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号外: 帮新红雷算算帐!! 转贴自天涯
本帖最后由 doppiaw 于 2010-9-13 15:58 编辑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2235326.shtml
[灰常点评]规划员K掰谎记:新版红楼梦赔钱了?让我们来看着账本说真话!!!!!!!
作者:南唐清风发表日期:2010-9-10 17:46:00
掰谎记:新版红楼梦赔钱了?让我们来看着账本说真话
-------------------------------------------那啥,大家说太长了,费眼神,那咱就把全文给分了一下段啊.另外把该楼主替红雷算的帐贴一下.(可见于20楼.)-------------------------
投入部分:
1. 新红的三家投资方拿出了4500万投资款
2. 荣信达拿出了1300万的垫资款(拉赞助、自己垫、欠着应付款项等等)
3. 总投资额为5800万
收益部分:
1. 电视台和网络发行收入:6500万(已入账)
2. 其他商业收入:2000万(已入账)
海外发行收入:1000万至2000万
音像版权收入:未知
合计:9500万至1.05亿 + 音像版权收入
备注1:投资方或荣信达已入账的收益为8500万,即使款项未收到,但已计入应收项目
备注2:收入8500万,其中可能还需支付税金、佣金、宣传费用、管理费用,但比例有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红的投资收益数据:
1. 目前值:投资5800万,收入8500万,毛收益率46.55%
2. 保守值:投资5800万,收入1亿,毛收益率72.41%
3. 乐观值:投资5800万,收入1.5亿,毛收益率158.62%
新版红楼梦赔了吗?投资5800万,收益可达1亿到1.5亿(目前已经收到8500万)。
就好比投资100块钱,已经收到146块,未来最多可能受到258块。
这样赚钱的生意,居然说自己赔了? 本帖最后由 doppiaw 于 2010-9-13 16:19 编辑
新红雷的所谓《成本收益图表》
作者:瓷甃 回复日期:2010-09-12 12:24:21
杂志“成本收益略表”错误原因分析:
左:总成本,右:总收益,差额是新红的净收益(用来力证”我们穷,没赚什么钱“)。但是这个表偷换了一个概念,就是左右主体并不对应。
左方主体:三家投资方 + 博宥集团 + 山西大运
右方主体:BTV广告收益(三家投资方)+ 首轮电视台及网络收益(三家投资方)+ 海外发行收益(三家投资方)
问题是:博宥集团 + 山西大运 的收益并未计入(服装、道具、头饰、纸板读物、游戏开发等带来的收益 + 代言所带来的收益)。
这个表的本质是将多方的投入合为总成本,但是只将一方(即三家投资方)的收益作为总收益。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卖鸡蛋的和一个卖大米的合租了一家店,计算成本的时候是两个人的成本合计,计算收益的时候却只算了卖鸡蛋的收益。
而K大的意思是,既然右边只计算了一方(即三家投资方)的收益,则左边算成本时就应该只记一方(即三家投资方)的成本。 第二波!!!
《揭秘篇之二》
作者:规划员K 回复日期:2010-09-11 17:07:29
话说,在本贴的开头,我给大家拆穿了新红团队以“成本”混充“投资”,人为降低投资收益率的把戏。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没解决:她们为什么要耍这个把戏,吹这个牛?
本来新红就算拍得再烂,它挣钱多少还真事是他们自己的事儿,我们也没理由揪住不放。
关键是他们一方面在制作成本上报了一个天价:236万/集,空前绝后;
一方面在投资额上做文章,故布疑阵,要让大家相信他们亏了本、赔了钱。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作假账,少缴税?NO,NO,NO。这里面另有文章。
当初投资方找到荣信达,签订一个“承制合同”。规定投资额5000万,不多加一分钱。
然后荣信达就是“天下头号傻瓜蛋”,发现预算不够,自己白垫了7000万;将来分红还占不了大头?
三家投资方也就那么笃定,不再投钱;也不担心荣信达万一找不到钱,然后整个项目搁浅,5000万投资打水漂?
