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8 03:07
《小媳妇的轻功》
大约明朝晚期。山东胶莱地区。
金家富庶,其子贪杯好赌,浪荡无羁,娶贫家之女为媳。
该媳妇勤快温顺。却常遭婆婆刁难,如同使唤丫头,还常被丈夫酒后打骂。
某日,金家媳妇至村中井边挑水,遇一游方老道渴极,欲借水桶提水。老道南方口音,金家媳妇不知其所云,未理会。老道性急如火,伸手抢桶,金家媳妇轻盈侧闪,扁担顺势一摆,对方应声倒地。
老道就地跃起,二人又过几招……金家媳妇依然挑水桶立于井边,老道却落入井中。
他爬出水井,恼怒不已:“我旅途劳累、年岁又大,况且,更不想与女人争斗。三年后,我会带来徒弟来此处,再找你较量的。”说罢,愤愤离去。
金家媳妇未完全听懂,但,断定老道会来寻仇。于是,平日里,她常将村中的妮子们(俚语:即未婚的少女。)招致院门前,一起纳鞋底儿。后,从中选出四人,趁深夜偷偷传授武功……
三年后,那游方老道果然带了六名徒弟而来,于那口井边搭起擂台。并寻找到金家,扬言要复仇。
金家老小惊惶失措,齐声责骂金家媳妇是惹祸精,并将其推出院门,闭门不管。
金家媳妇寻来那四位妮子,一同到了那口井旁。游方老道正端坐擂台上,徒弟们舞刀弄棍,喊声震天。
金家媳妇领众妮子,立于井边的一棵大树下,她们背对大树,纵身一并腾上树杈,个个身轻如燕。金家媳妇居中,那四位妮子纷落身旁,坐在树上安然纳起了鞋底儿。
游方老道一见,长叹:“唉!佩服,佩服。徒弟们,收起擂台,我们走吧。此仇不寻了。”乃去。
后,金家听说了事情的经过,方知,该媳妇原来身怀绝技、武艺高强。自此,不敢再虐待,敬如上宾。
(流传于胶莱地区的故事。)
[某MM]曰:早露出几手,看谁敢虐待?真是的。
[某老太]曰:那年月封建呀。做媳妇的要三从四德。哪能对公婆、丈夫动武呀?让人笑话。
[某友]曰:现在好象是有点反过来了。幸亏我媳妇不会武功,不然,我就更惨了。
[某君]笑曰:原来,楼上的老兄是“妻管严”。 嘿嘿。
[某友]回曰:你甭笑话我。等你结了婚,闹不好,还不如我呢。
[笔者]曰:以前,传媒也播过一些“飞檐走壁”的表演。可是,与民间所传言的“飞檐走壁”相差得太远了。
文中,金家媳妇武艺高强,轻功了得,一纵身就能飞落到大树上。
只是搞不清楚,这种神奇的轻功,民间到底还有没有?或者,根本就是民间夸张出来的。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8 03:09
《山怪》
据传说,五几年,一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部队,进驻沂蒙山区。
部队所属某连,驻扎在一个小山村中。该村,每日临近黄昏时分,家家掩门闭户,皆不出。这种情况跟其他村子极为不同。该连连长感到奇怪,就向村民打听。
村民们声称:东边山上有山怪。经常在黄昏时分,冲入村中,吃掉村民们的家禽、猪狗等。这山怪行进时,常常是飞砂走石、乌烟瘴气。所以,无人见到过它的样子。
连长决定上山捉住这山怪,一来为村民除去忧患,二来也想搞清楚,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怪物。
次日上午,连队分成几路,开始搜山。近中午,都没有发现所谓的山怪。
指导员所带领着的那个班,搜索至山崖附近,颇感疲劳,就令战士们原地休息,自己只带通讯员登上小山坡观察地形。
他抬头偶见山崖峭壁上一洞口处,有红花摆动,便举望远镜观瞧,原是一个顶着大红冠子的蛇头,在动。
指导员拔出手枪,对着洞口开了一枪,子弹击中洞口崖石。突然,洞口那条大虫猛然窜出,沿山崖急速而下,朝他奔来。其行进速度极快。
大虫经过之处,尘土四扬、飞砂走石。片刻间,已距他不远。指导员举手枪对着大虫连续射击,却不中。 眼见,这大虫已昂起蛇头,张开血盆大口,欲扑上来。危急时刻,通讯员端起冲锋枪,对准大虫一阵狂扫……
在距指导员几步远的地方,大虫轰然倒地,挣扎卷曲了几下,毙命。此时,休息的战士们闻枪响,也冲上山坡。见这条死去的大虫,一丈多长,碗口般粗细。忽然,通讯员指着山崖,喊道:“快看,又一条!”
