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senstange 发表于 2007-3-9 14:15

原帖由 老虾 于 2007-3-9 14:09 发表


科技并非只在研究机构,人才必须在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有个合理分配.优秀人才都在研究机构,进企业的都是拣剩下的烂菜叶子,科技精英们研究出来的东西派什么用场?

国家出资进产业孵化基地。由于我们国家的银行并不像美国一样有投资银行,因此国家出资进行孵化,然后国有上市,或民营收购。

如果读博士的都是平庸之辈,那么低效率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eisenstange 发表于 2007-3-9 14:17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博士的水平不够,如何完成本科的教学,在教授基本上不上课的情况下?所以又回到,兵雄将雄的问题上了。

低水平的去搞研究,就是祸害科研。

老虾 发表于 2007-3-9 17:44

什么事情都有中间态,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优秀人才不可能一古脑挤在科研机构,也不会100%去工业界,中间总有个比例.
优秀人才应该有从事科研和教学的,也应该有进公司工业界从事产品研发创新的,两者互相促进.而且所说的工业界就是进公司上班这么简单.也不是个个都自己创业,创业本身就是高风险,个个都尝试高风险的,社会就乱了,资源也必然有不必要的浪费.
很多观点上你太偏激和极端,事情看多了想法就磨平了.这个话题没什么和你再讨论下去的必要了.

小牛军队 发表于 2007-3-9 17:49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7-3-9 11:14 发表


那些大学教授过去和现在所犯的错误,受到的谴责是理所应当的,绝大多数的叫兽们,他们从来没有从内心反省过他们到底是不是值得别人的尊敬。所以将来我要做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将所有需要的知识共享,让学生在知识上不再依赖于教授,只有这样才能为那些农村来的高智商的学生谋求公平,否则在大学不仅交费,教育质量越来越差,将来找工作还凭关系的前提下,没有了知识,他们的将来是很可悲的。而让那些城市里来的不爱读书的学生,浪费资源,那是不公平的。

别把大量问题搅到一起讲,农村和城市学生牵涉到的是义务教育及高校录取制度的问题,这和教授水平有什么关系?。。。大学里需要学习和培养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你所谓的知识。换句老话来说,大学里学习的是“渔”,而不是“鱼”。。。正如我以前跟你讨论时说的一样,这边的讲义我并不认为比国内同级别大学的讲义要好,充其量只是思考方式和内容编排方式不一样而已。一个高智商的农村学生,只要他有求知欲,他在国内一样可以获得不比德国大学讲义差的书籍。。。你的共享讲义的想法很好,也有它的很正面的意义,但是不要期待这能成为一个决定性的举措。。。至于“知识上依赖于教授”,我是这么看的,在知识上需要依赖于教授的学生,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你说呢?。。。

小牛军队 发表于 2007-3-9 18:02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7-3-9 13:56 发表


没有科技,哪来的高科技产业?靠体力劳动么?没有科技,经济就是低效率,污染环境的代名词。

让智力一般的人去搞科研,同样的书,要比别人多花一倍的时间,才能理解一半的知识,如果从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讲,这些人就是在浪费资源,而如果他们的位置不是教授通过公平选拔的情况下获得的,那么教授就是垃圾。学术必定腐败。

你得搞清楚一个概念,科技和产业不是一回事儿,否则就没有“科技产业化”这个提法了。。。

低效率和污染,我们都不喜欢,但是这就是当前中国的产业国情。任何政策制度都要适应当时的环境,落后了不行,超前了也不行。中国9亿农村人口,如果大家都去造飞机,都不种田了,那造出来的飞机卖给谁去?。。。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依然是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这是由当前的国情决定的。违反了这点,就无异于揠苗助长。

eisenstange 发表于 2007-3-9 18:31

你明显没有理解我要说的重点,或者说我的表达并有到点上,大学的同班同学中,那些优秀的人才,由于大学教育水平的低下,最终有去当公务员的,还有去一般的企业当销售,工程的,他们有些人并不是热爱去当销售或者工程,而是面试的时候没办法回答出考官的问题,而最后那些留校的大多是庸人,而企业界的高新科技就更别提的,那些高新科技公司正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才只能停留在技术水平的中下游。

