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7 21:51

《少女幽灵》

牐 四十年代初,老台东区。

牐 某路,一排平房之拐角处,生歪脖树一棵,入夜时,此处阴森幽暗。有小家碧玉,貌美温柔,因遭某当红汉奸之子,糟蹋抛弃,上吊于此,含冤而亡。

牐 时隔两年。一深夜,范某拉洋车,途经此路,刚过拐角处,忽听,女子叫车之声。停车回首,自拐角幽暗处,走出一妙龄少女,皓齿频频,白裙飘飘,只是面色苍白,颊挂泪痕。

牐 少女,上车,称:去前面某大院。

牐 范某,拉车上路。片刻,即到目的地。

牐 车停院中,少女翩然下车,羞曰:大哥,我身上忘带钱票,待我回家取回,给你。请稍等。

牐 范某点头称是。

牐犚挂焉睿院中的人家均已熄灯。月光下,但见,该少女紧走几步,到一人家门前,推门而入,又反手关上门……

牐 左等右等,终不见少女出来送钱。范某微怒,遂,走到那户人家门前,敲门。

牐 屋里,忽亮灯光,一对老夫妇开门问:“都这么晚了,是谁呀?”

牐 范某,便将所遇之事,对他(她)们一讲。那对老夫妇,目瞪口呆:“刚才没人进屋呀?听你所说,好像是我的闺女。可她早已在某路拐角处上吊而亡,死去两年了。”

牐 听罢,范某心里一震,不敢再言语,返身拉起洋车,匆忙离去……

牐 此事,风传出来。自此,凡晚间,在此路拐角处,叫乘洋车者,无论去哪里,洋车夫们均不要钱。

牐 不久,那汉奸之子,亦闻听此事,唯恐女鬼寻仇,惶惶不可终日。

牐 (解放前,流传于岛城的传说。)
牐牐牐
牐 [某叟]曰:以前,有冤魂不散之说。

牐 [某友]曰:这可真是活见鬼了。

牐 [某君]曰:这美女……挺可惜。唉,干吗非去上吊啊?

牐燵某友]回曰:非常赞同楼上的观点。真得很可惜。

牐 [笔者]曰:这事儿,当然不是什么女鬼。世上哪有什么鬼呀。

牐 我分析,那乘洋车的少女,恐是那上吊女子的姐妹,因雪仇无门,故制造出此“闹鬼”之事,以使那个做孽的恶棍,不得安生。

[ 本帖最后由 享受人生 于 2007-4-18 03:44 编辑 ]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7 21:52

《白龙驹》

牐 古代,山东。具体流传地不详。

牐 袁君家资丰厚,广交朋友。曾接济过远道而来、落魄的马贩。此人,对袁君的雪中送炭,甚是感激。

牐 逾年,该马贩又贩马至此,生意大成。期间,临归返时,特去拜访袁君,并赠宝马良驹一匹,称:此宝马,是‘白龙驹’。

牐 袁君本不善养马,盛情难却,笑纳。

牐 饲养不久,袁君发觉这白龙驹野性很大,不愿受管束,无奈,只得将其送至远山之上,放养。以为白龙驹会一去无归,正好也少些心事。谁知,这白龙驹每日天黑前,必回袁宅。袁君只好继续备精美饲料于马槽中。

牐 有几日,袁君常闻,有虎啸马嘶声,从远山处隐约传来。傍晚,白龙驹回返,食量大增。吃饱便睡,像是很疲惫。

牐 袁君疑惑不解。

牐 某日,袁君悄然上山,惊见山间平坦之地,白龙驹正跟一只半大的吊睛白额虎激烈搏斗。这白龙驹炸鬃扬蹄、矫健勇猛,与那骇人之老虎周旋激战,居然,不分上下……

牐 袁君回家,叙述所见,众人皆惊。有人道:早闻那山上有虎,故,少有人至。何不聚猎手,借机除去那虎?

牐 袁君摆手,云:我观白龙驹似有胜机,再斗几日,许会踢伤那虎,届时,除虎不迟。

牐 当夜,袁君见白龙驹卧马棚中熟睡,忽想:这白龙驹,马鬃太厚太长,搏斗起来甚是累赘,而且,额上长鬃已挡住眼睛,岂不影响视线?