众人望去,果然,又一条红冠大虫,自那山崖洞口窜出,象是要逃走。战士们一起举冲锋枪,向那条正窜下山崖的大虫扫射。由于相距较远,均未击中,那大虫顺山脚,逃之夭夭……
从此,小山村中,再无山怪作崇。
(流传于沂蒙地区)
[某老太]曰:听说那是一公一母。不知跑了的那一条,后来打死了没有啊?别再孵出一窝小的。
[某叟]曰:楼上的老太婆,别担心。我听说打死的那条是母的。呵呵。
[某君]曰:那指导员的枪法太差劲。那大虫又粗又长,开这么多枪,愣是打不中。就算换成我也打中了。肯定是吓傻了。
[某骄子]曰:又是蛇头长红冠子的蟒蛇。哪有这种蛇?书上从没有记载过。绝对是瞎传的。
[笔者]曰:多次听到民间传言,山东地界,以前,有头顶长红冠子的大蟒蛇,并说这种蛇都是存活年岁很长的。
不过,蓬莱地区,倒是真有一种红冠蛇,被称为“圣虫”,并有,看到了“圣虫“的人有福的说法。
但这种“圣虫”却非常细小,与文中所讲的红冠大蟒蛇的大小,相差甚远。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8 03:10
《托梦》
九十年代初,山东某地。
某村,李氏兄弟二人,父母早亡,相依为命。李弟聪明伶俐,却体弱多病,未婚娶。哥哥已结婚生子。哥俩儿邻院而居。
李弟之嫂蛮横刁泼,常因家里为李弟治病花费太多,而找茬谩骂李哥。
村中承包分田,李弟将分给自己的田地赠予哥哥,种上苹果树。自己只身外出闯荡。李哥知道他是为避开其嫂,心中颇不忍却又无奈。
逾三年,李弟回村。正值初秋,李哥欲将几筐苹果分给弟弟。其嫂不许,哭闹大骂。
李弟闻知此事,气得旧病复发,不久去世。出殡那日,李哥极度悲痛,昏厥摔倒,头部碰伤。
其嫂言称,此乃李弟所害。故,不从李哥所言,逢祭日拒绝给李弟祭奠。李哥怒气攻心,不及半年亦病亡。
几天后,李氏兄弟的婶娘探望其嫂,言曰:“李弟昨夜托梦于我。说他前几年在外地学会了手艺,专门给人修理电器,挣得两万六千元钱,就埋在他屋里的南墙中。叫我与你一同取出,并嘱咐,这些钱只能用在你儿子的身上。”
其嫂不信,骂道:“这个死鬼,自己死就罢了,还要拖死我的丈夫。怎么可能会留二万多元钱给他的侄子?婶娘,你是没睡醒在说梦话吧?”
婶娘苦劝。其嫂勉强带婶娘一同前去找钱。二人在李弟屋里的南墙中,果挖出一油纸包,内藏一匝厚厚的钞票,数了数刚好是两万六千元正。
其嫂惊愕不已,疑婶娘早就知道这些钱藏在南墙里。
婶娘苦笑:“我有五年多,未见你的小叔子。若不是,他托梦给我,我又怎会知道这样的事情?”
…………
后来,这笔钱,其嫂真的只用于儿子的身上,自己却不敢享用一分。生怕李弟的鬼魂回来找她算账。
每逢祭日,她也必给李弟烧香祭奠,并反复念叨:请小叔子原谅自己以前的泼妇言行。
(流传于山东地区。)
[某老太]曰:那李弟虽亡,魂儿没散,所以,会托梦给他的婶娘。
[某君]曰:这托梦的事听过不少。有的传得有鼻子有眼的,不过,我还是不相信。
[笔者]曰:文中之事,我分析有两种可能。
一是李弟的巧意安排。李弟出外打工回村时,身体状况可能已经不妙。所以,先拜见或写信于婶娘,言明藏钱之事。因他知道,其嫂蛮横,李哥做不了主,怕那笔钱不能用于侄子的身上,提前设计了“托梦”这一招。他是利用农村妇女大多较迷信的心理,使其嫂心存顾忌,不敢妄为。
二是李哥所为。李弟生前将藏钱之事,告知其兄。李哥临终前,捎信转告婶娘,并设了“托梦”这一计,以吓住蛮妻。
[笔者]认为:“托梦”之事,在民间流传较广。带有巧合性的“托梦”奇事,也听说过一些。个人认为,这大概与生者的心理因素和精神活动有关系。其实是生者所为,而非逝者所为也。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8 03:12
《半截大活鱼》
高密西南某村,村外有占地百亩的大湾,当地人称:苇湾。
该村,清代曾居豪门大富。因附近高山之上有土匪出没,这村中豪富安全起见,出钱,围村子周边开挖了一圈护村水沟,足有十余米宽,六米深。沟底与附近的苇湾相通,故,常年积水盈盈。
约清末时期,村民柴某出外回返,行至护村沟边,本欲上吊桥进村,抬头见自己的儿子正趴在沟边捞草鱼。柴某走过去,唤儿子一起回家。儿子刚收起捞鱼的柳条篓子,突然指着沟中:“爹,快看,半截子大鱼。”
柴某探身一瞧,只见水沟中有条一米多长、碗口粗细的大鱼在游动。这大鱼颜色黝黑,令人惊奇的是没有尾巴,彷如只有半截鱼身。儿子拾起地上的土坷垃就要往沟里扔,被柴某一把按住。此时,那条半截大黑鱼在水面上翻了个水花,就潜入深处不见了……
柴某回村后,将此事讲于乡亲们听,有人说以前也见过这条怪鱼,这怪鱼很像黑鱼,估计是从苇湾那边过来的。还都以为看花眼了呢,果真是条半截的鱼啊。
几日后的一个上午,天色阴晦,柴某与几位同乡出村路过苇湾,忽有人惊喊:“快看,湾里出怪事了!”