真是因为大学教育完全走向应试化,和企业严重脱节,所以才会产生大学生就业难,孵化基地成果低。

大学改革,一定要改到让那些没有资格的人感到痛,感到生存的压力,感到教书不好当,才能说明这整改到点子上,否则一切慢慢来,强调客观,那就只有等到那帮蛀虫把资源耗尽那天,大家一起完蛋,或者有能力的削尖脑袋出国,不顾他人死活,这不是公平的体现。

极端当然有,但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在中庸面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确实显得格格不入,但也许恰恰是改变我们思维习惯的时候到了。

happysteine 发表于 2007-3-9 21:09

不如另开一个帖子专门讨论中国大学教育体制 $汗$ $汗$

eisenstange 发表于 2007-3-10 09:52

原帖由 小牛军队 于 2007-3-9 17:49 发表


别把大量问题搅到一起讲,农村和城市学生牵涉到的是义务教育及高校录取制度的问题,这和教授水平有什么关系?。。。大学里需要学习和培养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你所谓的知识。换句老话来说,大学里学习 ...

别的专业我不清楚,就电子专业来说,如果完全都没有开始自学的话,一定需要良好的引导,电子不像计算机科学每门课之间没太大联系,电子系的知识体系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说一个高中生完全自学的话,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受到良好的引导,教授应该给他们指明方向,就像德国一样,从Grund到Haupt的那个学期,每个教研室都会邀请学生去参观,介绍研究方向,以及将来的就业等等,然后推荐专业课程,并在Haupt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辅导,安排实习。这样一个电子系毕业的学生才能最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反观中国,大学给每个方向的学生订了一些课,由助教去完成教学任务,助教本身的水平就有限,在我国内念大学的时候,至少有6门以上的高年级专业课,助教本身的水平就不行,不能完全理解教科书的内容。永远带着问题,每门课的助教就像上班打卡一样照本宣科,等到大学四年毕业,最大的一个感觉是,我学了四年知识,但不知道这些知识到底能干什么用。

而在大面积扩超的情况下,对于有高智商的农村学生来说,如果他们在大学期间没有能从教授那里学到足够多的知识,教授没有给他们指明正确的方向,那么一旦到就业的时候,那些城市里的资质低的学生,那些本来在扩招前只能去念大专的学生,他们现在有了本科毕业文凭,那么可以通过父母关系,找到良好的工作,而有可能他们的资质根本没有达到工作的需求,因此如果大学教授仍然像现在这样,我行我素,那么将再次造成对于农村学生的社会不公平竞争,这对高考制度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说道渔和鱼,现在很多大学的问题是,连教授自己都不会渔,和谈学生,因此如果学生不能在大学学到足够高的知识,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上课,知识不一定非要从教授那里才能得到。

另:中国的教授自己写书的很少,大多是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书,而很多教授助教自己的水平不及作者,他们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内容,再去教学生,实在是误人子弟。而德国,至少我们学校的课,全部都是教授和助教自己写的讲义,每本讲义都像一本书。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国内的教授,他们既不上课,科研成果又寥寥无几,他们在拿着工资的同时究竟在干什么?我见识的教授,有好几个是根本不上课,整天在外面为自己拦项目,这样的教授,大学留他和用,好比同济的建筑系,一大堆教授助教,整天都不在教研室里,课让准研究生上,对他们来说,生活是不是太Easy了?高校改革就应该把这样的人全部剔除出去,真正把大学变成学习的场所。

eisenstange 发表于 2007-3-10 10:00

原帖由 小牛军队 于 2007-3-9 18:02 发表


你得搞清楚一个概念,科技和产业不是一回事儿,否则就没有“科技产业化”这个提法了。。。

低效率和污染,我们都不喜欢,但是这就是当前中国的产业国情。任何政策制度都要适应当时的环境,落后了不行,超 ...