牐 于是乎,袁君找剪刀,悄悄将白龙驹的马鬃剪得很短。

牐 次日,白龙驹依上山斗虎。却再不见归返。

牐 后,山上现白龙马遗骸。

牐 (流传于于山东地区。)
牐牐牐
牐 [某叟]曰:这故事渊源流传。

牐 [某友]曰:不只是山东地界有这个故事。

牐 [某君]曰:这外行人,就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匹宝马送进虎口,可惜。

牐 [笔者]曰:少时就听老人讲过这个故事。后来,又听多人讲过,流传的确很广。

牐 有人云:剪去白龙驹的长鬃,等于剪去了它的威风,使其斗志大损,而败。

牐 亦有人,言道:白龙驹的马鬃,原先又厚又长,很滑。老虎扑上去,爪子顺马鬃滑下,不能摁住或抓伤白龙驹。袁君剪掉其鬃,当然会被虎食。

牐 后者,较有道理。

牐 白龙驹敢与老虎缠斗数日,已经很出奇了。袁君的期望值过高了。

[ 本帖最后由 享受人生 于 2007-4-18 03:44 编辑 ]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7 21:53

《小炉匠遇鬼》

牐 约二十年代,山东招远附近。

牐 一小炉匠手艺精湛、为人厚道。常挑着小炉子和工具箱,走村串乡,锔缸、锔锅。

牐 这日,行至某村,揽下许多活计。忙忙碌碌,转眼天黑,所需的铁锔子,已用尽。他请求村里人们给他找一个空屋,歇息一宿。

牐 众人纷纷摇头,家中都无空房。某老者想起一地儿,说:“靠村口,有空屋一处,只是夜间闹鬼,不敢住人。”

牐 众人皆曰:“小炉匠,你千万别去。夜里,那空屋里可真的闹鬼。不是跟你开玩笑的。”

牐 “俺从来不信什么鬼神。”小炉匠借了根蜡烛,不顾众人拦阻,挑着工具,奔那鬼屋而去……

牐 住进鬼屋,小炉匠先盘腿上炕,打了打盹儿。近三更时,醒来,因惦记着来天的活计,他点上蜡烛,把工具箱搬到土炕上。持小铁锤“叮叮当当”敲打着短短的粗铁条,制作铁锔子。

牐 烛光扑闪了几下,小炉匠忽发现,炕对面的墙壁上有人影晃动。他定睛一瞧,一身穿黑衣、披头散发的女子,正在墙边走来走去。

牐 屋子的门窗都关得紧紧的,这女子是如何进屋来的?肯定是个女鬼。原来,这真是间鬼屋啊!

牐 想至此,小炉匠不由得头皮发麻,心惊胆颤。

牐 那女鬼停下来,尖声说:“你害怕我吗?”

牐 小炉匠不敢接话,依旧不停地敲打着铁锔子。

牐 那女鬼慢慢飘到炕前,蹲下身,仰望着小炉匠,突然“嘻嘻”笑了起来。小炉匠不敢与她对视,只是用眼角注意着她的举动。

牐 一股凉气向小炉匠袭来,他打了个了冷战。

牐 “天很冷呀,你抱抱我,暖和暖和吧。”女子扯开黑衣,向小炉匠的身上贴过来……(此处略去二十字)

牐 突然,一条鲜红的长舌,自女鬼的口中垂下来。女鬼双手的指甲也渐渐变得长而锋利……

牐 小炉匠心想:完了。反正横竖是个死,还不如一拚呢。

牐 他壮了壮胆,出其不意地举小铁锤,朝女鬼的头上敲了一下。只听“哎呀”惨叫,女鬼窜到房门处,“嗖”的一声不见了。

牐 小炉匠被吓得浑身无力,一夜没敢闭眼。翌日清晨,他也顾不上没干完的活计了,匆匆赶路回家。

牐 回到家中,小炉匠将此事告诉家里人。其三叔性情刚烈、从不信邪,听罢此事,执意要小炉匠带他去那鬼屋察看,并曰:“此是不搞的水落石出,你一辈子都会有块‘心病’。会不得安生的。”

牐 小炉匠无奈,几天后的一个晌午,硬着头皮,带其三叔又回到那个鬼屋。

牐 两人进屋后,发现门口有血迹,他们寻血迹一直找到了村外的一个大坟堆,血迹在坟堆南侧的一个小缺口处消失了。

牐 三叔从背上解下,随身带着的一把小铁锹,与小炉匠轮换着把那个缺口挖大……

牐 其三叔,从那坟堆的缺口里,用小铁锹铲出一团黑物。

牐 原来,是一只黑毛老狐狸,头顶伤口的血迹已经干了。

牐 已死去多日。

牐 (流传于招远地区。)

