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steine 发表于 2007-2-27 10:39

[转贴]以个人眼光看德国高等教育

来源: deuteriumoxide 于 07-02-14

以我个人经历我来说一下德国。我复旦本科毕业,在美国University of Michigan呆了5.5年攻读博士,现在在德国法兰克福医学院postdoc2年了,对中美德高等教育有一点看法。

复旦的理科本科是不错的,科学基础教育扎实,但稍有点强求死读书,最后有真正能力的学生可能并不突出。不知研究生教育怎样,不过从硕士毕业在UM读博士的同学看,似乎不怎样,有点浪费时间。

UM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都非常出色,我认为好得不能再改进了,以下再详细说。

德国我比较熟悉法兰克福大学,Freiburg大学和法兰克福大脑研究马普研究所。先说博士生的筛选。我很惊讶这里的博士生居然没有什么筛选,谁都能上(包括这里一个博士生,已做了不止1年了,还算不来一个溶液要稀释1000倍,1升里须加多少!)。这是好是坏?对个人,获得机会是好事,但若没人告诉他他不适做这样的科研,他就要浪费很多时间精力和赚钱机会。若他居然拿到学位毕业了(这样的人是有的!),那真是德国人的不幸。来看UM如何筛选:先是要高分托福GRE(语言数学分析能力),入学后只是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要做博士生(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先要通过严格考试(qualifying exam/preliminary exam)。严格到什么程度,我系约
一半人通不过。不过的明年再考,再不过的滚蛋。过了才真正开始是博士生,所以不会有做不来小学算术的。

再说博士生的培养教育。这里几乎没有培养教育,不用上课,没人负责你的科研进程,没人负责引导你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讲座很少或质量不高。在UM首先你要上很专业的针对研究生的课程,你可以选修感兴趣的但要修满多少学分。我在这上面获得很多收益,获得更多专业知识和方法不说,还拓宽了视野,结交了朋友。在此同时我必须先后在3个不同实验室试做,最后选择最喜爱的一个做博士论文。这非常重要,有时科研项目听上去有意思,实际做起来会有很多令你可能厌恶的地方,有时你和该实验室老板虽都是好人,但就合不来。这里的德国人却不欢迎中途换实验室的博士生,认为他们肯定哪里有重大缺陷。

哪里实验室老板都基本一个德性,就是你在他那里做了他就不想 让你走,但你想尽快毕业,怎么办?UM 有一个规定,博士生要选3个或以上老板以外的教授做他的thesis committee member, 每半年开会一次汇报进程听取意见。结果是你老板不得不负责你的科研进程,引导你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并让你适时毕业,否则他无法向那几个committee members解释。

再说对研究生的资助。德国博士生靠老板发工资,有人为完成学业在老板没足够经费情况下免费工作,生活费由家人出。对某些人这非常影响工作和生活。UM在这种情况下提供校内助教(TA)工作,50%教学工作量,足以交学费还生活安逸,虽一半时间要花在教书上但比起没有此选择可好多了!

最后提一下毕业要求。我在UM的系要求发表3篇第一作者论文。德国这里一般要求1篇甚至什么都不要。可见博士质量差别可以如此大!

再顺便比较一下本科教育。UM本科低年级大课多由专职教学的lecturer担任,高级别的课程都是教授(包括助理教授)上的。本科生都有分配到教授提供咨询和选课指导,任课教授有office hour可与学生1对1直接交流,并有各个课程的TA的直接辅导和充当教授学生间的联系人(美国学生也有怕见老师的!)。学期结束后学生还要填教师评价表,评价分数对教授工作前途影响挺大,所以他们上课决对认真对待。德国主课程都是大教授上,包括几百人的大课。教授们行政任务很多,又有那么大的教学任务,很多人科研基
本不管了(造成博士生得不到应得的培养),更没时间与小本科生1对1交谈。一些大学还没有研究生担任某一课程全程助教,就是说没人对这个课程的学生负责,学生有问题或意见无处提。我一些朋友就说直到大学毕业从没与教授直接谈过学习上的事,见教授只是要么考试要么索推荐信。 德国考试又少,减少小本科生们学习动力和自我评估的机会(所以有人不会1除以1000还要做博士) 。我觉得在德国学业上要成功真是不容易,要特别早熟,特别懂事,从小知道什么都只能靠自己,上不上学不重要。

