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le777 发表于 2012-12-28 13:07

写得真好,有血有肉!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7 19:06

看到别帖在说帮人带孩子的事,我倒又想起来故事了。

我总觉得早年迫于条件,夫妻长期异地,大人与孩子分离的事情好像比较平常,大家虽然难过,但难过也是一种习以为常。

我爸的朋友L,他的父母年轻的时候帮人带过孩子,而且是小婴儿。朋友夫妻不知道有什么事,将襁褓中的婴儿交给L爸妈养,一走就是一年多。这期间,孩子居然。。。死了!小婴儿三灾六病,总归是发烧一类的急症吧。
然后,L爸妈纠结不已,等朋友夫妇回来领孩子的时候,居然把自己年龄相仿的大儿子交给人家顶包,而且朋友夫妇并不知情。
朋友夫妇将孩子带回北方,养了好些年,才偶然得知真相。孩子是孩子,疼爱不减,但跟L爸妈的朋友是没得做了。

后来这孩子,也就是L的哥哥有时还回来。真真水土养人,一个爸妈生的兄弟,L哥特别魁梧的一个北方大汉(而且算是个气质叔),而L本人则极黑瘦,身高也不知道到了一米七没有。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7 19:45

本帖最后由 stijlisis 于 2013-1-8 00:09 编辑

L过于瘦小,应该也是和小时候缺吃有关系。那时候全国人民都缺吃。

L和我爸自小要好,每天早上L顺路来叫我爸一起上学。往往来得略早,我爸正在吃早粥,L便坐在一旁,趴在桌上,头扎在胳膊里。奶奶问他怎么了,L说,没吃早饭,看了更饿。奶奶怜悯心大起,便也给L盛一碗吃,从此以后L成了我家早饭桌上的常客。

我十分佩服奶奶的慷慨,那年头米可值钱了呀。所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似乎十来岁少年的每月大米配额在十几二十斤吧。现在听着不少的,你一天能吃进半斤米饭么?问题是,当时除了米饭,几乎啥也没有了。饭桌上酱瓜是常客,给加一点咸味而已,还有几种蔬菜。至于肉,很少见,油也几乎没有。所以正在长大的男孩子,一天只管半斤米饭哗哗地下去,不一会还是喊饿。

我爸在数年如一日的吃饭配酱瓜之后,对酱瓜产生了严重的厌恶,一看到酱瓜就说:又是这老腌菜!奶奶说,你想怎么样,有米饭吃就不错了。

几十年后,我爸在附近镇子上偶然看见了酱瓜,如获至宝地买了两条回来,还一片孝心地给奶奶送去一条,说是怀念一下过去的滋味。奶奶说:哦,你现在喜欢老腌菜了?我妈说:少见多怪,两条街外的菜市场不是有嘛!

怀念归怀念,咬一口也差不多了。我爸说,齁咸。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7 19:59

我爸对奶奶评价极高,其中一点有功于家庭的大事就是:米饭管饱。

当年反正大家都饿,什么都是要凭票的,而票的量是不够的。我爸他们姐弟三个年纪差不多,一齐开动起来,食量十分惊人。

早年家里不算大富,也是殷实的中产阶级,家里的家具和各种玩意儿不少。后来入不敷出,奶奶英明决断:卖东西,买饭吃。肉可以没有,粮食不能缺,孩子长身体是一辈子的事。

于是红木大橱子卖了三十块钱,顶了一阵子,然后是其他家具、瓷器、绣品,都不能吃,所以没有好价钱,只是卖,得了一点钱,先去黑市找人买粮票,然后再去买米。

奶奶小时候也是鲜花嫩柳的大小姐,为母则强,据说能一个人把一百斤米运回家。小时候的我听闻大惊,说:这怎么搬?奶奶淡定地说:左手40斤,右手60斤。

因为奶奶的坚持,三个孩子虽然也觉饿和馋,却仍然长得高大端正,在同龄人里都是很拿得出去的。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7 20:15

