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er 发表于 2009-2-23 01:21

看到第十八集,越来越感觉这不是双面胶的姐妹篇,更像是金婚的缩略版银婚,但缺点越来越明显,
那就是时代变化不明显,恢复高考是78年,二多子当年降生,那么当故事发展到18集时二多子还没上学,
那就该是84年前后,84年什么样,全国各地肯定不一样,但故事发生在省城,我想应该不会很差,
至少能跟上时代,当时邓丽君已经火过了,唱的都是很流行但也不离主旋律的歌,比如说当时有一首歌,
就唱道--深圳香港你来我往穿上新衣裳,洒家的弟弟有一顶有时代特色的太阳帽,帽沿下有一太阳镜,
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决定是否撩起来,帽子上贴着深圳二字,圳字我就是通过这顶帽子学会的,呵呵,
再以前帽子上一般都是不写字的,顶多是皮包上印着上海或者北京这类字,但在片中却感觉不到时代的变化,
可台词却以提前进入网路时代,假如说大学是有围墙的,变化慢或者知识分子老土,我看也不对,
那个时代学校确实很纯朴,但也仅仅是和现代比,那时操场对外不收费,学生没有打工的,
老师穿着也很朴素,不过市场已经开放了,经济也已经搞活了,老师赚外快很方便,别的老师咱不谈,
就说英语老师,应该是最先富裕起来的,比如可以给人当翻译,翻译信函或者资料都很来钱,
帮忙作谈判翻译或者接待工作也经常有,还有就是外派进修之类的,也是大包小包往家带东西,
灵活的还可以自己利用语言优势和外商谈生意作高级二道贩子,好一些的成了洋买办,
剧中王贵给人的感觉是怎么看怎么像中学老师,因为大学老师接外面课的几乎没有,
有也是教公共课的那种,英语老师就是出些不入流的书都比外边兼课来钱,
这些问题我想凡是有在学校大院里成长经历的人都很熟悉,所以我猜,编剧们可能欠缺相应经历,
而且主编人员阅历有限,那个网友六六年纪也不会很大,否则不会即写那个时代的故事又描述得很模糊,
我想六六可能是70后,大体74年出生,以后的剧情可能会更精彩一些,因为自己的经历更多一些,
不会像道听途说来的那些,描绘起来那样苍白,毕竟很多东西有了自己的感受内容会比较深刻,
另为海青挺适合演富起来以后的中国妇女,演老一辈表情不到位,因为一个时代人有一个时代的表情,
她的表情是中国人有钱买房买车以后才有的表情,这一点沈傲君就比她有优势,毕竟是70后,
日常生活观察自己的长辈就能有相当深刻的印象,演起来也差不多,
林永健的王贵跟50年代的大庄没什么差别,虽说才看到18集,但感觉和金婚有相当差距,
勉强算是银婚吧,我想这部戏会受80后观众的欢迎,因为台词已经现代化甚至网络化,
没什么听起来别扭的,反正80后也对那个时代印象不深,想象空间就交给剧组随便塑造了,
海青比沈傲君更符合现在年轻人的想象,能够成为模仿样本,不信大家把行头道具给她换了,
台词不用变就是现代都市戏,希望不要出现装成老大狼的宋丹丹或者今年元霄晚会长胡子的蔡明,
呵呵,继续看继续侃{:5_387:}