得了吧,谁比谁傻多少,投资方和荣信达都精着呢;他们配合起来演了一出大戏,就等着真正的傻瓜蛋上当呢。
这个把戏的关键,就在于新红的真正制作成本上。
投资方给了荣信达4500万,让他们承制50集电视剧,而且多不退、少不补。
那必然是两家共同达成的一致意见。
投资方不傻,不会高估预算;但是他们也不可能太低估预算,因为承制方也不傻,不会垫钱。
荣信达呢,在圈内混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估算不出新红的真正成本。
所以,每集90万到100万,是双方都认可的制作成本水平。
这也和其他业内人士估算的数字差不多。 作者:规划员K 回复日期:2010-09-11 17:08:31
那么拍摄过程中,成本真的增加了很多吗?投资方和荣信达都估计失误?
错,错,错,荣信达大声嚷嚷“预算不够”,是一种刻意的表演;
投资方默不作声只是配合演戏罢了。
因为荣信达真正愿意接下这个项目,所看到的赚头并不在这5000万的投资内;甚至也不在未来的收益分红。
她们看中的正是投资方的一项特别授权:可以用新红的名义跑赞助、拉广告、卖冠名权和周边产品的开发权。
荣信达拥有这项特别授权是毋庸置疑的,这从李小婉大姐天南海北地拉赞助就可看出来。
这项收益是荣信达真正的“摇钱树”、“聚宝盆”,因为凭着“红楼梦”这个金字招牌,她们还怕圈不到钱?
原本荣信达是不必在制作成本上作手脚的,因为“节约归己,浪费自补”。
不存在忽悠投资方做“冤大头”的可能性。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荣信达要捧着“红楼梦”的金饭碗去全国“化斋、求布施”;
她们总不见得说:“我们拍摄成本倒是够了,只是贫尼来化些银子,因为想大赚特赚。”
虽然多数赞助商、广告商本身是看中商业回报才掏钱的,但是这面这句话未免太刺耳。
因为化缘神尼的口风就变了:“实在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文学瑰宝《红楼梦》。”
“现在贫尼等为了重塑《红楼梦》金身,已经山穷水尽;万望您行善施舍。”
就像现在的庙宇一修便是十几年,材料工钱永远都不足,因为一旦“足了”,又用什么借口去请善男信女“布施”呢?
于是,金子、银子便哗啦哗啦地进来了,荣信达惠而不费;
神尼带着小演员们东奔西跑唱堂会,忙得不亦乐乎,还美其名曰“为新红募集成本”。
赞助费和广告费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成本嘛,那5000万也差不多了。
再有的6000万也罢,7800万也好;都是红果果的利润,岂不乐哉?
反正卖出去的是《红楼梦》的名声和曹公的血泪,又不用支付他半毛钱版税。
荣信达拉来的赞助、广告,出卖周边产品的收益是否还要分润给投资方?
这个我不知道。如果不用分,荣信达独吞。那么估计她们就是新红最大的受益方。
所谓1.18总成本,扣除5000万投资额,估计大多数进了她们的口袋。
那投资方为什么对此不发一言呢?甚至还配合荣信达投资不足的说法呢?
这里面另有窍门:
一来,既然要荣信达承制,就要给她们利润,不然换达信荣、信达荣也是一样结果;
索性做个顺水人情:投资方赚发行费,荣信达赚赞助费。
二来,更为重要的是,投资方将来要把新红发行给电视台、网络甚至海外;
你想要卖个超高价位,单靠《红楼梦》怕还不给力,需要有个“超豪华精美制作”的噱头;
“每集236万制作成本”、“中国电视史上第一”,这个夸大的成本正好可以作为噱头。
于是,投资方更是力挺“1.18亿”这个数字了;不用自己掏腰包,还能卖更高的价钱,何乐而不为呢?
总结来说:
夸大制作成本,忽悠赞助商,承制方可以赚到更大的利润;
夸大制作成本,忽悠购片方,投资方可以卖出更高的价钱;
至于,拿“赚不到钱,纯为了艺术良心”来说事儿,来骗取同情心,来忽悠观众。
这算是她们之前未曾想到的“意外收获”了。
“揭秘篇之二”到此结束,未知同学们都看明白了没有?