众人抬头朝薄雾缭绕的苇湾里望去,猛见一支跟着吹鼓手、抬着花轿的娶亲队伍,在湾中央的水面上隐约行走……
柴某跟同乡们一下子呆住了。不几时,雾气渐散,那娶亲的队伍霎时消失。
如此奇景令众人目瞪口呆。
柴某想起前些日子见到的那条怪鱼,便说:“你们说这湾里奇景,会不会跟我前些日子见到的那条半截大黑鱼有关?”
其中有年纪较大的村民,言曰:“能不好就是跟它有关。看来,那条半截大黑鱼,在苇湾里活得年岁很长,有了很深的道号。这湾中娶亲的奇景肯定是它在闹妖。”
众人一听,颇感有理,纷纷点头称是。
此事之后,又有人在护村河里见过那条半截大黑鱼,均敬若神灵,不敢惊扰。
又逾几年,这条半截大黑鱼销声匿迹了,再也没人见过它。那苇湾水面上的奇景也一直未再出现。
(高密地区的传说。)
[某友]曰:这鱼若是没有了尾巴还能活嘛?
[某MM]曰:那是条鱼吗?会不会是只水怪?还会闹妖呢。
[某君]曰:严重同意楼上的观点。我也认为鱼若没有了尾巴,是难以生存的,何况还长到了那么大。绝对是一种水怪。
[笔者]曰:文中之事,关键在于苇湾水面上的那场娶亲奇景。从描述中可以看出,那只不过是一种“海市蜃楼”的现象。因那个年代的村民根本不知道“海市蜃楼”现象,才会怀疑是那条半截大黑鱼在闹妖。
“海市蜃楼”现象即使在海面和沙漠中也是少见的,在湖、湾等地方出现,就更鲜见了。文中,苇湾出现的那一次“海市蜃楼”,恰巧距柴某发现怪鱼的时间较近,也就是说有些巧合。(要知道,在柴某之前,村里也有人见过这半截大黑鱼的。)
可以肯定,苇湾的“海市蜃楼”现象根本就不关那怪鱼的事儿。
[笔者]又曰:其实,我也希望那是一只水怪。呵呵。
不过,鱼没有了尾巴有继续生长的可能。据传言的描述,极像一条黑鱼,估计是这条黑鱼未长大时,被大的黑鱼咬掉了尾巴,或是在岸边滑行时,被人用铁锨铲掉了尾巴,又侥幸逃入水中,活了下来。
据有关资料显示“黑鱼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个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鱼类,甚至不放过自己的幼鱼。黑鱼还能在陆地上滑行,迁移到别的水域寻食,可以离水生活3天之久。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8 03:13
《海龙王拦船》
民初。岛城。
某码头,聚集众多劳工,他们往商船上搬运货物,出苦力挣钱养家糊口,俗称“扛大包”的。
某劳工之子——海生,年纪尚小,生性顽皮,常偷跑进码头里玩耍。
一日,有大型商船欲运农产品出远海。
众劳工从岸上背扛沉重之货物,登长长的、窄窄的木条踏板,蹒跚上船。岸边,“三把头”(俚语,即无赖监工。)手握短鞭,吆三喝四,骂骂咧咧。
海生的父亲身体染病,为一家老小的生计,抱病搬运货物。行动迟缓了些,刚登上踏板,就被这“三把头”朝褪部猛抽了两鞭,一个趔趄差点摔到海里。
此情景,恰被跑进码头玩的海生看见。海生怒目圆睁,忽见,“三把头”的身后放了一条空布袋,用一块小礁石压在那里。他知晓,这个“三把头”喜欢占小便宜,每次货物搬上船时,他都要跑到船上,用这条布口袋,连讨带偷地装些吃用的东西。
海生进码头前,正巧捉了一条尺把长的花蛇。他捏着蛇的颈部,花蛇正倒缠在他的胳膊上。
海生灵机一动,偷偷溜到“三把头”的身后,把那条花蛇悄悄塞进布口袋里,在袋口处打了个结,又用那块礁石压在那里……
“三把头”毫无察觉。待众劳工将货物全部搬运上船,这家伙照例回身抓起那条布口袋,匆忙跑上船。船员们都认识他,也知道他占小便宜的嗜好,都“睁只眼、闭只眼”的不去管他。
这家伙溜进货舱,瞪着三角眼儿,好容易找到一个有裂缝的货包。他将裂缝掰大,刚想拿出布口袋,装些货包里的花生米。
不走运,该船的船长走进货舱,察看货物。“三把头”慌乱之中,把布口袋扔进货包堆里,找了个借口,讪讪溜下船去。
该商船启航。驶进远海,航行至半途,忽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前方,海浪高高掀起,许久不停……
商船就是过不了海。
“以前,常走这条航线,可从未在此处遇到过这种事情。犯了哪门子的邪?”船长嘀咕着,焦急万分。
有老水手提醒道:“船长,咱们的船上,是不是上来了什么不该上船的东西?咱们还是找找,说不定就是这东西惹的祸。”
船长将信将疑,也无其它办法,便随带上几个水手在船上搜查起来。
他们搜到货舱时,发现了那条布口袋,见有东西在里面蠕动,像是蛇类的动物。一南方籍的船员打开布口袋,果然爬出一条花蛇,他一把抓住那蛇的七寸……
凡跑远海的人都知道一个古老的传言:这船上是不能有蛇的,否则,会被海龙王拦住,难以过海。
船长急令船员将那条蛇扔进海里。
扔掉花蛇后不久,天气转晴,风浪顿停。商船终顺利过海……
两月后,该商船又回到这个码头。船长拿着那条布口袋,找到码头上的“总把头”,将事情讲述一番,并大骂一通。
“总把头”见这布口袋上,还绣着“三把头”的名字呢。
过海的船上不能有蛇。这一点,常在码头上混的人都应该是知道的。“总把头”认定:这个“三把头”纯属没事找事儿。一怒之下,把他给赶走了。
那个“三把头”冤得哭天抢地,可于事无补。他至死也没搞明白,那条花蛇是怎么钻进自己的布口袋里的?