yonne 发表于 2009-2-23 12:24

还满好看的。。。

Getback 发表于 2009-2-23 13:31

我不太同意weder的某些观点。
首先,我并不认为这部剧是什么金婚的缩写版或者叫什么银婚。因为尽管故事的脉络跟金婚有点相似,但这部剧并不是像金婚那样一集一年的那么清晰的在记录那个年代。特别是到了24集以后,时间跨度是比较大的。我觉得这部剧重点是在讲两个并不相爱的人,因为历史或者说是时代的问题结合了以后的种种磨合。其实,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跟各种各样的人进行着反反复复的磨合!
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爱情并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最终的婚姻。婚姻也不都是有爱的根基。这就是人世间的不如意,就是多年以后,你回忆着甜蜜的初恋,还意犹未尽的根源。。。但,那种初恋的滋味,只能留在心间,无法再次剖析出来,一旦赤裸裸的拿出来,就会被时间所氧化。。。遗憾,无奈,擦肩而过。。。这些才是这个剧要表现的。而且最终它也告诉我们,像王贵那样爱着安娜,让安娜成了一种依赖与习惯以后,其实安娜也会同等的回报他的。事实证明,多年以后,一只脚要跨出婚姻的安娜,及时的醒悟了,及时的将脚收了回来。
当然,我们觉得它有金婚的影子,是因为剧中的故事,比如婆媳之间的矛盾,比如有个年轻的女同事爱上了男主人公,再比如女主后来也有男的来追求等等等等。。。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婚姻,不都如此吗?充满了各种矛盾与诱惑?幸福是相同的,不幸却是各有各的不同。
至于结构和脉络,我倒并不介意它的跨度。因为我们不可能每部都要求像拍编年史或者传记回忆录式的,那就不是电视剧,成纪录片啦,哈哈。。。
再来说说一些细节。这部片之所以我看着很亲切很有感受。是因为我跟剧中的安安差不多年代出生。加上这部剧的城市戏部分都是在武汉拍摄的,很多场景我都特别熟悉。东湖,湖滨路,193干休所,武汉大学,武汉六种那边,是我一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所以看着分外亲。解释一下,武汉大学坐落在珞珈山。校区和外界的公共居住区还有教工区在80年代初期真的是有围墙分割的。做学问的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太正常不过了。我们不可能要求那个时代的校园大喇叭里天天放着甜蜜蜜吧?那时候能听上这些歌曲也都是偷偷在宿舍听听而已。更何况,没有谁规定,放个甜蜜蜜就表示时空跨域到了80年代初期吧?不一定每个剧都要那样去表现的。
那个时代,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那样的城市能强烈的感受改革开放之外,像武汉这种中部城市的的确确是到了80年代后期才有了灵活的经济空间。比如大学老师出去代课,赚外快之类的。。人家王贵其实很早就公派出去赚外快了嘛,后来不是又有一次机会吗?只是他没竞争上嘛。。。至于你说大学老师不代外面的课,太主观了。呵呵。。。我舅舅就是武大老师,也是教英语的,当时他还是市教育局相关的科研员。那时为了家里能多挣点钱,大学里夜大和成教的课,他都是要去代的。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那么苛刻的去把现实和剧中一定要一一对等,那样好累吧?毕竟它只是一个作品。
至于主角,我依然因为喜欢海青和林永健这两位演员,所以比较偏私的觉得这部里面他们演得都很不错。海青因为自身长相的原因,所以显得很洋气。。但别忘了,剧中要的就是那么一个小姐身子丫头命的上海出身的大小姐!所以我觉得她把这个神韵演出来了。老年以后,她的扮相其实还是有老太太的感觉的,特别是有一场戏,她和王贵去跟踪他们的女婿那场,我觉得从她走路的样子来看,演得还是很不错滴。但不能看她的脸,因为看了还是觉得她年轻,呵呵。。。不过老人应该有的耷拉眼,皱眉头,动作迟缓这些最基本的,她还是把握了。
至于林永健,我觉得前期的憨厚淳朴农村样以及后期他当上系主任院长后慢慢散发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味道还是体现了的。他的老年时代明显比海青演得得心应手,还是经验的问题。
啰嗦多了一点,大家别介意哈。希望看了的都各抒己见侃侃嘛{:7_433:}

Getback 发表于 2009-2-23 13:35

发几个天涯上武汉的网友提供的当时剧组拍摄的照片,哈哈。。。这里有老乡么?看看能不能认出这里都是哪?











