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达达 发表于 2005-11-13 00:54

111楼的名字叫长生天? 古蒙古人崇拜的天神?

溜溜达达 发表于 2005-11-13 00:57

原帖由 changshengtian 于 2005-10-24 22:03 发表
和阿拉同是陕西人。8过阿拉没有伊帅,也没有mm仰慕

这句话不知算不算灌水?也许不算,至少认了个同乡:lol:

Altezarin 发表于 2005-11-13 01:05

原帖由 溜溜达达 于 2005-11-13 00:47 发表


范冰冰很漂亮呀,我喜欢她才拿你跟她比的,拿明星跟你比你辱没了你?
simpon我没提过呀,什么认识不认识的。
我上面说的是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党卫军的头,美国人曾经吧戴先生称为中国的希姆莱。
唉,SIMPSON就是你口中的黄胖子。

算了算了,你还是回家去蒸脸兼继续喜欢幻想范冰冰吧。

溜溜达达 发表于 2005-11-13 01:13

原帖由 Altezarin 于 2005-11-13 01:05 发表

唉,SIMPSON就是你口中的黄胖子。

算了算了,你还是回家去蒸脸兼继续喜欢幻想范冰冰吧。

谢谢,只见过这丑东西还真不知道他名字:( ,
不过溜溜达达被叫成了一双鞋,我还是得把SIMPSON叫成黄胖子;)
脸就不蒸了不会操作,范冰冰是一定要想的:lol:

若儿 发表于 2005-11-13 01:45

原帖由 Gelato 于 2005-11-12 18:23 发表
若儿MM今天没来,很想看她的回贴。

谢谢你关注.

因为是周末,我的资料都存在公司的电脑上,在家写贴不方便,等明天上班后再发.

溜溜达达 发表于 2005-11-13 01:53

楼上的在国内吗? 礼拜天还起那么早。生活规律呀$不错$

若儿 发表于 2005-11-14 07:50

 找到一点资料如下:
  
  衡阳保卫战在中国抗日战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抗战史上最为惨烈的孤城保卫战。
  
  驻守衡阳的国军第十军,军长方先觉中将,辖第三师,师长周庆祥,第一九0师,师长容有略,预备第十师,师长葛先才,临时调归其指挥的有暂编第五十四师(只有师部和一个团),师长饶少伟,另外还有第四十六.七十四军和第四十八师各一个炮兵连.
  
  方先觉将军是安徽人,其孙女是海外大名鼎鼎的前香港布政司陈方安生。
  
  方先觉与张灵甫是姻亲,张灵甫的儿子娶方先觉女儿为妻。
  
  浦东墓园--玫瑰园,台湾人投资,台湾人管理,这个座落在上海浦东最东端的荒凉小镇,是中国大陆第一豪华中西式现代陵园,由黄埔将领后代投资兴建,许多当年叱咤风云的黄埔将领安葬其中。在玫瑰园一处草坪上立有一尊父子雕像,将军轻抚飒爽少年,微微曲臂遥指远方。那是根据国民党抗日名将方先觉和他儿子的形象塑造的。铜像中的少年,就是方先觉的儿子方庆中,是玫瑰园的投资者。
  
    玫瑰园第一个迎来的是国民党抗日名将张灵甫的灵葬。2003年12月末,王 玉龄在上海浦东玫瑰园举行灵葬安放仪式,同来的还有张将军的儿子,同样魁伟的北方汉子,他同时也是玫瑰园的投资者之一。
  
    纯白玉晶石上刻写着将军夫人王 玉龄的哀思:"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肖像下方是将军的生卒年:1903-1947。1945年他们结婚的时候,张将军已经40出头,而王 玉龄还不到20岁。结婚只3年,将军战死,60年来,夫人没有再嫁,现在她已是80岁高龄。
  
  如今战争烟云散去,那段历史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了博物馆和教科书,但仍然活着的,是爱情和忠诚。
  
  PS:看到上述资料很高兴,张将军夫人玉龄女士对爱情如此忠贞,他们的后人又如此出色,将军在九泉之下也欣慰了!

[ 本帖最后由 若儿 于 2005-11-14 07:53 编辑 ]

若儿 发表于 2005-11-14 09:26

原帖由 溜溜达达 于 2005-11-12 22:32 发表
其实那么多理由里面关键就是个帅,这张灵甫要是长的丑谁惦记他呀

关键是德、才、貌俱佳,几近完美!那7个理由是按照我认为的孰重孰轻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并没有把容貌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

如此完美的人很少见,所以当他以军人的风骨战死沙场时,就有一种“把美丽撕裂了给人看”的那种无法描述的悲剧力量,使人感慨不已,叹息不已!