(解放前,流传于岛城的故事。)
[某叟]曰:以前也听跑海的人说过。过海的船上不能有蛇。
[某老太]曰:呵呵,那个“三把头”太坏了。遭报应了不是。
[某君]曰:楼上的大爷,远洋的船上常见有猫有狗的。怎么就不能有蛇?
[笔者]曰:天有不测风云。出远洋遇到此类的风浪,按理说也没什么太奇怪的。
以前,听过南方的一个传说:蛇若过了江,就会变成龙,就是所谓的过江龙。
故认为,“因船上有蛇,被海龙王拦住,要把这蛇扔进海里,才能被放行”的传说,大概也是这类的意思。海龙王可不想让蛇过了海,变成“过海龙”,再回头与它争斗呀。呵呵。
当然,这只是个有趣的民间传说。哪里有什么海龙王呀?
海生或许只想用那条花蛇,吓一吓心肠很坏的“三把头”。没想到,却因此,导致这个坏家伙给炒鱿鱼了,倒是真顺了民意了。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8 03:14
《炸尸疑云》
约五十年代。山东招远某村。
村民葛某之妻,病故。停尸于家中的西屋内,准备次日发丧。
当晚,同村年轻人方二,去村内好友家打牌,路过葛家西屋窗外。瞥见黑洞洞的窗户,方二想起葛大婶新故,心里不禁有些恐惧,他加快脚步,匆匆赶到好友家。
打完牌,已是子夜时分,方二归家时,故意绕远路回家,以免再经过葛家西屋窗外。可这条远路,也必须经过葛家的东面院墙。
夜深人静,月色昏暗,初冬风寒。
走过葛家东院墙时,他无意中一抬头,忽见那院墙上,有一个人,正探出头来向外张望。那圆圆的脑袋上,还带着短短的头巾,一会儿左瞧瞧、一会儿扭头右望望。
“这不正是圆脸的葛大婶嘛?天哪,炸尸了!”方二惊得汗毛倒竖、浑身发抖,撒腿狂跑……
方二飞奔回家,急急推醒了同屋的方哥。他满目惊恐、气喘吁吁的将此事讲述一番,方哥也大吃一惊。
方哥觉得此事蹊跷,起身穿好衣服,硬拽着弟弟带他一起去查看,还随手抄起一把铁锨,以防不测。
二人来到葛家的东院墙,果然,墙上那炸尸的葛大婶还在晃着脑袋东张西望呢。
方哥自小胆大,他让弟弟在巷口等候,自己擎着铁锨铁、贴着墙边悄悄走过去,将铁锨竖起,铁锨头冲上,猛力朝上面一铲,只听“咕咚”一声,那摇晃的脑袋被铲落院内。方哥扔掉铁锨,掉头窜到巷口,拉着弟弟跑回了家。
兄弟俩回到家中,心中忐忑不安。方二言道:“哥呀,你铲掉了葛婶的头,明早儿,葛家发丧时,看到她尸体的头掉了,肯定要受不小的惊吓。”
方哥也觉得不妥,摇摇头说:“这事儿做得太鲁莽。咱家的铁锨让我丢在他家的墙外了,葛家一旦发现,准会猜到是咱家的人干的。如此一来,两家会结仇的。这样吧,明天一早,我就到葛家赔礼道歉去。”
方二顾虑重重:“哥呀,你若去的话,葛家能原谅我们吗?”
方哥回道:“不管原不原谅,都应该去。乡里乡亲的,我们不能一错再错,让人家咒骂我们一辈子。”
次日清晨,方氏兄弟来到葛家,敲开门进入院中,方哥正想对葛叔道歉,却被弟弟拦住。他顺着弟弟手指的方向一看,差点笑出声来。只见葛家东院墙下落着一个向日葵,墙边还靠着一根向日葵的秆……
原来,葛家是将一棵带着秆的向日葵靠在东院墙上。昨夜,那“葛婶”摆动的头,是这向日葵被风吹得左右晃动……
(流传于招远的真实故事。)
[某MM]曰:被这篇故事的题目,吓了一跳。还以为真诈尸了呢。
[某君]曰:恐怖篇变成了搞笑篇。唉,有点儿不够刺激。
[某MM]曰:楼上的,你真要是遇上诈尸的事,没准儿早吓晕了。那可就真够刺激了。
[某君]回曰:奥,我就那么小的胆儿?