Getback 发表于 2009-2-23 13:36













姽婳将军 发表于 2009-2-24 14:46

本帖最后由 姽婳将军 于 2009-2-24 14:48 编辑

我看到第七集了, 那个婆婆真可怕。。。还说哪个老婆不挨打。海清演吵架演的特别顺{:2_227:}

Getback 发表于 2009-2-24 14:54

我看到第七集了, 那个婆婆真可怕。。。还说哪个老婆不挨打。海清演吵架演的特别顺{:2_227:}
姽婳将军 发表于 2009-2-24 14:46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旧社会的,或者农村的婆婆很多都那样吧?呵呵,猜的,没见过,但头一次看见有人可以唱着河南梆子来骂人啊,厉害厉害,对那个婆婆我是超级崇拜,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哈哈

话说我还特别特别爱看海清的吵架斗嘴的戏,过瘾啊!{:4_290:}

weder 发表于 2009-2-24 18:02

本帖最后由 weder 于 2009-2-24 18:15 编辑

奋战到今天下午16点16分忠于把32集全部歼灭,大快人心啊,
感觉22集以后时间不再停止,相反过得飕飕的,22到25一下子过渡到80年代末,
还没等洒家适应26集又连续翻了几个筋斗,一下子飞到98,然后是00,06,
没这样的,太玩儿赖了,观众眼巴巴的等着看青春期早恋的单元,结果此处按下不表,
然后又删除5000万字,上个厕所的工夫,女大72变,直接变成人妻了,
难道这十几年最灿烂的光阴就真的没有故事可讲?莫非编者在刻意躲避着什么?
是怕影响现在家庭生活的安定还是怕相关人等看得明白乱了心弦?
总之这几跳太过于唐突,没做好铺垫,就好像倚天屠龙开头,何足道慨叹声还没绝迹,
镜头一转张三丰就已经须发皆白,金庸这样写是为了给读者留下适当的想象空间,
同时并没有错过主角精彩的那部分,可是王贵一家老小都是重要人物,
又都是王贵安娜革命婚姻走向幸福的见证人(跟耶和华的见证人无关);
这十几年舍得没有道理,真得没故事吗,我不信,要知道80年代末到世纪初这段时间,
是中国历史上跌宕起伏的重要瞬间,任何家庭都经历了N多,六六不会留着再写双面胶外传吧,
顺便说一声,那个成年二多子好像就是北影今年招生时门口的那个协勤;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本人前些天发的老帖;这个人虽丑但算是有特点的普通人;适合的角色很多;
日后要注意观察他的走势;还有那个成年安安;长得挺喧腾的;跟两面儿发赛的,
练愈加那段体型还可以,跟银丝卷一样软软,安安丈夫是海青的双面胶原配,
演员又当媳妇又当妈的真不容易,这戏拍来拍去总是那几个熟脸,弄得跟港台电视剧一样,
回头内容别再串了,就跟炊事班的故事似的,叫着叫着叫出展堂来了,
还有就是台词进入80后期就明目张胆的时髦起来,而且还是大段大段的引用网络哲学家的名言,
本来挺好的剧情最后整成Google-Uni的学术报告了,
看到后来感觉这个可以作为婚姻家庭版的网络课件,供有闲人攻读学位参悟人生,
故事总得来说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看完了虽然也会感觉很通透,但没有金婚那种,
看后自己也跟着共沐余晖温馨从容的感觉,另外剧情发展时快时慢,很多地方一带而过,
交代不细,而且多少有点儿头重脚轻,外加千里黄河豆腐腰,所以整部戏用力不均,
全景婚姻无论如何都是大戏,要拍过瘾了怎么都得50集,真要是那样又会拍成山寨版金婚,
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呢,留给电影人去解决吧。
再说些小问题,第一个,我觉得有时代特点的元素注入得不够,不仔细看根本感受不到,
这倒不是说进入80年代了就要放邓丽君的肥咪咪之音,但起码应该是那种有强烈代表性的,
又容易让大家捕捉到的元素,比如说十几集的时候有个镜头一晃,有些观众可能就回看到,
在架子上放着一个玻璃罐头瓶,内插若干筷子,这个道具设置得不错,但不一定所有人都看得懂,
而且不易捕捉,喝口水的工夫就闪过去了,有效性差,这时候声音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不管你是在嗑瓜子还是在夹菜,耳朵都闲着,这时可以听剧情,假如加入些排球女将的插曲,
或者让世界充满爱之类的歌,能让大家明确感受到所处年代,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激发大家的想象,
其实很多人看电视电影不是在看演员表演,而是在想象自己的那些故事情节,所以说一般来讲,
以个人基本是同时再看两部戏,一部是别人导的,一部是自己导的,导演或者编剧应该尽量为观众,
提供适当的想象空间想象资源,这样不仅不会破坏编剧自己的表达,同时还能让观众记忆深刻,
感慨万千,因为有足够的刺激,这就是和金婚剧组的差距,赵宝钢那帮人就深谙其道,
从中也能看出专业的就是不一样,注入的刺激恰到好处。
第二个就是广告,平安保险的广告真是做得太恶心了,没办法剧组跟钱没仇儿,呵呵{:5_387:}

