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III 发表于 2009-4-9 14:1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古人的观点不是胎教,是胎养. 通过养孕妇从而来养孩子,其实这是很明智的. 我记得哪里看到, 胎教这个教育观念, 是现代才提出来的, 古时候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如果硬要说古人也胎教, 应该说的是中医方面对孕妇的养生观点。
DLIII 发表于 2009-4-9 14:1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是啊,所以这个题目应该叫养胎,而不是胎教,{:5_338:} 我比较爱钻牛角尖哈。。 咱们就别学术争论了. MM去仔细翻翻故纸堆吧,别光看字,也别光看一个学者的结论.
古代的胎教中的教, 和现代的教育两个概念. 古代多把胎教用于统治阶级, 甚至算日子受精就开始了, 为啥? 不是和现代一个意义, 胎教在古代是祈子民俗的一种. 有些传统甚至不是为孕妇考虑, 比如怀孕时不能看杂耍等等,这个人类生殖崇拜,中国的男尊女卑有关.
我们讨论的重点是胎教要做什么. 「子在胎内,随母听闻,因外象而内感」接触过中医吧,这是最基础的养胎论. 这个感字, 不是孩子直接感应,而是母亲先感,再传给孩子. 什么能给母亲带来欢喜愉快的心情,就要看什么. 而之所以对孕妇要求「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那不是要求胎儿, 那是要求母亲一个是在孕期保持良好宁静的心态,另一个是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将来孩子做个榜样, 言传不如身教.
但胎教也不是越过越好, 你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给孩子没完没了的听, 胎儿难道不要睡觉? 更要注意不能声音过大过杂, 以免影响孩子的听力. 本帖最后由 期待诗雅 于 2009-4-9 21:52 编辑
刚才本来想贴个附件,不想把帖给删了。楼上的说话主要是针对我开始的留言
“改名不用改。
《大戴礼记》中有
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缊瑟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太子生而泣,太师吹铜曰:声中其律。太宰曰:滋味上某。"然后卜名。上无取於天,下无取於墬,中无取於名山通谷,无拂於乡俗,是故君子名难知而易讳也;此所以养恩之道。
所以胎教二字最早就是出于中国古代。我在清华大学彭林教授的《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一书中”家礼“一章中看到该文的引用。中国自古就有胎教的理论。这是彭教授在清华大学讲课的笔记整理,有兴趣的朋友可找来看看。我扫描了但效果不好。ball008mm请过目。那段话也是回你的问话。
胎教就是中国古人提出的,到底是什么内涵,大家可自己理解。楼上的朋友这么有学问,为了迎合你提到的今天的胎教概念,不妨建议所有的古书里都把”胎教“改成”胎养“吧。
刚才本来想贴个附件,不想把帖给删了。楼上的说话主要是针对我开始的留言
“改名不用改。
《大戴礼记》中有
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 ...
期待诗雅 发表于 2009-4-9 21:42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从来不掉书袋. 能用中国话说明白的我不打外文,能用白话说明白的我不打文言文.
做人要厚道, 你要非说二十四小时的经典胎教是超声波, 能优生忧育.建议MM直接把研究成果给有关部门, 比在这里说给部分妈妈们好的多, 造福人类. 15# 期待诗雅
mm辛苦了,你这个回复倒是泛泛的讲到了胎教。但是我的意思是帖子的题目叫胎教内容却是养胎,我比较较真了,其实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帖子。养生的书我都爱看,古人养胎的要旨和平时练功修身是差不多的,只是胎教我还真没读到,所以很好奇的进来,但是看到的是如何修身养性,所以有小小失望。
感觉这里都是很有修养的jm,大家不要斗文字了,我们都是为了宝宝的教育和成长,至于谁懂的多或少,谁对或错,明白的人自会明眼,不用搞成古文大比武。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