[某友]曰:也有说,诈尸是因为有的动物身上的静电,与人体的静电相异而引起的。比如,猫若从刚刚死去的遗体面前跑过时,就可能使遗体出现晃动、甚至坐起的怪异现象。所以,民间有:放遗体的屋子里决不能有猫。
[笔者]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
民间有许多“诈尸”的传说,有的演绎得活灵活现,并跟妖狐鬼怪挂上了钩。这恐怕是方氏兄弟,把向日葵误看成“炸尸的葛婶”的心理根源。
其实,大多“诈尸”的事情,与传统上对死亡的界定有关系。人们历来认为,心脏停止了跳动就是死亡了。而,实际上,人的呼吸和心跳都停止了,隔一段时间后又活过来的事情,却时有发生。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8 03:16
《遇狼三则》
1、〈色狼乎〉
老四方区原有一片巷落,巷落中有一公厕。
五七年某深夜,一只狼潜入巷内,先是顺着土堆窜过院墙,跳进了一居民的院中。它前爪搭在屋外的窗台上,抻着脑袋朝屋里张望,屋内,一大姑娘早就被惊醒,披着被子坐起身来,心中害怕不敢吱声,只是隔着窗户与那只狼对视……
不一会儿,那狼又窜出院墙,溜溜达达来到巷中的公厕,蹲在女厕口。
此刻,一下中班的年轻女工路过公厕对面。月光下,她发现了蹲在女厕口的狼。
她惊得想回身逃跑,可又怕狼追赶。犹豫片刻,她硬着头皮,贴着墙根慢慢往前走,不停的侧头盯防着那狼。前边就是邻居家的大门,她想:若狼追过来,就全力撞门,即便没有撞开,屋里的人也会惊醒,出来救她的。
好在,那只狼并没有追赶她,而是起身离开了女厕口,掉头走了。
2、〈狼口余生〉
也就是七几年吧。昌邑某公社有一社员,常跟着当村支书的舅舅沾光,混点儿革命小酒,几乎天天醉不醒。人送外号:大醉汉。
村领导安排大醉汉,晚上去看西瓜田。他欣然前往。
夜里,常躲在西瓜田的窝棚里(俚语:为看守农田而搭建的小草棚),自斟自饮,喝个痛快,省了媳妇的唠叨。
一夜,几个好友来西瓜田找大醉汉玩扑克。打开窝棚口的帘子,发现大醉汉正满嘴酒气,呼呼大睡。朋友们相视大笑起来。他们决定不打扰他了,又一起离开窝棚往回走。
沿小路而行,拐了两个弯后,其中,一个老友忽然说:“我这心里,怎么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儿呀?也说不上来是个什么滋味,就是感到大醉汉那里要出事。”
听罢,其他老友也纷纷声称:有同感。
他们商议了几句,接着又再次返回了西瓜田。
刚刚接近那座小窝棚,他们就望见大醉汉仰面躺在外面,一只大灰狼用嘴叼着大醉汉的前脖领,正往田边的沟里拖呢。
众老友大惊失色,急忙弯腰拾起石块、土坯,朝那大灰狼掷去。这狼和狗都是害怕人们扔石头砸它。那只大灰狼松开嘴,掉头窜进田边的沟里,逃遁。虽至此,那大醉汉却仍然未醒。
老友们赶紧叫醒大醉汉。
经一番仔细察看,那大醉汉除了脖颈上,有几处被狼叼住时,留下的瘀血外,竟别无他恙。
3、〈饭盒惊狼〉
以前,岛城的企业中,所听到频率最高的就是“国棉厂”。
五十年代中期,两位国棉厂的大嫚儿(俚语:未婚姑娘),家住四方湖岛。下了中班,又留下开了个会。晚十点多,才离厂返家。
途经湖岛的一处称为“乱葬岗子”的坟地。远远看到坟地里有两点绿亮,开始以为是磷火,就没太在意。走近时,才看清那是一只野狼。
那只野狼立在坟堆上,双眼泛着绿光,跟两盏小灯笼似的,恶狠狠地盯着她们。二人惊得汗毛倒竖、手脚发颤。
二人知晓,此时决不能转身往回跑,否则,那只狼肯定会猛追过来。可总不能就这么对峙下去,一阵冷风吹过,两位国棉大嫚儿牙齿打起架来……
忽然,一大嫚儿想起老人们曾说过,这狼是很怕锣鼓声的。
于是,她出了个主意:“咱们敲饭盒试试,看能不能把狼吓跑。”
二人各自掏出手提包里的铝制饭盒,左手持饭盒盖,右手拿饭盒“嘡、嘡……”用力敲起来。
夜深人静,这敲饭盒的声音特别响,那只野狼受惊而逃。
(流传于岛城及附近郊区。)
[某叟]曰:民间关于狼的故事可真不少。我也讲一个:发生在解放前,是我老家的亲戚,当时,他外出回家,天黑了,在近村的山半坡,被一只狼给扑倒了,那狼用长嘴叉着他的脖子,他仰在地上,用双手拼命卡住狼的脖子……最后,狼没劲儿了松开了嘴,他也没力气了松开了手。狼往山上跑了,他往山下跑了。
[某MM]曰:楼上的大爷,讲得真好。嘻嘻。
[笔者]曰:这都是些真实的故事。
