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jlisis
发表于 2014-2-23 14:57
后来的后来,在有互联网的时候,我去查了那副对联的标准答案,是“冰冷酒”。冰字在以前的一种写法没有两点,而是在“水”字的左上部分,横撇的上方直接点上一个点——氷。这个难怪我想不出的。
喜欢对联的我,后来陆续也买了一些书,收集了一些书中的零散联语。当时只是好玩,其实后来认真看,颇多戏谑之语,当兴趣入门是很好的,做文化是缺点火候的。现在最记得的一副正经对子是:
寸土为寺,寺旁言詩,詩曰:明月送僧归古寺(不知名的古诗诗句)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中的句子)
这是老成持重的。不正经的对联就多了。比如:
公门桃李争荣日
德国荷兰比利时
这。。。
stijlisis
发表于 2014-2-23 15:05
本帖最后由 stijlisis 于 2014-2-23 15:09 编辑
说到对联,不免想到诗,说到不正经的诗,我忍不住想转一篇笑疯了的东西:
--------------------
一个外国朋友,五十多岁,酷爱中国,因为他喜欢中国的美食和诗歌。
某次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聊着诗歌的时候,外国老头说他非常崇拜孔子故乡的一位中国近代爱国诗人,名叫庄重禅(音译)。我说我没听说过这个人,老外就即兴用汉语给我朗诵了一首这位诗人的诗:
遥远的泰山,
展现出阴暗的身影;
厚重的基础,
支撑起浅薄的高层;
假如某一天,
有人将那乾坤颠倒;
陈旧的传统,
必将遭逢地裂山崩。
这是他看到英文诗之后自己翻译成中文的。他说这个不是原文,但意思应该差不多。之后还说,这首诗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寓意(老外还真是没法理解中国人的含蓄,都这么直白了,还说有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他想要推翻旧制度、建设新国家的爱国情怀。
我非常不好意思地再次表示,这首诗我也没听过。外国老头就又给我讲了些这位诗人的轶闻。比如他的生活放荡不羁,与很多女人有染,但是他很尊重女人,在他发现他的一个小妾与自己的下属有私情之后不仅没有追究还给他们路费放他们走(比楚庄王的绝缨宴还有胸怀啊)。还说他很注重孝道,小的时候母亲遗弃他改嫁,等到他当了大官之后不仅不记恨母亲,还特意找到她,把她和继父一起接到自己身边颐养天年。还说他曾经是掌握几省的大权的高官,可是不懂军事,在内战中战败,后被人刺杀。
按说,就凭上面这些条件,应该不难找出这个人是谁了啊,可是我还是没找到这个人和这首诗。直到某一天看到了张宗昌的这首诗:
远看泰山黑糊糊,
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
下头细来上头粗。
------------------
噗!对了,张将军的另外一首诗,我觉得也蛮生动的:
大明湖
大明湖,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达。
。。。。。。。。。。。。。
锦瑟无端
发表于 2014-2-23 16:52
stijlisis 发表于 2014-2-23 14:57
后来的后来,在有互联网的时候,我去查了那副对联的标准答案,是“冰冷酒”。冰字在以前的一种写法没有两点 ...
