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i_dong
发表于 2009-7-8 10:20
国内有些做法确实矫枉过正了。这也难怪,因材施教本来就是个难题。功利心再掺进去,更是一团浑水。
现在这个功利至上的时代,力挽狂澜的人必须要有说服力才行。悲天悯人还是淡出超然,救众生于水火还是在吊灯上笑看众生,和个人的学识没什么直接联系。说到底我们只能做浪潮上的水花。
所以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做。我一直在想蒙特梭利说的一句,孩子从事什么职业偶然性很强。如果一直淡定,那么结果如何也就不重要了吧。
豆娘 发表于 2009-7-7 22:48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5_377:}
很多事情当你改变不了的时候,超然面对不失为一种解脱。但是我还是梦想,有一群家长和老师是怀着以人为本的想法,可以试图去逆转这个潮流。
从私心来讲,现在我的孩子还在德国。但是哪一天我们回中国了,她也可能会接受这样的教育。或者再大一些,她要和这样教育下长大的人一起工作合作。到那时候她会受到怎样的冲激,我是很担忧的。
从大了讲,自己也是为人父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哪怕那是一个孩子。听到那么多孩子被“折磨”,我还是很愤怒的。
我认为这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应该去做。但是自己是不是有精力,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效果,这才是我考虑的事情。
孩子从事什么职业,学什么专业,我本来就觉得无所谓。只要她喜欢,这就是最好的职业。但是不代表我不在乎她的成长,不代表我听之任之。
可能我写的帖子太超脱了,给妈妈们造成了错觉。我在某方面是很“宠”孩子,在某方面却是十分严厉。
比如前天,晚饭都准备好了,月月刚坐上高椅,就看见柜子上我买的Wuerstchen,要吃。就是那种小的Bockwurst,吃之前得拿热水烫一下的。
我说,我们吃饭了,今天饭已经做好了,如果你一定想吃,可以明天吃。
月月不肯,开始哭。
我把她的碗拿走,告诉她,不想吃可以不吃,但是要吃只能吃今天做的。
然后我就和她爸爸一起吃饭,两个人有说有笑,还故意说,今天的鱼怎么那么好吃,今天还有番茄蛋汤,等等。
她哭了2分钟,突然不哭了,很冷静地告诉我:“吃饭。”
这顿饭吃得又好又快。{:5_387:}
beini_dong
发表于 2009-7-8 10:25
前面我就想说这个怪圈了。家里一个亲戚是幼儿园园长,想推行宽松教育,但是遭到家长们的反对,意思是别人的孩子都在幼儿园学这个学那个,自己孩子不学到了小学就落人后面了。不知道当初谁想出那个“不要让孩子输 ...
himmelblau 发表于 2009-7-7 22:58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5_377:}
我推荐池莉的“来吧,孩子”。
一直写到她的女儿出国,是她自己育儿的心得。
我还是很佩服她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自己的做法的。
hmmer
发表于 2009-7-8 11:18
我儿子4岁多,他爷爷奶奶整天的就是嫌我们教育的少(文化方面),但是来了以后发现孩子很懂事,小小的样子却能讲通道理了,又很满意。我觉得孩子上学前主要是教做人,鼓励自信心,有了这些还怕他不自主学习吗?
xiaobaigou
发表于 2009-7-8 15:14
在这里学习到很多
yueyuan
发表于 2009-7-8 20:51
{:5_377:}
我推荐池莉的“来吧,孩子”。
一直写到她的女儿出国,是她自己育儿的心得。
我还是很佩服她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自己的做法的。
beini_dong 发表于 2009-7-8 11:25 http://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本书我在网上看过,一个母亲的爱心是苍天可鉴,能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教育方法实属不易。不过她最后不也是用她女儿的成绩,和考入英国某校作为教育成果的展示吗?不是说明她也很重视分数这些东西吗?还看到有些负面评论,说网上是删节版,原文中她曾经为了女儿考重点中学去找市长走后门。。。当然她能把这些写出来也是有勇气的。
yueyuan
发表于 2009-7-8 20:58
国内的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不能只怪父母或教育部门。整个国家都处在一种急功近利的状态,很多人还在苦苦求生存的情况下,谁有闲情去关心自己的情感世界,自己心灵的需求?这只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当所有中国人都能达到西方社会的生活水平,不再为温饱忧患,自然会慢下脚步来,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包括精神生活。
yueyuan
发表于 2009-7-8 21:07
最后关于早教我觉得没太多可争论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本来就不自觉地跟着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走,每个父母每个时期对孩子期望不同,教育方法也不同。正如有人说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我们做父母的在白纸上作画,虽战战兢兢,也只好尽自己所能了。
想到最近看Eltern杂志上的一句话:Natürlich wächst Gras nicht schneller, wenn man daran zieht. Aber gießen sollte man es schon! 也算是我的观点吧。
beini_dong
发表于 2009-7-9 09:16
这本书我在网上看过,一个母亲的爱心是苍天可鉴,能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教育方法实属不易。不过她最后不也是用她女儿的成绩,和考入英国某校作为教育成果的展示吗?不是说明她也很重视分数这些东西吗?还 ...
yueyuan 发表于 2009-7-8 21:51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本书我看的不是网上的版本,而是我的老父老母每天从新民晚报的连载上一张张剪下来,再托朋友千山万水地带来的,中间似乎还缺掉了几篇,看得不完整。但是对我的含义比一本普通的书更加深远是肯定的。
从她的文中,看到了自己小时候成长的影子,体会到了当时自己父母的不易。
不想为她辩解,也不认识她。但是作为一个例子,即使是从小进行宽松教育的,也不见得达不到普通人“好”的标准,我觉得可以给人启示的。
再者我自认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做的不见得比她好,所以我没有权力去批评。
最后让人深思的是,这个环境是如何造成的,是不是可以改变,从而让父母家长孩子都少些压力。
beini_dong
发表于 2009-7-9 09:31
国内的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不能只怪父母或教育部门。整个国家都处在一种急功近利的状态,很多人还在苦苦求生存的情况下,谁有闲情去关心自己的情感世界,自己心灵的需求?这只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当所有中国 ...
yueyuan 发表于 2009-7-8 21:58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不是一个我们就可以牺牲一代甚至几代孩子的快乐童年的理由。
在中国也不是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才过度早教的,而更是一些家庭小康以上的孩子。这些家庭完全有能力去更关心一些物质以外的问题。
再看看马斯洛夫的需求金字塔,经过修正现在认同的也是并不完全是物质决定精神需求的。
himmelblau
发表于 2009-7-9 09:38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