以前,大人吓唬小孩,常说“别哭了昂。再哭,‘马虎’就来了。”这“马虎”就是指狼。
[笔者]又曰:楼上的大爷呀,这好的故事,也不早些讲给俺听。
[某叟]回曰:这不是看到你的文章,才想起来的嘛。哈哈……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8 03:17
《桃树下的井》
约八十年代初,德州某县。
一建筑工地开工不久,青年民工虞某脚趾被砸伤,同乡朱某陪他到几里外的诊所看伤。
虞某的伤趾包扎后,两人回返。
时值秋收之深夜,星月交辉,聆虫鼓噪。他们一路说笑着缓缓而行。穿过一村庄时,虞某指着前方:“看,那棵桃树上的桃结得多大呀。”
朱某一望,果然,村边一户人家院门的不远处,有一棵桃树结满硕大的鲜桃,便笑:“等你脚伤好了,咱们晚上过来摘几个尝尝。今晚可不敢摘,万一被人发现,你瘸着一条腿,非被人家逮着不可。哈哈。”
两人说话之间,经过了这棵桃树,这才看清,桃树下原来还有一口水井。
刚走过几步,虞某又道:“呀,我脚趾上的纱布掉了。”
待二人一齐回身寻找时,猛见,那桃树下的井口飘出一个白衣女鬼。
这女鬼面色惨白,双睛泛出幽幽蓝光,嘴角挂一道血痕,似有鲜血滴落,长长的白发披散至腰际,随白纱衣裙于夜风中飘摆。只见她一脸凶恶憎恨之状,猛然探伸双臂,擎着尖长锐利的指甲,向他俩扑来……
虞某和朱某吓得魂飞魄散,掉头就跑。虞某一瘸一拐的落在后面,跑了一阵转头再看,那女鬼如飞起一般紧随身后,尖尖的长指甲眼睁睁将要抓住他的脖子。虞某更加的死命狂奔……
又跑出一段路,恰逢路边田里,有守夜望坡的(俚语:即晚间守护田里的农作物)见两个人在路上疯跑,感到奇怪,急忙按亮手电筒照来。
此刻,虞某和朱某借手电的光亮再回头看时,那个白衣女鬼竟然消失了。
回至工棚,虞某惊魂未定,特意钻到大通铺的中间位置去睡……
次日晨起,众人却发现虞某不见了,寻遍工地不见踪影。朱某连忙将昨夜遇白衣女鬼之事道出。众人起初不尽相信,正疑惑间,忽然,从工地旁的玉米地里爬出一人,正是虞某,他浑身蹭满泥土。众人将他搀回工棚,急问:怎么跑到玉米地里的?
虞某一脸茫然,自称不知道怎么被弄到玉米地里的。众人又问:昨夜是否真的遇鬼了?
他点头称是。也将遇女鬼之事叙述一番,与朱某所言相同。众人猜测;这定是那白衣女鬼不放过虞某,半夜又把他弄进了玉米地里。
此事,被包工头知晓,便亲自到那棵桃树周围打听,终得知,那棵桃树旁边的人家曾有一俏丽的闺女,去年,因感情问题投井自尽了。他回工地一讲,虞某和朱某更是惊得不知所措。
后,有人出主意让两人白天到那井边烧纸钱念叨,求那女鬼不要再纠缠并将那包脚趾的纱布捡回烧掉,自此无事。
(流传于德州地区。)
[某君]曰:那俏丽的白衣女鬼,该不是看上那虞某了吧?嘿嘿。
[某MM]曰:楼上的家伙,一贯幸灾乐祸、损人不倦。
[某君]回曰:俺的幽默细胞浓厚嘛。哈—哈、哈(周星驰的笑法儿)
[某老太]曰:乡下这种事儿不少。听老人们讲,这投水自尽的都是做了水鬼。只有再拽进水里一个顶替,才能得托生。
[笔者]曰:听完这故事,个人认为是有人在装神弄鬼。那棵桃树结的桃子已近成熟,恐是怕被人偷摘光,做了点防范措施。
那虞某二人回身寻找丢失的包伤纱布,很容易被看做是要回去摘桃子。故,受到看桃者的扮鬼恐吓。当然,这种做法也有“恶作剧”的性质,估计是年少者所为。
至于,被白衣女鬼追击、睡到玉米地里等情节,倒像是流传中,添枝加叶的演绎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8 03:19
《关于“开阴眼”和“魂儿”》
1、网友[*马不停蹄]讲述:此完全是我的亲身所遇。母亲脑中风住院,不久,姐夫因肝癌住进另一家医院。
一夜,轮到我去给母亲陪床。子夜时分,母亲忽然梦中惊醒,指着窗外连声说:“你姐夫来了、你姐夫来了。”
我看看窗户玻璃黑洞洞的,又走过去仔细察看并无异样。于是,拉上窗帘。
母亲继续说:“你姐夫刚刚走了。他说三个月后来接我。”言罢,又昏昏睡去。
次日,姐姐给我打手机,哭道:“你姐夫病逝了。”
我想起母亲昨夜说的话,几乎惊呆了。
母亲也正是在三个月后,因肾脏心脏衰竭谢世的。这种巧合,让我惊骇且大惑不解。
2、岛城某友讲述:九八年,父亲病危,我女儿在济南上大学,虽然,父亲生前最疼爱我的女儿。但,怕影响她的年终考试,家里未敢通知她。
月末的一个黄昏,父亲去世了。第二天清晨,我女儿突来电话:“我爷爷怎么啦?是不是去世啦?”