我的经历有限,我有没专门做过调查研究,以上仅供想去/在德国读书的朋友参考。我说这些也不是想批评德国的不好,牛人总是很牛的,聪明人不用指导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出众。况且美国不是每所大学都好,德国不是都不好。但选择学校时应注意以上情况。

eisenstange 发表于 2007-2-27 12:34

其他专业不清楚,电子系5年制的Diplom,本科加硕士阶段的教育,绝对一流,合理的选择课程,硕士毕业的能力,可以抵得上国内的博士。

国内的大学教育,基础之差,令人发指,很多交换过来的硕士博士,人不笨,但是都被国内的教授教坏了,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哎...

暮雪.泪 发表于 2007-2-27 13:35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7-2-27 12:34 发表
其他专业不清楚,电子系5年制的Diplom,本科加硕士阶段的教育,绝对一流,合理的选择课程,硕士毕业的能力,可以抵得上国内的博士。

国内的大学教育,基础之差,令人发指,很多交换过来的硕士博士,人不笨, ...
$握手$ $握手$ $握手$ &偶一个专业的

深夜里的小片刀 发表于 2007-2-27 14:32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7-2-27 12:34 发表
其他专业不清楚,电子系5年制的Diplom,本科加硕士阶段的教育,绝对一流,合理的选择课程,硕士毕业的能力,可以抵得上国内的博士。

国内的大学教育,基础之差,令人发指,很多交换过来的硕士博士,人不笨, ...

$支持$ $支持$都是学电子的啊,呵呵!

muer1121 发表于 2007-2-27 17:46

学化学的,在这里读博。感觉搂主说得比较中肯。这里的水博真的是不少...

没人管你,周围的同事同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真的全要靠自己。想获得和北美名校博士毕业生一样的能力很困难,除非自己真的很牛。

happysteine 发表于 2007-2-27 17:47

好像美国出来的人对其他国家的大学都很不屑,美国真的那么好吗?我自己看美国人写的papier,感觉没有德国人写的踏实,有点像国人的文章,浮躁。当然我只看了社文科类的$考虑$

雨蝶 发表于 2007-2-27 18:05

这个怎么说呢?我认识一个在lmu工作的德国人,他在德国读的博士,在美国做的博士后,他说美国人做学问一点都不扎实,浮夸很厉害,随便一点小东西就会被美国人大惊小怪,而且美国人很会写文章,其实没有什么成果,但是稍微夸张一下,就是一篇文章,他在美国做的博士后,但是做完了后没有在那里多呆一天。

总之他是很不喜欢美国的学术氛围。但是美国人的教育体制根德国是不一样的,文中的作者避重就轻,他提到的博士生的筛选,实际上是从本科生中直接读博士的。美国的博士根本不是通常所说的5年,因为美国本科毕业生就可以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但是要经过两年的筛选,以决定你是否有资格读博士,假如没有资格,那么两年后就可以拿到一个硕士学位。也就是说,真正的博士学习,在美国,也是三年半,而硕士这个学位在美国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学位。

这样的话,实际上德国的博士筛选再diplom的阶段就已经进行了一次,再来的筛选当然没有美国那么严格了。

happysteine 发表于 2007-2-27 21:03

原帖由 muer1121 于 2007-2-27 17:46 发表
学化学的,在这里读博。感觉搂主说得比较中肯。这里的水博真的是不少...

没人管你,周围的同事同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真的全要靠自己。想获得和北美名校博士毕业生一样的能力很困难,除非自己真的很牛。
我很好奇,美国的大学对博士生都怎么betreuen的?难道那里的博士个个都很厉害吗?北大近来揭露出的学术骗子,大部分不是从美国回去的吗?$考虑$

德国大学的传统有点像师傅带徒弟,一般是一对一,但是德国目前大学因为老师和学生比例太悬殊,所以学生很少能得到教授的亲自指导。当然有例外,比如做hiwi 的,因为可以跟教授一起工作。 到了博士阶段,照道理可以经常跟教授见面,同时为教授工作,为什么大家还是觉得,没有得到指导,是不是在德国没有上课考试之类的,很多国人会有失落感$汗$ lerning by doing 不是更实际吗?在德国,教授的名气比大学的名气更实际,名教授的推荐信比名校文凭更管用。

leiwang81 发表于 2007-2-27 22:05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7-2-27 12:34 发表
其他专业不清楚,电子系5年制的Diplom,本科加硕士阶段的教育,绝对一流,合理的选择课程,硕士毕业的能力,可以抵得上国内的博士。

国内的大学教育,基础之差,令人发指,很多交换过来的硕士博士,人不笨, ...