这不是9亿农村人口种田还是造飞机的问题,而是4百万大学毕业生中,到底是应该由成绩好,智商高的人还是让成绩差,但有关系的人去造飞机的问题。

搞科学研究的人,如果没有理想和热情,最终在学术上不会有重大突破的,和高级打工仔没区别。而我们的大学现在正在招着越来越多的这样的硕士生,博士生们。以目前的状况,不真正回到严谨求实的氛围中来,中国大学搞研究,要想成功,是不可能的。那些自命不凡,而又一无是处的教授们我只能用看待瓦匠的眼光对待他们。

小牛军队 发表于 2007-3-10 22:35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7-3-10 09:52 发表


别的专业我不清楚,就电子专业来说,如果完全都没有开始自学的话,一定需要良好的引导,电子不像计算机科学每门课之间没太大联系,电子系的知识体系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说一个高中生完全自学的话,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没有引导就无法学习电子专业?呵呵,我想电子专业还不至于如此邪门儿。。。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有先后顺序的,知道这个顺序的方法多的是,比如随便上网找一下各大学的各学期课程就可以了。。。学习这件事儿没你说的那么神乎。。。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7-3-10 09:52 发表
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受到良好的引导,教授应该给他们指明方向,就像德国一样,从Grund到Haupt的那个学期,每个教研室都会邀请学生去参观,介绍研究方向,以及将来的就业等等,然后推荐专业课程,并在Haupt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辅导,安排实习。这样一个电子系毕业的学生才能最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国内本科生一般在最后一年(四年制本科)或者两年(五年制本科)就会下实验室,至少我在国内的时候还没听说过有谁想下实验室而下不了的。。。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7-3-10 09:52 发表
反观中国,大学给每个方向的学生订了一些课,由助教去完成教学任务,助教本身的水平就有限,在我国内念大学的时候,至少有6门以上的高年级专业课,助教本身的水平就不行,不能完全理解教科书的内容。永远带着问题,每门课的助教就像上班打卡一样照本宣科,等到大学四年毕业,最大的一个感觉是,我学了四年知识,但不知道这些知识到底能干什么用。


看完你这一大段,我只有一个感觉,你在国内那会儿估计并没有好好花心思在念书上面(或者只满足于课内的内容),所以才会不知道学了那些知识到底能干什么用,才会有那么多问题。。。而如今你在德国花心思了,自然就没有了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只不过你潜/显意识里不愿意承认当初和现在的你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而已。。。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卖到哪儿夸哪儿,不过我觉得你应该还不是这种类型。。。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7-3-10 09:52 发表
说道渔和鱼,现在很多大学的问题是,连教授自己都不会渔,和谈学生,因此如果学生不能在大学学到足够高的知识,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上课,知识不一定非要从教授那里才能得到。

另:中国的教授自己写书的很少,大多是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书,而很多教授助教自己的水平不及作者,他们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内容,再去教学生,实在是误人子弟。而德国,至少我们学校的课,全部都是教授和助教自己写的讲义,每本讲义都像一本书。


嗯,我相信你们学校是一所好学校,百分百相信。只不过,Diplom阶段的知识还没有你说的那么“足够高”,以致于国内的教授助教们都看不懂。你如今只不过读了个Diplom,还没有完全读完,就开始漫天遍野的看不起国内的教授们,动辄说他们连高教出版社的书都看不懂,等你那天读了博,做了博后甚至考了教授资格,那你的尾巴还不得翘到月球上去?。。。谦虚点儿吧,国内电子专业的教授比你们学校教授牛的绝对大有人在,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像上面那样的海口还是少夸点儿好。。。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7-3-10 09:52 发表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国内的教授,他们既不上课,科研成果又寥寥无几,他们在拿着工资的同时究竟在干什么?我见识的教授,有好几个是根本不上课,整天在外面为自己拦项目,这样的教授,大学留他和用,好比同济的建筑系,一大堆教授助教,整天都不在教研室里,课让准研究生上,对他们来说,生活是不是太Easy 了?高校改革就应该把这样的人全部剔除出去,真正把大学变成学习的场所。


什么叫教研室?教研室是教学研究室的简称,也就是研究如何教学的,和科研沾不上边。教授整天呆在学校教研室里,那谁去申请科研项目,谁去申请经费,谁去和其他科研机构联络,谁去把握和了解最新的科研动向?难道由那些研究生去?。。。你能说出上面这些话,只能说明你还没完全了解教授在大学里的功能。。。

再重复一次以前就跟你说过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瞧不起任何人!。。。$ok$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以个人眼光看德国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