我告知实情,并问她:“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不是奶奶或妈妈给她打电话了?”
女儿抽泣着说:“昨夜,我梦见爷爷叫我,好像就在宿舍的门外。我起身开门,见爷爷站在楼梯口处,一脸悲伤的样子,他边叫着我的小名,边往后退。我刚想喊住他,可奶奶不知何时来到我身边,使劲地拉住我说‘千万别跟他去。’不一会儿,爷爷就消失了。我惊醒后,觉得爷爷肯定是出事儿了,所以,今早晨一醒来,我就赶紧给你打电话……”
我一听,不禁愕然。难道,真是我父亲的魂儿去找过我女儿?难道,人去世后,真的有“魂儿”存在?
[某友]曰:我又惊了。开始有点儿相信这种事了。
[某叟]曰:这种事我听过很多、很多。不管别的,反正我是相信,人是有魂儿的。
[某君]曰:你们都疯了。人要是有魂儿,那世上不就有鬼了?我姥爷生前最亲我,他要是有魂儿,还不托个梦跟我说说,那彩票的一等奖的号码,让我发个财?嘁。
[笔者]曰:民间一直有“开阴眼”之说,也有称为“开鬼眼”的。就是说,人在临近垂危时,能够看到已故的亲友的魂儿,前来叫他或来领他走。
还有,人亡魂游之说,即刚刚故去之人,在多少天内,阴魂儿不散,有时会利用“托梦”去见亲友等。
人亡故,到底有没有灵魂存在?我不敢妄言。只想,就文中两例谈些自己的看法。
所谓“开阴眼”的事,基本都出现在病危渐亡的情况下。
我认为,处于此时期的人,一方面,大多都能意识到自身不妙而不断地想到死亡。加之,民间自古又有人亡后,魂儿能在阴间与已故的亲友相见之说。这些都能促使其想起那些已故的亲友们。
另一方面,处于此时期的人,内心都会有强烈的恐惧,同时,也明白,人无法抗拒肉体的死亡。所以,都希望自己的灵魂不死,即便是去了“阴间”。
从而,当因病情加重、或因思虑过重、或因严重的神经衰弱所导致的幻听幻视现象发生后,从主观上就肯定为是真实的,也会真切地告诉身旁的亲人。
其实,我也希望人有魂儿,这样,我就能在死后见到我那被肺癌夺去生命的父亲了。可事实上,人没有魂儿。“人死魂存”只是人类的一种唯一能抵抗死亡的心理安慰。
至于,处于此时期的人,有时说的事情有极准的预见性,正如,文中第一例所讲述的事。我猜测,除了此时期,人卧床上,有充分的时间和冷静心态,去考虑一些平时所忽视的事情外,还有,此时期的意识尚清醒的人,内心会有异常强烈的恐惧。这种恐惧有时会令人出现超智慧。
我个人认为,人对大脑的开发确如同沧海一粟。很可能,人原本是有较强的预知能力的,只是没有开发出来。
人在将亡期间、临危或遇紧急状况下,因产生异常强烈的恐惧,有时,会因此偶然触动大脑中某个未开发的特殊区域,使人会出现短暂的超常智慧的现象。
所以,处于此时期的人,偶尔会产生准确的预言。也就是一种较精准的预判能力。所谓“急中生智”也应是这个原因。
[笔者]狂想:我国古人留下了两把“金钥匙”,一是气功,它是打开人类身体中超常能力的钥匙;二是易经,它是打开人类头脑中,超常智慧的钥匙。也就是说,易经里可能存有,打开人脑中主管预见能力的某个特殊区域的方法。(这只是我个人观点,尚无科学家们的研究定论。)
[笔者]又曰:对于远在他乡、不能守在病重亲人身旁的人来说,因担心挂念,加之,对某些病症存活期的了解,有时,也会出现“日有所思、也有所梦”和判断精准的偶然现象。正如,第二例所讲述的现象。
第二例的现象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心灵感应”。岛城某友的女儿也许与她的某位家人存在“心灵感应”。
曾有国外的科学家研究认为:‘心灵感应’现象,可能与遍布地球的磁力线,有关系。
当然,“心灵感应”现象是否真的存在,国际科学界仍在争论中。我相信有。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8 03:23
《阴阳道》
约四十年代后期,平度地区。
吴某与邻村的尹某结交甚密。二人自小一块上山砍柴、下河摸鱼。长大后,来往依然没断。
某日,二人相约一起去赶集。尹某平日很少起早,怕耽误了,就要求吴某明早儿先到他家中唤醒他,然后,再一同前往。
当晚,吴某在家中将赶集买东西用的钱塞进褡裢里,一切收拾停当后,上炕倒头呼呼大睡。
四更时分,明月朗照,吴某梦中惊醒,望了望窗户纸泛白,误以为天亮。赶紧起身穿好衣服,抓起褡裢,匆匆出门。懵懵懂懂的朝尹某的村子走去。
出了村口,大路上,寂静无人。只有阵阵夜风扑面,冷冷月光如雪。
走了一阵儿,黑云掠过月下,月光明暗变化。吴某这才清醒过来,知道自己出门太早了。刚想返身回去,只听身后有脚步声,回头一望,夜色朦胧中,一个头戴毡帽、身材瘦小的老头快步感至身旁。只听那瘦老头问:“你也是去赶集的?”