牐 [某叟]曰:听说这黑毛狐狸和白毛狐狸都是有“道行”的。

牐 [某友]曰:这小炉匠有胆色。一般的人,早给吓昏啦。这故事编得有些恐怖。

牐 [某君]曰:这得怪那黑毛狐狸,变个美女挺好的啊,非要再变成个女鬼。这不是找“捶”嘛。嘿嘿。

牐 [笔者]曰:民间一直有“黑毛狐狸和白毛狐狸,都是成了精的。”的传说。

牐 文中之事,当然是乡间虚构的鬼狐故事。故事中的小炉匠的确有些胆量。不过,他的三叔不信邪,遇上奇巧儿的事情一定去查个明白,这一点更令人称道。

牐 这故事也带有一层“邪不压正”的寓意。

[ 本帖最后由 享受人生 于 2007-4-18 03:45 编辑 ]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7 21:54

《真假关公》

牐 胶州地区有“扎台子唱大戏”之风俗。

牐 本篇神话故事,自清朝末期流传于该地区。

牐 村里的庄长(注: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把本村的人家,召集在一起,诉说,自己的梦中所见。连续几夜,他都梦见了“红脸关公”。

牐 那“红脸关公”在梦中威胁道:“你们赶快在村南的土台子上,扎起台子,给我唱戏,我要看‘三结义’‘捉放曹’这几出戏。另外,准备一个童女或童男,放在土台子下面。以后,每年这个时候,都要照我说得做。否则,大难将至,全村人的性命都将不保。”

牐 村里众人不敢违背,聚商之后,就在村南那个土台子上,扎起戏台,一起凑钱请来戏班,要他们连唱三天的“三结义”“捉放曹”等戏目。并选出一童女,放置土台子下。

牐 第一天,无事。

牐 第二天,众人正在观戏,忽,有人大喊:“看哪,小孩没有了。”

牐 大家这才发现,那个坐在土台下的童女神秘消逝了。

牐 次年,又是如此。失去孩子的村民,痛哭不已。家里有小孩的,大多都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外地躲藏。

牐 庄长和村中几位长者,深感焦虑,遂,一起到“关帝庙”烧香磕头,求关老爷不要再掠走村里的孩子。

牐 此事,被天上的关公知道了,不禁勃然大怒:“什么东西,如此大胆,竟敢冒充我,做这等恶事。败坏我的名声。”

牐 第三年,村子里照旧在土台上,扎戏台唱戏。并将一童男,放于土台下。

牐 戏台上,大戏开场。锣鼓声中,关公一出场,众人就感觉与往年不同,今年的这个关公,威风八面、气宇轩昂,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寒光闪闪,耀人双眼。

牐 那关公没有开口唱戏,却径自飞身下了戏台。

牐 须臾间,土台子里,探出一巨物,正向那童男咬去。

牐 那关公挥青龙偃月刀,飞快斩下,并高声断喝:“畜生,快受死。”

牐 刀光闪过,只见,一道血柱喷出……

牐 那关公收刀,眯凤目,捋长髯、脚下祥云涌起,瞬间,升天而去。

牐 众人愣了半晌。等定下心神时,纷纷围过去,把那童男抱走。再看,那巨物,原是一条如屋梁粗的大虫,自土台下探出小半个身子,其头已被斩落,污血将地面,染红了一大片。

牐 村中老者们齐喊:“关二爷显圣了。”

牐 “原是这条成精的大虫,冒充关公。幸亏真关公下凡,把这个假关公给斩了。”

牐 “大家快去‘关帝庙’磕头,谢谢关老爷为民除害。”

牐 …… ……

牐 此后,村中再无妖孽作怪。

牐 [某君]曰:那么粗的大虫,还成了精。真惊了。

牐 [某叟]曰:听说过,“假李逵”、“假悟空”的故事。这“假关公”的故事,还是头一回听说。

牐 [某友]曰:仅以此篇献给“3、15”。呵呵。

牐 [某老太]曰:以前,乡下一般都在清明节或秋收后,“扎台子唱大戏”。我小时候就去看过。有京戏、梆子戏还有花鼓戏,无论哪个村子唱戏,都会把邻村的亲戚叫来观看。观众很多,非常热闹。

牐 [笔者]曰:我国人民自古都很崇拜关公。以前,“关帝庙”几乎遍布乡村。

牐 所谓“大戏”一般是指京剧。清明节和秋收后的唱大戏,基本都是京剧。而,正月里的唱大戏,其实就是庙会,除了京剧还有茂腔、柳腔、花鼓等剧种。

牐 文中的故事,当然,只是个民间神话。

牐 我是这样想的,乡村中,每年唱大戏,一般都观者如云,人山人海。有带小孩去看戏的,小孩好奇,爱往戏台下乱跑,大人们怕不留神孩子走失。所以,有人编出此故事。

[ 本帖最后由 享受人生 于 2007-4-18 03:45 编辑 ]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7 21:55