原帖由 溜溜达达 于 2005-11-12 22:32 发表
国民党里抗日名将里面他排名并不靠前。孙立人他们的战绩都在张之上,可惜不是老蒋嫡系,心疼张灵甫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忠诚。

有个排名在网上很流行,最有代表性的十大抗日名将依次是:1、张自忠 2、李宗仁 3、杜聿明 4、孙立人 5、薛岳 6、卫立煌 7、傅作义 8、戴安澜 9、张灵甫 10、王耀武。

我想这是综合考虑了资历职位军阶高低以及作战业绩英勇程度来排的。张灵甫将军能排进前十名,主要还是作战业绩、英勇程度这两项得分高。蒋特别宠爱张将军,不仅仅是因为他忠,更主要的是忠勇智兼备。

孙立人将军的确也是一位颇具魅力的抗日名将,不过他在大陆的名声不如张灵甫将军,我个人认为是基于以下3点:

1、孙将军的抗日业绩主要是在缅甸战场上取得的,而张将军的抗日业绩主要是在中国战场上取得的,而且张将军有亲率500名敢死队员夜袭张古山的这种传奇事迹。

2、孙将军尽管后半生被软禁,但得享90高寿,不那么让人痛心;而张将军不然,看到照片上四十出头的他那么英姿勃发,却转眼间喋血沙场-----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3、由于小说和电影“红日”的影响,张将军身后很长时间都是作为一个反派出现在大陆读者面前,现在关于他的比较全面的介绍出现,起到了戏剧中先抑后扬的效果,不能不使读者对他有更多的倾斜。

原帖由 溜溜达达 于 2005-11-12 22:32 发表
虽然本事不小,可惜太狂,忘了骄兵必败的古训。

  说张将军自持骄横,孤军冒进,这话实在是有点过分.早在12日的时候整编74师早就觉察出自己已经突出了,当日在师内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各级指挥员一致指责友军协同不力,阳奉阴伪投机取巧的行动。五十一旅旅长陈传钧 五十八旅旅长卢醒都出:根据两天作战经达由于友军迟滞不进,我们的进攻显然形成突出,在12日战斗中可以观察到,敌人新生力量大部向我翼侧续移,务请上级注意。有人甚至建议,第二天派一个团突一下,放下对空布板交差了事,最后张仍然决定,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上级的命令还是要坚决执行,友邻部队的协同由汤司令去处理。第二天张边打边看友军的行动,再看看自己的位置比前日更突前了,不免大为焦虑。当晚根据下面报告解放军的动向,他已判定解放军意图包围74师,即至电征求汤和黄的意见。两位上司怎么说?要他不要相信不实的情报,继续准备次日进攻坦埠!汤还说,就派李延年上来督战,友军协调的问题很快解决,要张安心勿燥。等到了14日又发现傍边的友军开始撤退的时候,他也不得不撤了,等撤到了孟良崮.张压根就没想守,想连夜突围下山,结果突围前连续接到兵团司令,陆军总司令2道电报.张也不得不死抗到底。

张灵甫上去后曾打算突围翻山而下,无意非要硬逞好汉。张不久前还刚刚写信给他的蒋校长,大发牢骚“牺牲者牺牲而已,机巧者自为得志”,国军彼此“各自为谋,同床异梦”,他岂有不知做这个轴心其中风险非常之理?惟其如此,还能奉命尽职,更显其忠心难得,真军人也。
  
关于李天霞的问题上,其实黄的问题比他多多.李天霞是在青陀寺那边玩耍,但是74师的另一侧是归黄伯韬负责的,把主力留在界牌一带,只派一部上去.他只派一部跟着上去,后来被解放军一打就丢下74师自己跑路,致使74师左翼也暴露,14日早上张灵甫打电话质问,黄伯韬还死不承认,气得张把上来督战的李延年拉到观察所了望,李看到黄部确实丢弃阵地而走,打电话命令黄恢复,黄始承认此事,但口头应承,并未恢复阵地,还有,当解围时,不要仅仅看74师左右两翼都是整编师,实际上当时83师只有3个团的兵力,罗文浪的团扔在了孟良崮,身边只有2个团,1个团掩护师直,只能有1个团去进攻,他根本就没这个能力,只有黄伯韬当时手中6个团,只有他能有可能救援74师,结果他只是在最后时刻施以援手,用16日张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 “用战况恶化,钧座与黄伯韬、李天霞应负全责。弹药不必再投,迅令空军轰炸孟良崮600高地周围阵地。”来说,张已经对友邻部队的推诿已经愤怒到了极点, 向我开炮的话都已经说了出来。

孟良崮一战险恶,胜负一线之间,粟裕也是冒着大风险放手一博。如果国军的配合如顾祝同所愿,战局恐怕会有另一种结果,那同样一个上山的决定,就不会有事后诸葛说什么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张灵甫也要从现代马谡被捧为现代赵云了。只是历史没有如果,以成败论英雄,莫过于此。
  
  推荐参考江苏文史资料第24辑上邱维达将军的回忆,邱将军亲身参负责了战后的检讨、研究和收容,他对此战的的回忆应该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原帖由 溜溜达达 于 2005-11-12 22:32 发表
中共的猛将们比国民党厉害,经历也艰难的多,可惜军装太土,又没钱照相,就算有帅的也显不出来,不招新女性们待见呀。

