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幻
发表于 2010-10-13 08:00
如幻
发表于 2010-10-13 08:11
期待诗雅
发表于 2010-10-13 10:26
本帖最后由 期待诗雅 于 2010-10-13 11:28 编辑
回复 1096# 筱立安然
立安妈妈真是个用心的好妈妈。有本事,了不起,赞一个!{:5_370:}
恕唐突,有一句话我很不理解:立安妈妈说“另外经和书有很大区别,为什么王财贵让大陆的孩子读经书,自己的孩子只读经。”
我个人觉得这里有对王财贵老师的误解。
我看过很多王财贵先生的公开演讲和讲座。他一直在他最重要的讲座中提到自己的孩子读了老子和论语,在对外的推广演讲中一直推荐孩子们既要读四书五经,也要读老子等“子”类的书籍。他编的读经教材里《老子》也是放在前面几本的。
所以王老师自己的孩子读了熊先生所说的“经”(道德经)也读了“书”(四书),不是只读“经”。
他哪有什么“偏心”呢?
《道德经》是历史上定论的,学术界认可的通行版。《德道经》算是我家门口出土的,照理说我本人应该是偏护的。可它毕竟来历不明(见上文如幻引王教授作答),仍待研究,马上在国内大面积推广是不适合的。
我感觉引用的话并非立安妈妈自己生出的思想。熊先生就曾在某些场合暗示过听众,他或他的粉丝也写在某些论坛里啊什么的。这些都是我或朋友有亲历的。熊先生此言是否有理,其理论体系是否可随,博学的立安妈妈自可审问之,明辩之。
{:5_379:}
家庭主妇
发表于 2010-10-13 18:41
这两天大班的孩子们学校放假,在我家读《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何等逍遥,洒脱,气派,真是读不够啊。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更是悦耳,读书是可以拿来享受的。
非常的自惭形秽,读书只凭兴趣,没什么理论系统。不过有了各位妈妈做榜样,不学习感觉都没共同语言了,接下来我是准备潜心读些书,好好的提高提高自己。
筱立安然
发表于 2010-10-13 21:50
回复 1123# 期待诗雅
谢谢你的回复。本以为在这里随便和一起读经的妈妈聊聊,看来话是不能乱讲的。关于王财贵老师的孩子读经或书的问题,是位网友问我的,我也正在思考,多谢你的回答。
常看你们在论坛上唇枪舌战,硝烟弥漫,我自己敬而远之却很佩服和感谢你们对推广读经所做的努力。博学我不敢当,只是由于家庭原因我多读了些古医书。也没读好,家人对我的评价是不学无术。所以我希望我儿子能继承家训,青出于蓝,要好好读经。
有德国人说中国人是灰色的,不像德国人黑白分明。我看不见得。在读经这件事上,观点理念就很鲜明。至于熊先生,我肯定不是他的粉丝,但也不想看到有人对他人身攻击,就像不想看到有人攻击王财贵和如幻一样,都在关注文化,热心教育,不必这样。对熊先生的理论体系我也有些疑问,只是熊先生在中医界是不修行的,不练功的,所以也没什么交流,但我想还是有机会当面其他解答的。
筱立安然
发表于 2010-10-13 23:07
[本帖最后由 期待诗雅 于 2009-4-6 20:05
王老师是推广读经,他完全一派儒者风范,忧心中华文化的未来。为了推广读经赔上了时间金钱和健康。他是我最敬佩的人。他所得到的敬赞也不是一句两句诽谤可以改变的。他本来就已经很有名了,何必借此出名。.
读经运动还完全没到您提到的“狂热”程度呢。
"当然我也知道有位称只有读某某一部经才好的“大师”,那可是少数。这样的人也深为人所耻,不是读经界中人。
“理解的背当然好, 但不理解也要背诵,大了自然理解了”是有其理论基础的,只是有人不愿意了解,首先给自己设障碍。'
民间文化当然要保护了,或许现在还是做的很不足的。默默奉献的人,值得敬佩,难道奋起疾呼的仁人,就是叫嚷,就是为利
每个人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仅此而以。
筱立安然
发表于 2010-10-13 23:20
上面是期待诗雅 于 2009-4-6 20:05 发的帖子,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如幻,不急不燥,心平气和,有理有据。期待诗雅我不认识你,但不好斗的期待诗雅可能更可爱。
期待诗雅
发表于 2010-10-13 23:39
本帖最后由 期待诗雅 于 2010-10-14 00:45 编辑
刚忙了大半天给女儿做好一个木偶剧场,一来看,嘻嘻,谢谢立安妈的评价“唇枪舌战,硝烟弥漫”,{:5_360:} 我一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很佩服你挖老帖的精神噢!
我马上要生老二了,没有必要来“攻击”谁(回:“不想看到有人对他人身攻击”)。欲起纷争就更是立安妈多虑落。
实事求是说几句话而已。言重了。得罪了。
祝愿读经快乐!
家庭主妇
发表于 2010-10-14 10:30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0-10-14 11:32 编辑
以上几位妈妈都是我很佩服的人。我个人对学术界的研究没有过多的关注,更多的想法是如何让孩子从小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理论上的很多观点众说纷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做法,我等凡人只能最大限度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完成。
无论怎样经典的作品是不朽的,至于如何读好它,有时不好同一而论,取决于方方面面的因素。现在抛开成人的观点,只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做研究的话,我认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才是最实际的。
lina2008
发表于 2010-10-14 18:26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才是最实际的.
家庭主妇 发表于 2010-10-14 11:3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5_394:}{:5_394:}{:5_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