需要特别说明四点:
1. 荣信达被授权进行新红的周边商业开发这是她们自承的事实,只是这笔钱如何分配我们不知。
2. 新红的真实制作成本究竟多少,是小于100万还是大于236万,我也不知;但是您可以根据那些布景、服装、道具来推算。
4. 这种夸大成本的做法,只要她们没在账册上造假,倒是不涉及“违法”、“审计”之类的话题,但是其“RP和诚信度”就由大家评判了。
3. 以上整个把戏的过程,纯粹为我个人的推理、演示,到底有多大可信度,您自己根据常识判断;只是拒绝新红团队的跨省。
以上,谢谢。 本帖最后由 doppiaw 于 2010-9-13 14:50 编辑
可怜老曹!!
恭喜二李,打的真是好算盘, 做的真是好买卖啊! {:5_349:} 本帖最后由 doppiaw 于 2010-9-13 15:59 编辑
回复 7# 陌上花发
好像是长了点喔.我试试重新贴一下. 就是. 本帖最后由 doppiaw 于 2010-9-13 15:40 编辑
掰谎记:新版红楼梦赔钱了?让我们来看着账本说真话
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究竟好不好看?究竟拍得是否“忠于原著”?
这类问题天涯有得是高楼和牛人来掰扯,咱们且先不说这个。
只是李导和新红的制片人李小婉大姐最近频频在媒体上“哭穷”,说新红“入不敷出”,拉了一个大亏空,剧组甚至5个月没给开工资。还说拍摄新红这个项目不赚钱,其所云云……
这我就纳闷了,当年听说为了抢夺《红楼梦》的翻拍权,好些个影视公司打开了头似的争啊、抢啊的,难道都急着为了给“文化希望工程”捐钱?而且李导号称新红的收视率一片飘红,受到电视台和观众的热捧。销售业绩这么一片大好形势下,李导和投资方居然还赔了本?
其实呢,我早就想替新红算算帐,看看这个由投资额由“5000万”变作“1.18亿”,某段时间又号称高达“2亿”的大项目到底能赚多少钱。我等红尘俗人,一辈子钻在铜钱眼里出不来,最是关心这类人有钱阶级“挣多挣少”的八卦啦。
可惜,我也不在新红投资方该管的税务局工作,看不到人家的账本。虽然陆陆续续也打听到不少电视制作圈内的基本信息和电视剧收购的一般行市,但我这个人生性粗疏,独独于数字上却认真。没有一组确切的数据,我是不敢乱开黄腔的。
幸而“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在新浪网看到一篇转载自《中国经济周刊》的文章。题目叫做《新红楼梦赔了?》,副标题是《历时8年,耗资1.18亿》。这篇文章里大大方方地公开了《新版红楼梦》的投资额、成本开销、各项收入。而且信息的提供者,其一就是李导的搭档,制片人李小婉大姐;其二呢是刘德宏刘总,华录百纳总经理、新版《红楼梦》总制片人之一。
太好了。这样一来,“账本子”上的数据就“权威”了、“真相”了。写这篇《掰谎记》就既不用担心两位李大姐拼死抵赖,说我的数据都是道听途说、无中生有;也不用担心新红团队来追究咱啥、啥、啥责任,这都是你们自己对着媒体说的,都登在有刊号的正经杂志上,最多跟“唐总”一样,和中信出版社扯皮罢了。怪不到我这“山寨方舟子”的头上。 本帖最后由 doppiaw 于 2010-9-13 15:13 编辑
闲言少叙,我先把原文奉上(比较长、而且煽情段落比较多,看官您且忍着)。然后我再掰着手指头,给大家算算这“账片子”,看看李导他们究竟“赔”了没有。以下原文:
“像申奥一样申报红楼”——三家投资方的形成
(以上无关部分省略)2006年3月,广电总局发布了新版《红楼梦》立项的消息。刘德宏分析,华录百纳被选中成为唯一拥有新版《红楼梦》拍摄资格的机构,主要原因是:“我们从研发开始,资源配备准备早,包括剧本前期筹备,专家介入以及未来的实施方案等”。
(中间无关部分再省略)此时,投资预算也已确定,刘德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三家投资方,中影集团、华录百纳和北京电视台的投资为100万/集,共50集,共投资5000万。”
1.18亿成本——剧组的钱花哪儿了?