《冤鬼献戏文》

牐 故事发生于清朝。

牐 平度某村庄,有一土财主,得子阿大、阿二。

牐 阿二幼年,父母相继亡故。长嫂如母细心抚养,又是富足之家,阿二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惯之娃。他未曾读书,家中又不许他和穷孩子们玩耍,与外界接触甚少,所以,阿二不太懂人事儿。

牐 至十六岁时,兄嫂花费了不少彩礼,为其择贫家女成亲。

牐 逾半年,一日,嫂子在收拾家里的一包砒霜,被阿二发现,以为是白糖,讨要。

牐 嫂子戏言:“这是毒药,若吃了,人就上西天了。”

牐 阿二疑惑:“嫂子,这人怎么能到天上去呀?”

牐 嫂子随口答:“当然是飞上去的呗。”然后,踩着凳子,把这包砒霜放到了橱顶上。

牐 约过几日,晚上,阿二到哥嫂屋内,直到深夜也不肯走。嫂子劝曰:“你再不回屋去,小心你媳妇跟人跑了。”

牐 阿二却不听从:“嫂子,你又想骗我。上次,你说吃了那包白糖,人就能飞上西天。我偷偷掺进粥里给媳妇吃了,可她没飞起来,反而,连动都动不了啦。”

牐 嫂子一听,几乎瘫倒。寻那包砒霜,果然不见了。急忙到阿二屋中查看,那小媳妇早已气绝……

牐 嫂子为自己那句戏言,悔恨不已,可为时已晚。哥嫂不想让弟弟偿命,所以,赶紧发丧。可按规矩,发丧必须叫来亲家。为免败露,嫂子心生一计,派人去亲家,谎称:你家闺女难产而亡。

牐 亲家一听,以为自家的女儿,在出嫁前做了什么丢人的事,果然,无脸前来。

牐 葬后,哥嫂把阿二换到另一间屋子。原先的屋子落了锁,再也未敢打开。

牐 又过两年,庄里请来一个戏班子,唱大戏。庄长将戏班子安排到了土财主家宿夜。哥嫂商议了一下,就把戏班子领进了,那间两年未开的屋子。当夜,戏班子的班主正在屋内,指导演员排戏。突然,似有阵风吹入,油灯跳闪,从高高的房梁上“啪哒”掉下一卷纸。班主弯腰拾起,展开观瞧,居然是一篇戏文。这戏文写得很悲凄(正是这所屋里发生过的那小媳妇被毒死的事。)似出自内行之手。

牐 戏班中的武生、龙套们都有些功夫,他们纷纷上房梁、屋顶、院墙搜索一番,并无人影。班主决定,连夜赶排这出新戏……

牐 翌日,戏班子上演了这出新戏。众人看过不禁落泪。后,戏班子到外村演戏,每次都要演这出新戏。

牐 不久,戏班子在一个村中演这出戏时,恰巧,土财主的亲家在台下观看,越看越像在说自家闺女的事。便来到后台找到班主询问.班主取出那卷戏文,一五一十的将经过讲出。

牐 亲家恍然大悟,又恼又恨,没想到闺女死得这么冤。随即带着那卷戏文,到县衙击鼓鸣冤……

牐 经县衙开棺验尸,查明那小媳妇确系砒霜所害。当即把阿二抓捕归案。至于,那卷戏文的来历,最终未能搞清楚。只道是,此乃那小媳妇的阴魂未散,为伸冤所写的。

牐 (流传于平度的民间故事。)
牐牐牐
牐 [某君]曰:嫁人,也不先把对方打听清楚?

牐 [某老太]曰:楼上的小伙子,那是封建社会,哪会跟现在一样啊。

牐 [笔者]曰:当然不是"鬼魂"写的戏文。我认为,应是知情人所写的。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篱笆墙。

牐 阿二的哥嫂虽设计瞒过了亲家,却不可能瞒过所有的人。

[ 本帖最后由 享受人生 于 2007-4-18 03:46 编辑 ]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7 21:55

《地窖里的棺材》

牐 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即墨。

牐 村里,分地。

牐 陆家分宅地一块,位于半山坡间。山中绿树苍翠,鸟语花香,环境宜人。陆家欣喜,遂,花费万余元,购置建材,盖起红瓦高宅。

牐 新宅建成,陆家兄弟们又开始挖地窖(农村做储藏室所用。)