中共的猛将的确很多,但首先第一条就不满足,有几人可称为抗日名将,又有几人有亲率敢死队员夜袭日军的传奇事迹。

共军和日军打,共军没有特工能渗透到日军高层;
国军和日军打,日军没有特工能渗透到国军高层;
共军和国军打,共军有特工渗透到国军高层;
  
所以有了这种结果,很多国军将领外战内行,内战外行;而很多共军将领外战乏可陈善,内战功绩卓著。
  
但是,民族英雄是万古流芳的;而革命英雄头顶上的光环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色。

溜溜达达 发表于 2005-11-14 14:57

女士里还有那么关心军事历史的还很少见,先钦佩一下

1。我有点开玩笑的口气,我相信你收集那么多资料,推崇张是有根据的。我指的是那么人来留名的女网友们,尤其第一次听说张灵甫的女士们,我感觉大多只对他的帅感兴趣。前面首先提到张灵甫杀妻的网友也有同感。

2。个人比较推崇孙立人, 所以有此一说,并不是要贬低张灵甫的抗战功绩。孙的战绩在张灵甫之上,而最为国军名将,在大陆宣传不多,而老蒋也不信任他,2边没得好,我觉得为军人无用武之地,比永享烈名更可悲,所以很替他不平。
凇沪抗战,保卫武汉的战斗,他都有不俗战记。他的军队是税警总团出身,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这支非正规部队成为国民党5大王牌之一,能力可见一斑。仁安羌之战,孙立人以不满一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是国军以少胜多的罕见战历。活捉的日军战俘,到过中国作战的,统统活埋,一次就杀掉1200日本人。以牙还牙尤其令人称道,他在国外比在国内有名的多,美军占领日本时,就曾经邀请他的新1军驻守日本,可惜老蒋急于发动内战,架空孙立人,把新1军扔到东北打林彪去了。

3。 孟良崮战役时,74师副师长邱维达正奔丧回家,没有参与。你引用他披露的东西和其它的版本不一致,这个还真不好考证。关于历史好多问题就是这样。

张灵甫在国民党军进入涟水等城镇以后,认定解放军不敢主动请战,所以,他自称:“如果坦埠附近有共军五六个纵队也不怕,我一个师就解决一切。” 张灵甫如此性格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军阵营中也受到孤立。

汤恩伯曾经倒苦水说:“除了老头子谁能指挥得了他?” 黄百韬曾经提出张灵甫行军中的失误,被张灵甫抢白:“共军发现我又当怎样?我就是找他们打仗的。” 黄百韬回到部队以后感叹的说:“张灵甫如此骄狂不败也难。” 摘自《我所知道的汤恩伯》

解放战争初期,不光张灵甫,整个国民党从上到下还真没把KP放在眼里,“共军以八十万对政府军之三百万,在战争的历史上是没有侥幸的” 蒋校长也计划6个月消灭KP。

至于孟良崮一战,解放军形成对张灵甫的合围前,张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己的计谋。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的实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友军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更何况,国军45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过来,对付27万解放军。然而面对险情,有文章说 他做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己,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

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华东解放军的机会(因为平日国军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军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到底是他主动要求吸引共军,还是蒋介石强让他这么干的,很难说。我觉得蒋介石十分看重张灵甫,不大会让他冒这个险不让他及时突围。所以我倾向与认为这是张灵甫的主张,但是他低估了共军吃掉他的决心,高估了友邻部队的能力。

4。 我说共军有猛将,只是说战斗能力,指挥水平,并没有刻意指抗日,中共抗日名将有,但是战绩不能和国军比,这是由国共两党控制区域,军队数量,实力和作战采用的形势决定的。 至于敢死队偷袭日军嘛,共军比国军多,偷袭是游击战的主要手段之一,不过数量大规模小,指挥官级别也低,所以我们列不出名字来。

共军打败国军,特工,地下党是一方面,有时候还效果卓著,可是这不是决定性的。国民党失误在民心。虽然军队数量,装备在开始时有极大优势,可是战败,绝不是特工就可以解释的了的。

共军内战内行,外战也不外行,在朝鲜,美国比日本人好打吗,越战美军被击落的上千架飞机有几个是越南人打下来的, 对印军,俄军都没在军事上吃亏。

溜溜达达 发表于 2005-11-14 15:08

原帖由 若儿 于 2005-11-14 09:26 发表

但是,民族英雄是万古流芳的;而革命英雄头顶上的光环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色。

以上的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交流而已。

可是你最后一句话我不同意,英雄是万古流芳的,不管内战还是反抗侵略战争只要促进了国家进步都是英雄,中国的历史英雄们,也不都是马踏匈奴的霍去病。如果KP战败,是不是得说, 新四军的冤魂是民族英雄,而包括张灵甫在内的国军青天白日英雄头顶上的光环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色呀。   

不要忘了,同室操戈,在日本人没打跑的时候就先杀抗日同盟的是蒋介石,首先挑起内战的也是蒋介石。
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查看完整版本: 爱他的7个理由(14--16页加小说《见字如面》,若儿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