weder 发表于 2009-2-24 21:21

《王贵与安娜》的缘起(自序)
六六

连载:王贵与安娜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六六


  文章的缘起是想说一段婚外恋。

  我开始想写一段自己熟知的婚外恋。

  整天在网上看见谁谁又挣脱婚姻的枷锁出墙了,谁谁又扔下老婆(老公)和孩子去追求幸福了。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日积月累,是一种沉淀,是一种过往生活的堆积。我在试图用我的第三只眼睛看幸福。同样的故事,同样的对话,发生在不同的夫妻身上,因为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的结果截然不同。

  幸福是一种感觉,你注意到其中细如发丝的微小眼神,你忽略了无心的过错,你放平了生活好像舞台剧的心态,只如喝茶般慢慢适应由浓烈到随和、由刺激到不经意的一缕微甜,你就会觉得幸福。

  曾有一段,我和所有的妻子一样,试图改造我的丈夫,想让他按照我心目中老公的样子发展。我还读了很多书,我觉得自己很聪明,凭我的努力,就不信收拾不了他。

  我指责他的生活习惯,我指责他不努力工作,我指责他对生活态度的随意,我指责他对我的不上心。诸多指责的累积,造成了我们之间的巨大隔阂,两个人不能在一起坐下来超过十分钟,不然一定是不欢而散。

  我把生活当成电影电视上放的一样,主动制造了很多悬念,常常处于高潮状态,等待下回分解。争执激烈处还拳头相向,刀光剑影。

  几次我都将分手放在口边,或者他将分手放在口边。冷静下来,觉得又舍不得。这一分,就将过去的好几年的生活抛在脑后,仿佛割断了历史。生命中好长一段成了空白。

  后来想想,分手我都能接受,我还不能接受他的什么?我决定冷战,以理性看他表演。真处在分手边缘,经常出乎意料地发现他的爱。

  他也以为我们要分开了,所有的关怀都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为了刻意讨好--既然都要分开了,为什么不留点好印象?

  他从不说爱我,却知道我怕黑,每次上楼前先冲进去拉亮路灯。一起出门的时候我注意路两边的服饰,而他却留心哪里有厕所。因为我肠胃不好,一旦有感觉,是一刻都忍不住的,他总是很细心地马上告诉我附近的厕所。这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习惯了。

  他有时候会忽略我的感受,并不去在意我的那些莫名其妙的风花雪月。在他,这纯粹不可理喻:至于为部电影眼泪成河吗?至于抱着只小鸟感情澎湃吗?