我也是et的,不过是硕士交流生。

斑竹的说法我不太支持,德国diplom的教育,就像是普及教育。普及的就难精。而且德国采用放任自流的方式,没有教学大纲,教授在自己的vorlesung上想讲什么讲什么,当然他认为重要的。一般学生的基础都很差,我带过学生的c语言的uebung,他们在我的uebung上还会客串问些别的方面的问题,电路,半导体什么。 至于进入hauptdiplom以后,因为没有导师负责,还是放任自流。你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很少,除非你自己去公司做werkstudent,或找一份80小时的hiwi。一般的学生就算做完了sa和da个人能力也不怎么样。

相反,国内大学本科生也可以做教授接的旨在赚钱的项目,来连连手。跟学长积累些实用经验。 硕士生同样做这种项目的机会就摆在眼前,导师管得紧些,不得不做,松一点,混日子的大有人在。关键在自己主观上的意愿,是学还是混。

我的个人观点,国内的真正硕士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远远强于德国的diplom。至于理论水平,完全没有比较的必要,我觉得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在本科阶段就已经决定了的(数学,电路,半导体,信号,自控原理),博士期间的专业理论知识总是要后来学的。

对于lz说博士筛选我很赞同,至于指导问题,因教授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教授很忙,没空指导博士,也是有的但是总的来说,教授们都还是很负责的,指导就是多点少点。德国博士教育比较好的地方在于广泛地与工业界的合作,正如博士工资出自于项目经费,一个德国的博士生在这些很有份量大项目里锤炼上5年6年的。毕业的时候的博士头衔绝对是有极高含金量的。还有一个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东西,就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不要说911,就连在德国小偷都不常见。考虑到生活的社会环境问题,我还是婉言谢绝了美国教授的邀请,倾向留在德国读博士。

国内的博士教育之所以不行,我认为主要是没有经费,没有和工业界的良性合作。博士们自己做自己的,哪知外面的世界根本就是另外一种气象(那些博士生主要在混)。为了混博士毕业,写的论文都是些个无病呻吟的东西。记得以前一个教授给我看过一个给她审核的博士论文,那个博士作了一个神经网络的锅炉模型。教授无奈的说,这个模型到底有什么用呢?我觉得唯一的用处就是换回一个博士头衔。同样教授为了多赚点钱,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交际应酬,他们接的项目几乎全部是纯营利为目的的项目。

不过我相信,只要中国的经济不断的高速增长,等到教授们不用再为多赚点钱而去狂接旨在赚钱的项目的时候,中国的大学不再把大把的经费花在修食堂造房子上的时候,中国的博士生真地想读书了,中国的博士教育也一定能够迎头赶上。

[ 本帖最后由 leiwang81 于 2007-2-27 22:30 编辑 ]

雨蝶 发表于 2007-2-28 00:11

原帖由 leiwang81 于 2007-2-27 22:05 发表



我也是et的,不过是硕士交流生。

斑竹的说法我不太支持,德国diplom的教育,就像是普及教育。普及的就难精。而且德国采用放任自流的方式,没有教学大纲,教授在自己的vorlesung上想讲什么讲什么,当然 ...

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支持$ $支持$ $支持$

我曾经在国内读过半年的研究生,又来德国读的master,如果非要把德国跟国内的硕士教育作比较的话,那么国内的硕士教育是基于研究式的,而德国的diplom则是基于授课式的。而且德国diplom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遗憾,真的不如中国学生,所以现在一些研究所更欢迎中国学生。

我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失败(博士教育)一方面由于经费的不足,更主要的是体制的问题。你看看那些到了美国之后的中国学生,很多都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如鱼得水,如果真的是基础教育(本科教育)有问题,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的。当然,也不可否认很多优秀人才都流失到了国外,在国内读博的人整体水平不是很高,但是这个不应该是主要原因。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以个人眼光看德国高等教育