本帖最后由 stijlisis 于 2013-1-7 21:40 编辑

经过那些年,能卖出的东西,几乎都卖了。也有人收,可能就是现在收藏杂志上经常出现的某某收藏家一类吧,无论如何砸锅卖铁,都要把好东西收到手了。那时候要是有钱,还真是收藏抄底的好时机,什么都是最低价,跟捡的差不多——那你也得捡得起。

所谓乱世金银,盛世收藏。当年最牛的是米面,金银也不顶用啊,所以非说是天下太平,也无不可。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吃饱饭,就不能可惜那些身外之物。要命的是,就算饿得起肚子,你也得藏得住。饥荒过后是文革,有天我爸在临街的窗前看下面经过的游街队伍,突然发现一个人的胸口就挂着我家早先卖出的绣品,那是罪状呢。一时我们全家挤在窗口,小孩子都乐,大人在后怕:幸亏是卖了,还赚了几顿饭吃。

后来90年代后期,街面上除了国营文物店,也出现了私人的古董铺子,楼下的邻居就开了一家,橱窗里摆的都是。应该没有天价的那种珍品,但也不少好东西吧,如果放到神马都涨价的今天,也值大钱了。

奶奶带我走过那家店,说,这些东西原来我们也有的。我不禁好羡慕。奶奶又说:有什么用,他们家孩子那么瘦。

小睡熊 发表于 2013-1-7 20:33

stijlisis 发表于 2012-12-26 16: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豪门一瞥

lz小时候有机会去一家巨有钱的人家参观过,可以算严格意义上的豪门。那个是属于老爸朋友的朋友 ...

这种内部的聚会,我在n年前国内工作的时候参加过哈,都是豪门吗,反正家产是在千万的。。。。当时是我工作的公司的一个老板,她拉偶去滴,呵呵

小睡熊 发表于 2013-1-7 20:35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7 19: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L过于瘦小,应该也是和小时候缺吃有关系。那时候全国人民都缺吃。

L和我爸自小要好,每天早上L顺路来叫我 ...

写的真好。。。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7 20:35

为了伟大的吃饭问题,我们全家给奶奶唱了好多年的赞歌,后来才意识到,吃饭为贵,任何宝贝为轻,对奶奶来说根本不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老的东西家里还有。西洋式的盘子,现在应该已经不剩了。我小时候还看过几个,奶奶因为砂锅盖子坏了,便总是把一个白底绿花的盘子放在上面当盖,直到那个盘终于因过热而裂开为止。据说姑姑年轻的时候为了学洗碗就打破了一堆。我还是比较守财的,求奶奶把剩下的一个给我,自己包上纸收了起来,现在也找不见了。

后来到了德国,总在跳市上找,但没有感觉一样的。同一类盘子还不便宜,就是经常标明为英格兰制造的那种米白底单色花盘子,看了这么久,从没有一块钱能拿下的,基本上每个在3到10欧不等。

奶奶陪嫁的一个带大圆镜的抽屉桌,好像是因为抽屉锁坏了,没有出手,仍然她自己用着,剐蹭得不成样子。有一天我爸去看她,却发现桌子在,衬在后面的大圆镜没了。老爸问镜子呢,奶奶说,我拿出去扔了!老爸大吃一惊,赶紧跑出去,从堆垃圾的地方又把镜子扛了回来,所幸没有破。问奶奶为什么扔,她说,给桌子挪地方,嫌镜子碍事又用不着。。。

奶奶不要,我们要。后来老爸给奶奶买了个新桌子,旧东西搬到我们的住处,奶奶去旧换新,怡然自得。现在那镜子和柜子还在家,请人修补过了,玻璃镜面直径有一米多,玻璃完好,只是背面的镀层有些花了。

小睡熊 发表于 2013-1-7 20:37

stijlisis 发表于 2013-1-7 20: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经过那些年,能卖出的东西,几乎都卖了。也有人收,可能就是现在收藏杂志上经常出现的某某收藏家一类吧,无 ...

你奶奶好可爱啊。。。。我想我外婆乐。。。也是一个可爱的人。。。呜呜

feixiang2165 发表于 2013-1-7 20:39

真佩服楼主mm,写的真好,我才写了那么点儿,流水账一样,就不行了,注定一事无成,,,
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查看完整版本: 我所知道的各种人生(没完了,继续写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