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幻 发表于 2009-3-29 20:59

如幻 发表于 2009-3-29 21:00

如幻 发表于 2009-3-29 21:24

如幻 发表于 2009-3-29 21:33

vacuum_6 发表于 2009-3-29 22:32

谢谢如幻的转帖。不过我还是想说一下我的观点,我的读后感是,这些理工科的学者提倡阅读经典,这个观点我绝对赞同,但是有个概念要弄清楚,阅读经典和这位王教授所倡导的读经训练可是有区别的。

这些理工科的学者似乎他们并没有从小受过系统的读经训练,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之后成为各自学科领域的专家。我觉得这种系统的读经训练只是人文教育的一种方法,对某些孩子适用, 对一些可能就不适用,在教育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适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而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只有孩子的家长通过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所在才能找到。

一个社会总须有几根中流砥柱,「读经」,就是期待你的下一代负起这个任务。他,小则撑起个人,撑起一家;大则撑起一个社会,一个天下。「读经」,就是想让生命的希望常在,让人间的美好永远流传,愿与天下父母共勉之!

。。为何考文科这么少,这可能是因为家长的功利心还是未能免俗的缘故。。

恕我直言,这些言论有点过了。如果换成自然一些的鼓励大家阅读经典的方式可能更有说服力。

如幻 发表于 2009-3-29 23:03

vacuum_6 发表于 2009-3-30 12:47

我们观点的本质区别是,我培养孩子的目标不是让他成为所谓的中流砥柱,而是一个健康的身体,完整的人格,这是他以后可以开开心心生活的资本。刚刚接触到你的读经教育观念,所以多问两句,请别见怪,你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如何看待的?是不是对孩子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能力的培养比灌输知识更重要呢?

trees 发表于 2009-3-30 13:49

本帖最后由 trees 于 2009-3-30 15:03 编辑

只想单纯的说如果读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那清朝也不会被三民主义解决了. 民国前有栋梁有败类,那时候读的都是经,也没别的可读, 让他们读梨花体新诗,读单本剧, 哪找去. 现在的社会也是有栋梁有败类, 不是所有的败类都没读过经. 教育体制的问题什么年代都有, 去看看蔡元培当年辞职的宣言,20世纪初的问题,一百年了,现在还是存在. 这和读不读经没任何必然的联系.

千万别拿杨振宁等人说事, 比起邓稼先, 他臊不臊. 他和邓稼先做了一路的同学,受的一样的教育,读的一样的经,结果却是两种不同的道路. 杨振宁,郭沫若,经是没少读,人品也没少丢.

读经是对的,那么美的东西为什么不去了解. 但现在国内推广读经和推广汉服的人,一种唯经唯汉独尊的态度,非常让人倒胃口.

vacuum_6 发表于 2009-3-30 19:33

。。。现在的社会也是有栋梁有败类, 不是所有的败类都没读过经。。。
完全同意。不能理解的是有些家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问孩子喜好,替孩子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听说国内有读经私塾,每天读几个小时,才几岁的孩子成天之乎者也,完全没有了童年的乐趣,难道这些家长不怕孩子将来会怨恨他们吗?也许他们会成为所谓的栋梁之才,但是他们未必快乐。

缘木求愚 发表于 2009-3-31 08:52

我个人认为,任何一本书或者任何一个教育大师的思 想都有其精华和糟粕,我们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能力和学识很有限,所以看到好的思想和做法我想学习,哪怕其中就一点。看了他的演讲录相和相关读经论坛,发现他的读经理念是有很多可取之处,与犹太人的幼儿教育很相似。孩子的教育时机越早越好,多让孩子吸收好的经典的东西,《如听经典音乐,看世界名画,读经典书籍》等等。与蒙氏理念,铃木镇一,卡尔维特等某些教育观念有很多共点。读经和孩子享受自然,享受童年,培养各种学习生活习惯等我想是不冲突的,只是我去实施的时候得安排好时间。有想付诸实践,还有些细节不知如何实施,可能得多向你请教,还有很感谢你的无私分享!能否再向你索要些东西,如书法和英语经典?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背诵帮你打造真正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