吴某点头称是。
瘦老头拍拍手笑道:“呵呵,正好我也去赶集,咱俩搭个伴儿一起赶路吧。”
吴某身不由己的跟着瘦老头又朝前走去。瘦老头步履很快且行进无声,吴某怎么快走也总落在他的身后。
走着、走着,吴某发觉这条大路竟然阴明两分,一半有如霜月光,另一半却幽暗冷森。瘦老头领着他总是走在幽暗的一边。
不多时,瘦老头停住,说:“你看,那个树上吊着一个人,是不是上吊的?”
吴某定睛观瞧,果然,身前路旁的大树上,吊着一白帽、白袍、赤着脚的人,正在树上来回悠荡。
吴某很害怕:“怪吓人的。大叔,咱们还是别管,快赶路吧。”
瘦老头摇头道:“哪能不管呀?赶快把他放下来,兴许还有一口气儿能缓过来呢。”
瘦老头让吴某蹲到树下,他轻飘飘地踩着吴某的双肩,将上吊之人放了下来。二人将其仰面平置于地上。
吴某俯下身仔细看了看,只见,此人耷拉着红红的长舌头,面色煞白煞白的,且平平如板。吴某急忙对瘦老头喊:“我的天!大叔,这个人怎么是‘平板儿脸’呀?!”
“什么‘平板儿脸’?哪有什么‘平板儿脸’呀。”瘦老头背对着吴某说。
他拽了拽那瘦老头的胳膊,又喊:“真是‘平板儿脸’呀,大叔,你仔细看看他。”
“这有什么奇怪的,咱们不都是‘平板儿脸’嘛。”瘦老头说罢,猛然转过身来。
吴某一瞧,瘦老头也变成了一张煞白煞白、平平如板的脸,两只花生米大小的眼睛泛出绿光,急速的眨动着。
吴某惊得魂魄出窍,“妈呀”一声,向后跌倒,昏死过去……
再说尹某,天已大亮,左等右等不见吴某前来唤他,只得起身出门,往吴某的村子走去。一路上猜测,一贯早睡早起的吴某是不是病了?
走出村口不多时,忽见,田间路旁躺着一个人。他走进一看,竟然是吴某。只见他双眼紧闭,嘴唇发紫,已不省人事。尹某又是掐人中,又是按胸脯,折腾了半天,吴某终于缓上气儿来。他微睁双眼,口中喃喃:“鬼呀,鬼呀,都是平板儿脸……”
尹某顾不上多问,先将其背回了家中。
等吴某恢复常态后,把遇鬼之事细说了一遍。尹某亦骇然。
吴某想起一事:“我的褡裢呢?你帮我拿回来了嘛?里面装着钱呢。”
“我背你的时候,没见过什么褡裢呀。”尹某愣愣地说。
“定是丢在那棵大树下了。”吴某猜测。
“我这就回去找找。”尹某言罢走出门去。
等尹某赶回救吴某的那个地方,发现附近并没有什么大树。他四处搜寻,也根本不见褡裢的影踪。他猜测吴某恐是被鬼引上了阴间路。
不及二个月,吴某忽患重病,不愈而亡。
(流传于平度的传说。)
[某老太]曰:那褡裢,肯定让过路的鬼给拣去了。
[某MM]曰:‘平板儿脸’的鬼,脸还煞白煞白的。晚上,看这种故事,真吓人。
[某君]曰:MM别害怕,有我呢。
[某MM]回曰:没你我还不害怕呢。
[某君]回曰:什么话呀。
[笔者]曰:这个故事流传较广。感觉那两个‘平板儿脸’的鬼,应该是一伙儿的。利用特制的面具扮鬼吓人,最终目的,当然还是掠财。不过,吊在树上的那位还真需有点功夫。“吴某忽患重病,不愈而亡。”估计是巧合。
八几年,看过一个案件的报道,好像是外省某地,一个不法之徒也是戴着特制的鬼面具,在乡间小道吓昏女学生,掠色。最终被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