会上给弹琴供人家取乐.
真心的建议MM, 这位王先生既然已经推广他的理论十几年, 不在乎再推广个十几年. 最好和国家有关教育机构,医学研究结构做个科研课题. 跟踪做读经胎教的孩子,和做读经教育的孩子做个十年左右的跟踪调研. 拿出智商和情商之类的具体数据比较报告, 这样更有说服力. 否则说话最好留有余地, 不要经常性的把这个丢掉把那个丢掉.
还是那句话, 大俗即大雅, 什么东西并非贵族了, 就要统治一切.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