  但在我遭遇人生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总是非常坚定地站在我身边,告诉我只要有他在,我就不会是这世界上最糟的人。相依为命的感觉也不过如此吧!

  我常寻找自以为的爱情。因为我喜欢被宠被爱的感觉。我的确找到过我以为的爱情。我很喜欢那个飘渺的男人,觉得对他的感情比对我身边这个强烈多了。我甚至想抛弃这个家跟他走。结果他说:"你爱他要多过我,只是你并不觉得。"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为什么我却像个瞎子?

  我现在过得很随意,自己想怎样就怎样,也给他同样随意的空间。即便他把脚都翘到我的眼睛跟前了,我也视而不见。即便他喝汤的时候呼噜呼噜,我也觉得声音自然。即便他的烟灰弹得满地,我想擦就擦一把,不想擦就任由它随风吹散。即便有时候他很懈怠,我也觉得随他去吧!

  人是人不是神,就那么短短几十年,干吗要把家搞得跟牢狱一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现在相安无事,有时候还很快乐。

  看过爸爸妈妈的爱情生活。从不爱到爱到无法分开,越老,两个人的手牵得越紧。

  两个不相干的人到最后都能变成血亲,为什么我们曾经深爱过,还要分开?珍惜你现在拥有的,多检讨自己,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别人,少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其实幸福根本就不曾离开。

weder 发表于 2009-2-24 21:23

第一章 感谢外婆(1)
六六

连载:王贵与安娜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六六


  王贵原本应该配家里的远房表妹李香香。不想共产党给了贫苦农民王贵深造的机会,尽管王贵高考的时候数学吃了鸭蛋,但凭着傲人的英语和语文成绩,堂而皇之地进了省城大学的外语系,主修英国文学。

  那时候安娜是落魄的凤凰。刚下放回来,坚持着没嫁给村长的儿子,没和群众打成一片。调回城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六七的大龄女青年了,被分在省城的皮革厂做了一名臭皮匠。

  安娜原本不信命,但经过几年上山下乡的洗礼,她已经彻底成为宿命论者。当年她在省城里是科技大学预科班的班长,满脑子就是当科学家和出国留学的梦想。没想到毛老先生一句话,就把她一生的理想葬送了。她觉得自己的命如同一架滑翔机,从出生起就在走下坡路。她小时候是有奶妈的,在大上海被黄包车拉着看包厢沪剧。沪剧界响当当的头牌花旦是她的小奶奶,给她爷爷做小。她家以前在上海有一栋大洋房,她和姐姐住在顶楼一间尖顶、有半圆阳台的欧式阁楼上,和叔叔婶婶们的孩子一起跟奶奶生活。妈妈则每天招三姑六婆打麻将。这些都是听她妈妈我的外婆讲的,她自己已经没什么印象了,只记得自己曾经有一件白纱软缎的衣裳。

  不过幸福的回忆总不久长,余韵是颗泡泡糖,还没咂出甜味就过去了。没多久安娜就跟着爸爸妈妈到安徽那个穷地方支援建设。她常说,这都是命啊!当年很多人往香港台湾逃的时候,她爹已然在香港混上了一官半职,却因舍不得上海如花似玉的老婆和几个伶俐孩子,硬是逆流而上回了上海。于是也省却了一段两地分隔的日子,要苦大家就苦在一起,不必挨到90年代才能去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里寻亲。安娜每每看到电视里"刘老先生寻找失散多年的女儿,他是1949年去台湾的,当时女儿只有两岁……"的时候,就感叹爹当年还不如带她去了香港算了,现在再回头寻找她姐姐,也不会有我们这两个讨债鬼。