牐 地窖几欲挖好,镐、锨却碰到一硕大硬物,大家甚是奇怪。于是,又沿硬物边缘挖掘,是长方形之物,除去上面的泥土,一口黑漆油亮的棺材,赫然眼前。周围还挖出几根残断白骨。

牐 陆家兄弟只觉得有股腐臭气味,扑鼻而来,差点呕吐。急忙铲土将棺材覆盖,后,纷纷爬出地窖。陆家老人听说此事,均称:晦气、晦气。

牐 家中有人去某风水先生处,询问。

牐 风水先生摇头晃脑:“既然有棺材,那肯定就是个坟茔。房子建的再好,却压在一座坟上,你们想想,能有个好嘛?”

牐 陆家老小聚在一起商议,都认为风水先生言之有理,此处乃不祥之地。可万余元的钱,已经投入,就这么空闲着,也不是个办法。

牐 最后,陆家决定将此宅转让,只要能卖回投入的钱就成。

牐 村里的人大多都从某风水先生的口中,得知了此事。谁也不愿买这么个晦气之宅。都劝说陆家,还是拆掉房子,在那块地里,种些果树之类。

牐 正在陆家失望之际,外村的龙某来村中探听买宅地之事,听说陆家要买宅地,便上门商洽。

牐 龙某随陆家人到那半山坡上看房,见环境优美、房子盖得很好、价钱也不贵,就以万余元的价格,欣然买下。

牐 龙某带家人住进此宅,发现地窖浅了些,就继续开挖。不多时,也挖出了那口棺材。龙某虽感到有些晦气,不过,他还是令儿子们先将这棺材能出地窖再说。谁知这棺材异常沉重,他又请来几个帮工,费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棺材拖出地窖,抬至院中。

牐 龙某感到这棺材有蹊跷,即使里面装着两具尸体,也不会这么重。他不顾众人的阻拦,硬是把棺材盖给撬开了。

牐 掀掉棺材盖,众人往里一瞧,里面装满金银珠宝,只惊得目瞪口呆,面面相嘘。

牐 有人提议将这些珠宝拿去卖掉,龙某感到不妥,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将这笔财宝,上交到了有关部门。后,得到一定数目的奖励。

牐 经勘查,那地窖下并无坟墓。随之挖出的那几根白骨,也并非人骨。

牐 (流传于即墨地区。)

牐 [某友]曰:这棺材原来是打掩护的。

牐 [某君]曰:这么多金银珠宝,啧啧。这等好事,怎么我就摊不上呀?呵呵。

牐 [某叟]曰:如果是个地主埋在那里的,那他绝对是个大地主。

牐 [笔者]曰:至于这批金银珠宝,到底是何人埋下的,还不能完全确定。

牐 但,有一种说法比较贴切,据当地老人们讲,这座大山上,曾闹过土匪,解放后,这些土匪做了鸟兽散。估计是土匪头子,将这批金银珠宝,埋在这里的。装在棺材里,周围再撒几根残骨,的确是个很好的“障眼法”。

牐 不然,陆家也不会挖了出来,又给埋上了。

[ 本帖最后由 享受人生 于 2007-4-18 03:46 编辑 ]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7 21:57

《夺命归乡路》

牐 曲三乃胶南人士,家贫。随乡亲闯关东三年整,挣得可观钱票,决意回乡。

牐 时值民国二年,兵荒马乱,归乡途中提心吊胆。是夜,行路疲惫不堪,欲寻店夜宿,却是身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之地。无奈,寻路边一座破庙暂歇。

牐 进庙中,一幅苍凉阴森景象,便爬上佛龛躲其背后,以求安顿。沉睡片刻,却被“咣嘡嘡”的撞门声惊醒。曲三起身于佛后探头向下观瞧,但见,两名背刀凶汉闯入庙堂,于月映处对坐,二人从背上解下褡裢包裹,放置中间,坐地分赃。

牐 许是分赃不均,逐渐高声争吵,一云:“人是我杀的,我就该多分点儿。”

牐 另一云:“不是我把他骗到野外,你能有机会动手?平半分。”

牐 愈吵愈烈,二人动手打拼,一凶汉将同伙劈死,席卷赃物逃遁。曲三吓得手脚打颤,正想下佛龛离开是非之地,庙门口又传来声响,一团黑影窜进,扑至那死尸上,伸出爪子撕裂前衣襟,用长指甲划开其胸腹,长嘴探入“呱唧、呱唧”一通狂吃。