德国荷兰比利时,太工整了,绝对啊{:5_319:}
锦瑟无端
发表于 2014-2-23 17:14
stijlisis 发表于 2014-2-23 15:05
说到对联,不免想到诗,说到不正经的诗,我忍不住想转一篇笑疯了的东西:
--------------------
同笑疯。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张将军可以含笑九泉了{:5_387:}
唐多令
发表于 2014-2-23 17:29
锦瑟无端 发表于 2014-2-23 16:52
德国荷兰比利时,太工整了,绝对啊
是啊,好一个无情对
Misana
发表于 2014-2-23 17:45
{:5_319:}
stijlisis
发表于 2015-7-29 20:49
本帖最后由 stijlisis 于 2015-7-29 23:37 编辑
搁了一年多不写了。不算有时间,但是瞎发点议论。
这一年多里生了孩子带孩子,一下子进入一个妈妈的视角。在德国的妈妈,凡是心略大点的,大概都会觉得国内育儿风气之神经质倾向。这样说很不好听,但。。。
比如,“不注意xxx会毁掉孩子的一生”,是常见的育儿文章标题之一。
爷爷奶奶辈齐上阵带娃;娃娃越胖越好;各种穿衣戴帽夏天捂着;与各种别人家孩子比身高体重翻身走路说话进度;补钙补微量元素大跃进。
这吐槽起来就多了。再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很多问题是爷爷奶奶辈的通病,我们这代人本可改善,但既然带娃大业给了长辈,很多事情要么不便多说,要么难免潜移默化地也就习惯了。
像娃娃越胖越好,吃越多越好。我在写科普文章,写得那一个吐血。逻辑其实很简单,并没有任何东西是越多越好的,钙会过多,蛋白质也会过多,多了也生病的。似乎很好理解,但是事涉育儿,所有思路到此忽然不通。
要指出问题也很容易,又难听了:祖祖辈辈穷惯了,无法想象有吃管够是什么日子,最大理想就是年画上的胖娃娃。理性地讲都能听懂啊,现在物质极大丰富嘛,但刻进潜意识的思维方式不是这样。饥荒年代的思维方式就是:放开肚子吃,怎么吃也不过分的。
我把这些破事写在这里,是因为突然意识到我奶奶在饥荒年代“米饭管够”的另一层重要意义。
她只说,不能馋痨相,免得在人前失了面子。广义地说,或许也不超出这句话。整个人生也不能馋痨相,要丰盈,要自信,知道自己配过好日子。
这跟贫富的关系并不绝对,关键是精神富足。虽然很虚却是真的。
我们家一直是中产,但是我就敢看扁许多巨有钱的人,觉得他们被一种精神的饥饿感折磨。怎么花钱也好像不够,怎么吃也好像不饱,真心的,比较痛苦。就像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被玉皇大帝,不,是宙斯罚在山上推石头。他从山下把一块巨石费劲巴拉推到山顶,然后石头又咕噜咕噜滚下来,他又要不断把它推上去推上去推上去。。。
不过呢,现在中国的有钱人大部分是这样,所以这个话随便丢出去也会砸到几个,呵呵呵。
stijlisis
发表于 2015-7-29 21:07
本帖最后由 stijlisis 于 2015-7-29 23:24 编辑
我西餐基本礼仪还可以,有人羡慕,说我家境好,能教我这些。
我说,做饭的姜不要去皮,姜热性,带皮能中和。有人说我家境好(+有文化),能教我这些。
我顿时就毛了。总赖家境好不好有意思啊?这些杂七杂八,全是我在书上看了实践完再教回我爸妈的啊!
这种思维方式真是无语了。总之不是自己的问题,是爸妈当时xxx,童年经历xxx。
但是我又想回来,或许是啊。说家境(经济状况)未免太狭窄,但是会找书看,在边边角角的地方有学习能力和学习的心,这事真的是爸妈给的,所谓授人以渔。只不过别人都看到了鱼而已,还以为是当初给的那些。
从前都相信命。现在不,流行说“性格决定命运”,很有道理的样子,我竟无法反驳。
又套用一句流行语——“然并卵”。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性格的基本面,想来不是自己能够掌握的事情。陈词滥调的“童年经历”,长辈教育,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前世今生,因果报应。甚至于心理学都开始直接说家族里面有“轮回”,也就是说下一辈去重蹈上一辈的覆辙。
中流的人生,可上可下,自己主观努力的空间大概还是足够。至于“命”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的,就很难大改了。
suanlamifen
发表于 2015-7-30 18:10
stijlisis 发表于 2015-7-29 21:49
搁了一年多不写了。不算有时间,但是瞎发点议论。
这一年多里生了孩子带孩子,一下子进入一个妈妈的视角 ...
{:5_335:}
document
发表于 2015-8-9 12:30
赞 mm的文笔和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