2008年5月25日新版《红楼梦》正式开机,由李少红担任导演,李小婉担任制片人。这对“金牌搭档”从1995年注册北京荣信达影视艺术有限公司起,至今已经配合了15年,推出过《雷雨》、《大明宫词》、《桔子红了》、《人间四月天》等影视作品,因为新版《红楼梦》,她们开始了第七次合作。
按李小婉的话说:“少红导演管的是创作,是花钱的,而我是做制片,谈项目、找钱的。”这种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的合作模式,在新版《红楼梦》中得到了延续。这部原计划8个月拍摄结束的电视剧,实际拍摄了将近16个月的时间,于2009年9月9日宣布停机。按李小婉的话来说这部戏是在“超长、超高、缺钱”的情况下拍完的。
关于这部电视剧的“超长”,李小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部50集的电视连续剧,按一般的常规是6个月拍完,我想可能紧张了一点,就下了狠心定的8个月。”李小婉回忆,当时李少红面露难色说:“8个月实在完不了,10个月吧。”
李小婉深知超一天就要多一天的费用,于是“10个月吧,10个月能完。”李小婉像鼓励剧组人员一样,鼓励自己。在说这话的时候,坐在一旁的演员归亚蕾(新版《红楼梦》王夫人扮演者)问她:“你真的相信少红导演10个月能拍完?”从那时起李小婉就隐隐感到了这部戏可能超期的现实。
而“超高”则是这部剧的成本高。李小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部戏最初的投资是100万/集的成本,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一个很高的预算了,但在我们2007年接过来之前三家投资方还做了很多工作,所以真正给到我们的是4500万,即90万/集的预算。”
当李小婉看到李少红满意的拍摄效果清单时,她发现:包括搭90多堂场景、360多位演员、相配套的服装、道具、器材设备和前期演员培训等的成本估算高达1.18亿。前所未有的压力,让李小婉有了一种“逼上梁山”的感觉。李小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照电视剧的市场规律,投资方不能再追加投资了”。
据李小婉介绍,此次新版《红楼梦》完全严格按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120回《红楼梦》版本拍摄,包括高鹗的后40回续写的部分。前80回两回一集,后40回4回一集,一共是50集。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李少红的拍摄原则是“对(《红楼梦》的)情节只有删减,没有杜撰;只拍曹雪芹写到的,不拍没有写到的”,实际上最后新版《红楼梦》的成本达到“大约260万/集”。
面对高额预算的去向,李小婉解释:“新版《红楼梦》光摄影棚就有12个,其中最大的是5000平方米的贾母前院,怡红院外景、内景也各搭了3000平方米、1500平方米的景。”另外,“剧组还参照原著搭了90多堂场景,这些场景搭了拍,拍完拆了再搭下一堂景,成本相当大。”李小婉说:“按照一般电视剧来说,如果场景相似就整合在一起,但是对于这部剧不行,因为许多观众都是对照着原著每一篇对着看的。”光置景这一项“任何国外大片都没有这么大的规模,不信你可以任意举出一部算算有几堂摄影棚内搭建的景?搭不起这么多堂景的!”李小婉说。
因为全剧使用全套电影摄影机镜头拍摄,所以对书中所描写的贵族家庭奢华的生活,细致入微的吃、穿、用等东西在拍摄时都是尽可能的还原真实,因此造价也极高。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在这些关键点上,李小婉都是“咬紧牙关配合导演往上冲”。
画面里该花的钱,要花。但在节省预算方面,李小婉也毫不含糊,这也是她为何至今对所有演员怀有感激之心。李小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道理来讲一部大戏,演员的费用应该是不低于一半。如果按这个一般规律,这部戏光演员费就需要5000万,投资方给的钱都不够支付演员工资。”而实际上,“演员工资只占这部戏投资的十分之一,1000多万,分发给在新版《红楼梦》里有名有姓有台词的360位演员。”
“其中五位明星演员:刘威、刘金山、刘仪伟、英达、周野芒是零片酬出演,他们是抱着奉献的精神参与进来的。这一切都因为:是《红楼梦》。”李小婉说。不仅是对演员,即使是对导演本人,李小婉也没有手软。为了这部戏,李少红想根据红学家的分析指导做一个羊脂玉的通灵宝玉,可李小婉怎么也不舍得批钱。最后李少红拿出自己的存折,派人到新疆买来上等玉石籽料,并配以金爪、宝石等加工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