牐 这怪物浑身黑黑长毛,辨不清是鬼是兽。吃空腑脏,即窜出庙门而去。

牐 曲三惊恐过度,昏厥过去。

牐 再醒时,天已放亮,庙内血腥弥漫。他连滚带爬逃出破庙,一番狂奔,终寻到村庄人家,暂歇了半日。

牐 路途劳累又受惊吓,曲三几乎病倒,本想多歇几日,可心痛盘缠,便强打精神再踏归程。

牐 恍恍惚惚行至傍晚,已离乡不远,也巧,又是前后无人家之地。曲三本欲坐路边歇脚,一员外打着灯笼迎面而来:“三弟,你可回来了,快跟我回家去。”

牐 曲三一见,原是自己的大哥,欢欢喜喜随之前行。稍顷,走进一座大屋,竟见大嫂打扮得漂漂亮亮坐在厅堂,招呼家人端上好酒好菜。

牐 曲三问:“大哥,咱家什么时候发财了,变得跟富贵人家似的?”

牐 话音未落,只听“唰”的一声,大屋、家人等瞬间消失。曲三发现自己立于一片荒地间,身前临沂片土坟,地上乱石杂草……

牐 终,走回自家村子,已是二更天。至村口时,巧遇他的七叔。

牐 七叔惊问:“哎呀,你可回来啦!累坏了吧?身子都打恍了。现进我家歇歇。”

牐 曲三在七叔家吃了点饭后,就将路上所遇的险事、怪事讲了讲。

牐 七叔听说,大惊失色:“三侄子,你的大哥和大嫂,去年,染病不愈,先后故去了。 你是见到鬼魂了吧?”

牐 曲三听七叔这样一说,顿时,瘫倒在炕上,昏迷不醒。第二天,就气绝身亡。

牐 有村中老者们称,这曲三一路净遇鬼怪,看来是开了鬼眼。历来就有“鬼眼大开难活命”的说法。

牐 (流传于胶南的故事)

牐 [某友]曰:去年有传说,在胶南附近,有家犬在山上被咬死,腹脏被吃空。不知是什么山野兽类所为?有人说是狼。

牐 [某君]曰:楼上的老兄,你提的这事是在平度吧?听说,当地有人远远的看见过,不太像是狼。

牐 [某叟]曰:民间是有这一说,开了“鬼眼”的人,很难再活。

牐 [某MM]曰:是不是给破庙里的事吓傻了,才出现了荒郊野地里的那一出?是幻觉吧?

牐 [笔者]曰:故事中,曲三破庙看到的的怪物,不像是鬼,应该是兽。据说,在南方曾有一种野兽叫“罗夜”,很凶猛,成群的猴子连老虎都不敢惹,可一见到“罗夜”,就全部趴在地上任其挑选几只肥的当美餐,其余的才得逃脱。它常吃空其它动物的腹脏,其实是一种体型较大的山猫。

牐 不知,胶东地区以前有没有过类似的野兽?本地区山野猫类一般体型较小,称为:野狸子。也有叫做:猞猁。

牐 [笔者]又曰:那曲三极度疲劳又受过度惊吓,出现幻觉极有可能,加之,脑血管方面可能原本有疾病,在上述的诱因地作用下发病,从而导致身亡。对“开鬼眼”一说,我在本书第四十八篇《关于“开阴眼”和“魂儿”》有个人观点的详述。

[ 本帖最后由 享受人生 于 2007-4-18 03:47 编辑 ]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7 21:58

第十八篇《猎手斗白狐》

牐 大约民国初期。山东某山区,有猎手严某枪法极准,远近闻名。严某很孝顺,凭狩猎赡养老母。

牐犜谏街嗅髁允保严某发现一只白毛狐狸。他瞄准欲射,那白狐瞬间变为其母。严某急放下枪,定睛观瞧,分明是那白狐。他再举枪瞄准时,白狐又变为其母……

牐 严某未敢猎之,火速下山归家。见其母正盘坐于家中炕上,并无异常。暗责自己被假象迷惑,错失了一张上等狐皮。

牐 不久,严某上山又见此白狐,速举枪瞄准,白狐依旧变为其母。他犹豫片刻,猛然开枪击之……严某走近细观,被击中倒地者,竟真乃其母也。他悲痛欲绝,悔恨交加。

牐 葬母之后,严某委靡不振几乎崩溃。经挚友劝说,随一行人等,远闯关东。

牐 至关东。当地老猎手闻听严某枪法精准,遂常领其入林狩猎,他却极少开枪。问起原因,严某便将“猎白狐却误射其母”之事,道出。

牐 老猎手告知:“白毛狐狸是成了精的,道号儿极深,会搬猎者的熟人来挡箭挡枪。再遇此等事,你可向所见之人,高出头顶三尺处,开枪。必中白狐。”