  安娜到安徽的时候才十一岁。想当初,那里穷乡僻壤,连个正经砖瓦房都没有,街上稀稀落落没几个人。她非常怀念上海的小笼馒头和鳝糊。如今牛奶是吃不到了,反要自己种菜。安娜每天把一马桶的粪抬去菜地的时候,就开始恶心,幼小的心里自然而然地埋怨新社会。安娜的抵触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是刻骨铭心的,是到死都不会原谅的。她的口头禅就是,要是没有新社会,我怎么会到安徽来?要是没有新社会,我怎么会下放?要是没有新社会,我怎么会跟了那个乡巴佬王贵?安娜的妈妈倒是随遇而安的很,到哪里都是个家--以前做大户人家的太太,她就安然地由佣人伺候着,后来穷了,她也非常适意地下厨房。老头子被贬安徽,她原本可以和一群小孩子留在上海,但她毫不犹豫就跟来了,连上海的那种漆红漆的木箍马桶都一起带了来,摆定一副要扎根的样子。事实上,安娜的妈妈的确是扎根了,以前在上海的洋房里共生养了九个,到了安徽的草棚又再接再厉生出了老十来。安娜是老六,是妈妈当时带来的老大。娇小姐从天上到地下,开始承担保姆的责任-- 替妈妈带孩子。

  安娜骨子里十足的小资。即便穿着短两寸的衣服,即便吃着榨菜炒青菜,她也会把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她给妹妹扎冲天辫子,并且穿上妈妈仅剩的一件水红色高档旗袍在镜子前扭来扭去。她看的书都是不合时宜的,是被时代批判的。什么《红与黑》啊,《牛虻》啊,《哈姆雷特》啊,还有《安娜·卡列尼娜》。她常发的哀叹就是与安娜同病相怜,她唏嘘的就是安娜最后毅然决然奔向火车的壮烈。最动人的死法,就是一头撞向火车、四分五裂的不妥协。

  高中的时候安娜遭遇了她的初恋:高大英俊的涡轮司机,她的同班同学,也是一个会拉小提琴的小资。那个涡轮司机好像更不幸。父亲以前是蒋光头的贴身医生,留德回来的。只因陈果夫看中了他美貌的老婆,就很恶毒地将他和孩子扔在了大陆,席卷了他夫人而去。两个同命人在一起擦出了倍儿亮的火花。涡轮司机甚至教安娜德语,相约大学毕业后一起到德国的歌廷根大学去读博士。只可惜十年浩劫把两人原本读博士的时间都拿去种地放牛了。在安娜皱着眉头用手团着牛粪、烘干了当过冬柴禾的时候,涡轮司机正在山间的水田里噼里啪啦使劲儿地把蚂蟥拍出小腿肚子。

  安娜回城的时候,第一次觉得以前憎恨的省城竟这样可爱;和乡下的煤油灯比起来,这里的电灯像个小太阳。她早已忘记了大上海的霓虹灯。

  安娜进厂当学徒没两天,厂里人事科长就很有私心地将自己的表侄子介绍给她。原因是安娜在一群刚从乡下出来的老姑娘里出类拔萃,皮肤雪白,说话儒糯,相貌嗲得像周旋。安娜到现在还跟我说:"我是害怕周扒皮报复我,如果我不跟他侄子谈,他就不给我转正。"王贵的表叔就姓周。

  安娜看王贵第一眼就打退堂鼓了。安娜一直嘲笑王贵是"相貌堂堂的天蓬元帅"。王贵因为是我爸,我一直不觉得他难看,魁梧敦实,很气派嘛!

  安娜看王贵学英国文学,就跟他侃起了十四行诗。谁知王贵对这很不感冒,王贵最喜欢的是河南梆子,可以一个人又扮男又扮女唱一整台。安娜当下心就凉了半截。王贵的审美观点坚持了三十年不变,到现在还是喜欢听梆子和豫剧,后来洋气一点了,就喜欢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能把"美酒加咖啡"整曲连过门都不落地唱下来。每当安娜在家听施特劳斯的时候,王贵就说弹棉花的又来了,那算什么呀,连个歌词都没有,怎么记得住?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大家看《双面胶》的姊妹篇《王贵与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