牐 次年,严某归乡复仇。每日都上山寻那白狐。

牐 某日,终见那白狐出现,严某欲射,却见白狐转眼变为其邻居王婶儿。他抬枪,向王婶儿头上三尺处,开枪施射。一物,自王婶儿头顶之上,应声跌落。

牐 严某奔至近前,见该物,竟是那只白狐,业已中枪而亡。

牐 王婶儿安然无恙,却浑浑沌沌,犹若梦中。

牐 (流传于山东的民间传说。)
牐牐
牐 [某叟]曰:这个传说,听许多人讲过。就是说白毛狐狸和黑毛狐狸,都是成了精的,好像都不能打。

牐 [某君]曰:神话故事。不过,编得挺有意思。干嘛非说是“高出头顶三尺处”?高出头顶一尺或六尺处,不行?

牐 [笔者]曰:岛城的很多老人,都知道这个神话故事。我分析,可能是根据一个猎手在山上猎狐时,误射了,正上山给自己送饭的亲人之事,经演绎、渲染、神化而编成的。

牐 民间关于白毛狐狸成精、神通广大的故事不少。这个故事比较典型,情节也挺曲折,巧妙的将白狐给神话了。这比狐狸“附人”更具想象力。

牐 所谓“高出头顶三尺处”,我猜想,大概是借用了“头顶三尺有神灵”的这句俗话吧。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7 21:58

《水妖》

牐 “三反五反”时期,蓬莱某村。

牐 村中一恶霸地主被镇压。 其有小妾玲珑娇小,貌美如花。原本是邻县穷苦人家之女,被地主相中,对他的父母威逼利诱,娶回家中。当然也花了不少大洋。

牐 过门后,地主对年轻貌美的小妾还算不错。

牐 这地主,解放前,作恶多端,终被枪毙镇压。小妾也被唾弃一番。更有村中的无赖之汉,趁火打劫,于夜间,偷偷潜入地主家,将该妾强奸。

牐 谁知,该妾性情挺烈,被辱后,痛哭不停。

牐 次日半夜,穿上出嫁时的红嫁衣,奔至村前的大湾投水自尽了。后,她的娘家人将她的遗体运回本村埋葬了。

牐 几月后。有人晚间回村,路过那大湾时,惊见一无头的、穿红衫的玲珑之鬼,抻着无首的脖颈,于湾边苇草丛中,顾盼游离、隐隐闪现,甚是骇人。

牐 有好事者传言,定是那被强奸后投湾自尽的小妾,她的孤魂变成了水妖。

牐 此村的民兵连长不信邪,带领民兵十几人各持步枪,夜间,在离大湾不远处,设伏。连续七夜,不见水妖露面。

牐 第八天,半夜,月光惨淡,正在打盹的民兵连长,被放哨的民兵推醒,他顺着哨兵所指的方向,定睛一瞧,湾边的苇草丛中,果然出现,那传说中的无头红水妖,正沿着湾边走动。
民兵连长令民兵们瞄准那水妖,一起开枪。枪声乍响,就听“扑通“一声,那水妖倒跌入湾中……

牐 自那夜,再没有人见过这无头的红水妖。

牐 (流传于蓬莱的故事) 牐

牐 [某友]曰:到底开枪打中了没有?

牐 [某叟]曰:年轻人,这妖哪会被枪打中呀。

牐 [某MM]曰:真是那小妾变的?吓死人了。

牐 [某君]曰:楼上的,甭害怕,这不有我在嘛。

牐 [某MM]回曰:你?一边凉快去吧。

牐 [笔者]曰:听讲述者所言,此事直到四年后,才揭开谜底。事隔四年,天旱,该村抽水灌溉农田,最终,将大湾的水抽干,于湾底发现大量鲤鱼、鲢鱼等,有的已长得很大,其中一条鲜红的鲤鱼,竟近三尺长。

牐 大概是这条大红鲤鱼,夜间,在湾边浮出了水面,被误传为无首的红水妖。

[ 本帖最后由 享受人生 于 2007-4-18 03:47 编辑 ]

享受人生 发表于 2007-4-17 21:59

《升仙》

牐 古代,胶州,有升仙故事流传。

牐 某村庄虽地处偏僻,却肥田沃土,村民衣食丰足。

牐 村中武姓之家,连生三女,才得一子,视为掌上之宝。望子成龙,送私塾就读。此子,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牐 一日,武家门前忽然来了一老妇,挎着覆盖兰布的花篮,携一妙龄美貌女子,只称上门讨饭。

牐 武氏夫妇,见这母女俩神色衣着不俗,不像讨饭的。可,依然让进屋里,好好招待了一番。武母见妙龄女子,羞羞答答,美丽聪颖的样子,煞是喜爱,拉住她的手问其年龄,竟与自己的儿子年纪相仿。又问那位老妇:“爱女可曾婚配?”

牐 老妇笑答:“没有。”

牐 武母心中一喜,急忙说:“吾儿,长贵爱女一岁,也未成亲。真巧呀,呵呵。”

牐 老妇又答:“是呀,真巧。我这闺女从小娇生惯养,因我家乡发大水,随我逃难,颇受辛苦。若不嫌弃,愿将她许配你家公子,也了我一件心事。”

牐 武母喜出望外,连连称好。

牐 那老妇对女儿三从四德的叮嘱一番。后,谢绝武氏夫妇的挽留,挎着花篮告辞而去……

牐 不久,武母怕出变故,便与丈夫商定,择吉日,给儿子完婚。这送上门的儿媳妇,勤快孝顺,且懂诗书,武家之子学业更有长进。武氏夫妇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牐 次年,武家之子正欲赴京赶考,却患严重眼疾,几乎不能视物,请名医诊治,不愈。吴氏夫妇焦急万分,儿媳更是默默垂泪。

牐 那老妇挎着花篮不期而至。听武母和女儿讲到此事,便令女儿扶出女婿,然后,将花篮端到他的脸前,掀开覆盖的蓝布,篮中金光流射,馨香四溢。

牐 老妇问:“好女婿,睁开眼瞧瞧,这花篮里有什么?”

牐 武家之子努力睁眼观瞧:“好漂亮的金鱼啊。游得真自在。”

牐 老妇又将蓝布覆盖好,笑称:好了,好了。

牐 武家之子眨了眨眼,环视四周,居然视物清晰。眼疾已除,武家夫妇甚是欢喜,对亲家母感激不尽,请她无论如何也要在家里住上几天。老妇再次谢绝。

牐 临走时,老妇叮嘱:“女婿呀,你此次进京赴考,必中三甲。且记,若逢皇上御考,且求他一件事,求皇上招我进宫,亲眼看看我的花篮金鱼。”

牐 武家之子点头称是。后,武家之子不解,询问爱妻。

牐 妻子只说:“我的母亲乃狐女,苦心修炼,盼望升仙。但需,真龙天子开金口玉言,赞一声‘真好看’,才能真正升仙。”

牐 武家之子半信半疑。

牐 他进京赶考,果金榜题名,高中头名状元。皇上招前三甲,殿前亲考,见这武家之子对答如流,才华出众,很喜欢,有招为驸马之意,故问其家眷情况。武家之子如实回答,并提及岳母和她的花篮金鱼,求皇上能亲眼瞧瞧。

牐 皇上听罢,很感兴趣,恩准。

牐 三天后,武家之子带岳母进宫。拜见皇上,那老妇将花篮献上。

牐 御前太监掀开蓝布查验,金光流射、馨香四溢,只看得目瞪口呆,他赶紧将花篮呈给皇上观赏,皇上往花篮中一瞧,花篮中一掬清水盈盈,几尾闪着金光的小鲤鱼,在溢着清馨的水中,摇头摆尾,来回游动。

牐 那老妇忽问:“皇上,您看这花篮里的鲤鱼,好不好看?”

牐 皇上啧啧称赞:“好看,真好看啊。”

牐 话音刚落,那老妇竟然冉冉升起,说了声:“谢皇上赐龙言,助我升仙。”随即飘出大殿,飞天而去……

牐 那花篮金鱼也化成了一只翡翠玉篮,篮中还镶嵌着金光闪闪的鲤鱼呢。此物,被皇上收藏于宫中。

牐 (流传于胶州民间的传说)

牐 [某MM]曰:看过一部香港电影中,有一个想升天做神仙的,但需一个人真心的说声:我爱你。才能升仙。最后,也是真的升仙了。与这篇文中的故事,相似的是,都需要一句真心话。

牐 [某君]曰:也不知神仙们都生活在哪个星球上。嘿嘿。

牐 [笔者]曰:楼上的MM所提及的那部港片,我也看过。的确如此。

牐 这是当地流传的故事,挺古老的。

牐 别的不想多说,只是发现,神仙在以前是褒义词。可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了嘲笑、戏弄人的词。

[ 本帖最后由 享受人生 于 2007-4-18 03:47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新聊斋志异》--作者:青岛小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